周洪彬 鄧 宇 藍日輝 鄭曉濤 陳 淮 朱巧洪
1.廣東省連平縣人民醫(yī)院放射科,廣東 連平 517100;
2.廣州醫(yī)學院第一附屬醫(yī)院放射科,廣東 廣州 510120
炎性肌纖維母細胞瘤(inflammatory myofibroblastic tumor, IMT) 是一種臨床病理學明確、生物學上仍有爭議的少見病變,過去常被稱為炎性假瘤(inflammatory pseudotumor, IPT),可發(fā)生于身體的任一器官,其臨床與影像學多表現(xiàn)為侵襲性,故常被誤診為惡性腫瘤。為此,本文特收集了胸部不同部位的炎性肌纖維母細胞瘤,分析其胸部平片及CT的影像學特點,旨在探討影像學在胸部炎性肌纖維母細胞瘤診斷中的價值,加深對該疾病的認識。
1.1 一般資料 搜集有完整臨床資料及CT檢查資料的胸部炎性肌纖維母細胞瘤7例,其中,男1例,女6例;年齡26~60歲,平均41歲。臨床表現(xiàn):氣促2例,咯血痰2例,肩背部疼痛2例,咳嗽1例,體檢發(fā)現(xiàn)1例。
1.2 檢查方法 胸片采用GE飛天平臺或者珠海友通科技DR-2000攝片系統(tǒng),照片條件為120kVp,正位為1.5-2.0mAs,側(cè)位為3.5-4.0mAs。使用Toshiba Aquilion 16層或4層螺旋CT機,掃描范圍自肺尖至腎上腺水平,準直1-2mm,掃描條件為120kV,140mA,F(xiàn)OV 320,螺距1,所有病例均作增強掃描,經(jīng)肘前靜脈注入對比劑(歐乃派克,300 mgI/ml),總量為1.5ml/kg ,注射速度為3~4ml/s,分別重建層厚/層間距為7/7mm的軸位圖像及2mm/ 2mm的薄層圖像,部分病例CT薄層圖像發(fā)送至圖形工作站行三維重建。
1.3 圖像分析 由2名主治醫(yī)師在東軟Neusoft PACS/RIS 3.0閱片工作站上分析記錄各案例的影像學特點,包括病變部位,大小,形態(tài),密度,增強特點等。
2.1 病灶部位 胸腔內(nèi)多個部位均可發(fā)生。肺部2例,均位于右下肺(圖1-3);食管1例(圖4);氣管2例,其中1例位于氣管上段(圖5-6),1例位于氣管下段;縱隔1例(圖7);胸膜1例,位于左上胸膜(圖8)。
2.2 胸片 肺內(nèi)病灶表現(xiàn)為孤立性球形病灶,表面光滑、銳利(圖1),食管內(nèi)病灶表現(xiàn)為左上縱隔腫塊,相鄰氣管受壓右移,氣管病灶、胸膜病灶胸片上均不能顯示。
2.3 CT
2.3.1 病灶大小 CT上測量病灶最大截面的徑線。肺內(nèi)病灶徑線分別為6.6cm×6.3cm及7.7cm× 6.0cm,縱隔內(nèi)病灶徑線約5.1cm×4.3cm;食管內(nèi)病灶徑線約5.0×3.5cm;氣管內(nèi)病灶徑線分別為2. 1cm×1.6cm及1.4cm及1.4cm。
2.3.2 病灶形態(tài) 類圓形2例(圖1-3),均位于肺內(nèi),其余5例為不規(guī)則形(圖4-8)。
2.2.3 病灶密度 6例病灶密度均勻,1例病灶內(nèi)部可見小塊狀高密度鈣化。
2.2.4 病灶強化特點 除縱隔病灶輕度強化(強化前后CT差值約11HU)外,其余6例均表現(xiàn)為明顯均勻強化,強化前后CT差值平均約46HU(圖3-6)。
2.2.5 病灶生長方式 肺內(nèi)、食管病灶呈膨脹性生長(圖1-4);縱隔、氣管及胸膜內(nèi)病灶呈浸潤性生長(圖5-8),相鄰結(jié)構(gòu)如縱隔脂肪間隙、縱隔大血管及肋骨有腫瘤浸潤,分界不清。
3.1 概述 炎性肌纖維母細胞瘤過去有多個命名,包括炎性假瘤,漿細胞肉芽腫,纖維黃色瘤,纖維組織細胞瘤,假肉瘤樣肌纖維母細胞增生等,其病理特點是由向肌纖維母細胞方向分化的梭形細胞,以及漿細胞,淋巴細胞及巨噬細胞等多種炎性細胞混合構(gòu)成[1]。炎性肌纖維母細胞瘤的病因未明,部分學者認為其是一種反應(yīng)性炎性增生病變,但隨著近年來免疫組織化學、細胞遺傳學和分子生物學等技術(shù)的發(fā)展及在該病中的研究應(yīng)用,結(jié)合部分病例出現(xiàn)浸潤、復發(fā)、惡變和轉(zhuǎn)移,更多的學術(shù)團體支持它是一種真性腫瘤[1,2]。2004年WHO出版的國際腫瘤研究機構(gòu)(International Agency for Research on Cancer, IARC)編寫的肺部腫瘤組織學分類中,已經(jīng)明確將IMT歸為肺間質(zhì)腫瘤的一種[1]。IMT主要發(fā)生于于肺部,也見于肺外各處軟組織、頭頸、上呼吸道、內(nèi)臟、泌尿生殖道、軀干及四肢等,其它部位如脾臟、心臟、女性生殖道IMT也有報道[2]。
3.2 臨床表現(xiàn) 文獻報道IMT的男女發(fā)病比例相當,但本組7例中6例為女性,可能與本組病例數(shù)較少,且僅選擇胸部病灶有關(guān)。該病可在任何年齡發(fā)病,但多見于40歲以下,本組平均發(fā)病年齡為41歲,與之接近[1]?;颊叩呐R床癥狀與腫瘤發(fā)生的部位密切相關(guān),本組發(fā)生于氣管的2例患者均表現(xiàn)為氣促,符合大氣道梗阻。肺部2例中1例無臨床表現(xiàn),1例有咳嗽、咳痰。
3.3 影像學表現(xiàn) 本組結(jié)果表明,胸部炎性肌纖維母細胞瘤的影像學表現(xiàn)如同其臨床表現(xiàn),不同的發(fā)病部位也具有不同的特點。肺炎性假瘤2例均位于右下肺,病灶較大呈膨脹性生長,徑線均為6cm以上,邊界清晰,增強后強化明顯,但也有文獻報道腫塊邊緣存在炎癥浸潤而使其邊緣模糊,有短毛刺影或密度不均,以及邊緣的角狀突起形成“桃尖征”等[3-5]。氣管病灶與肺內(nèi)病灶相比較小,本組2例均小于3cm,為管壁偏側(cè)性浸潤性生長,1例向腔內(nèi)突入明顯,但2例均有向氣管壁外的縱隔脂肪浸潤,Kim等[6]則報道除氣管外,主支氣管至段支氣管也可有炎性肌纖維母細胞瘤發(fā)生,發(fā)生于氣管的患者癥狀多表現(xiàn)為氣促,而發(fā)生于主支氣管至段支氣管的患者除氣促,還會產(chǎn)生阻塞性肺不張及肺炎。中縱隔的炎性肌纖維細胞瘤表現(xiàn)出明顯的惡性征象,包括侵犯鄰近大血管導致管腔狹窄,以及形成管腔內(nèi)低密度充盈缺損等,這也說明了部分炎性肌纖維母細胞瘤在生物學行為的惡性特征,目前也已有文獻報道腫塊切除后復發(fā)及轉(zhuǎn)移的案例[2,3,6]。食管及胸膜的炎性肌纖維母細胞瘤暫未見影像學報道,本組各1例,前者表現(xiàn)出粘膜下腫瘤的特征,食管腔受壓移位并變窄,腫塊增強后明顯均勻強化,而后者呈不規(guī)則條狀,相鄰肋骨可見壓迫性骨質(zhì)缺損,但無胸腔積液產(chǎn)生。本研究還發(fā)現(xiàn),炎性肌纖維母細胞瘤的增強比較明顯,本組增強前后CT值差值平均為46HU,與國內(nèi)外研究基本一致[6],反映了其炎性病變的本質(zhì)。
3.4 鑒別診斷 胸腔不同部位炎性肌纖維母細胞瘤影像學表差異較大,較難鑒別。肺內(nèi)病灶需與周圍型肺癌或其它間質(zhì)來源腫瘤鑒別,炎性肌纖維母細胞瘤與周圍型肺癌相比體積較大,邊界相對光滑,無明顯毛刺及胸膜牽拉,強化程度也較周圍型肺癌較高,淋巴結(jié)無增大。食管內(nèi)炎性肌纖維母細胞瘤與其它粘膜下腫瘤尤其平滑肌瘤生長方式,強化等特點基本一致,鑒別困難。氣管內(nèi)病灶需與氣管上皮及涎腺來源的腫瘤鑒別,筆者認為較難鑒別。中縱隔腫塊呈浸潤性生長并侵犯大血管,應(yīng)與血管源性惡性腫瘤如血管肉瘤以及淋巴瘤鑒別。胸膜IMT需與惡性間皮瘤鑒別,后者多伴有胸腔積液,且肋骨骨質(zhì)破壞呈蟲蝕狀。
總之,炎性肌纖維母細胞瘤是一種罕見的間葉組織腫瘤,多見于中青年,可能發(fā)生于胸腔多個部位,影像學上缺乏特異性征象,診斷比較困難,部分病灶呈侵襲性表現(xiàn),類似惡性腫瘤,故我們在診斷中青年患者胸部占位性病變時,需考慮到炎性纖維母細胞瘤的可能。
1.Travis WD, Brambilla E, Muller-Hermelink HK, et al. Pathology and Genetics of Tumours of the Lung, Pleura, Thymus and Heart[J].Lyon,IARC Press. 2004:105-106.
2.曹海光,劉素香. 炎性肌纖維母細胞瘤[J]. 中國腫瘤臨床, 2007, 34: 776-779.
3.張愛麗,戰(zhàn)忠利. 肺炎癥性肌纖維母細胞瘤[J]. 中國腫瘤臨床,2005,32:178-180.
4.何影娟,樊 峰. 低度惡性肌纖維母細胞性肉瘤[J]. 罕少疾病雜志,2006,13(5):32-33.
5.Agrons GA, Rosado-de-Christenson ML, Kirejczyk WM, et al. Pulmonary inflammatory pseudotumor: radiologic features[J]. Radiology, 1998,206:511-518.
6.Kim TS, Han J, Kim GY, et al. Pulmonary Inflammatory Pseudotumor (Inflammatory Myofibroblastic Tumor) CT Features With Pathologic Correlation[J]. J Comput Assist Tomogr, 2005 ,29:633-63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