急性冠狀動脈綜合征(acute coronary syndrome,ACS)是包括不穩(wěn)定心絞痛和急性心肌梗死(急性心肌梗死又分為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及非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的一系列臨床病征。動脈粥樣硬化斑塊的破裂或糜爛被認為是導致ACS的重要病理基礎,然而這些病變在冠脈造影中往往僅顯示輕度狹窄。目前我們對此類病變的相關危險因素了解得仍不夠清楚。
近日,美國紐約的Stone等學者進行了一項前瞻性研究,選取697例經(jīng)冠脈造影或高頻血管內超聲檢查并行經(jīng)皮冠狀動脈介入(percutaneous coronary intervention,PCI)治療的ACS患者為研究對象。對其進行隨訪平均3.4年,觀察終點為不良心血管事件(major adverse cardiovascular events),包括心源性猝死、心臟驟停、心肌梗死或因不穩(wěn)定性心絞痛而再次住院,目的是判定終點事件(unanticipated events)與初步治療病變(originally treated lesions)與未治療病變(untreated lesions)的相關性。
研究結果:3年累計主要不良心血管事件的發(fā)生率為20.4%,其中12.9%與初步治療的病變相關,11.6%與未治療病變相關。大多數(shù)引發(fā)后續(xù)不良事件(nonculprit lesions re?sponsible for follow-up events)的未治療病變,在基線冠脈造影中僅顯示輕度狹窄占官腔直徑11.7%~52.9%(32.3± 20.6)%。然而經(jīng)多元分析,這些與頻繁出現(xiàn)的不良事件相關的未治療病變往往呈現(xiàn)出斑塊負荷過大(≥75%)(RR=5.03,95%CI 2.51~10.11,P<0.001),或管腔面積狹?。ㄗ钚∶娣e≤4 mm2)(RR=3.21,95%CI1.61~6.42,P=0.001),或經(jīng)血管內超聲分析屬薄纖維帽類型(RR=3.35;95%CI為1.77~6.36,P<0.001)等特征。
結論:對ACS患者PCI術后的隨訪中發(fā)現(xiàn),主要不良心血管事件的發(fā)生率與初步治療的病變和未治療病變的相關度相近。雖然與終點事件相關的未治療病變通常在冠脈造影中僅顯示為輕度狹窄,但是在高頻血管內超聲中卻發(fā)現(xiàn)多數(shù)此類病變具有纖維帽較薄、斑塊高負荷、管腔面積狹小或這些情況合并出現(xiàn)的特征。
(張爽摘 楊卓審校 譯自N Engl J Med,2011,364:226-23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