孟亞麗 張霞 鄭燕 王立芹 朱振龍 張紅真
腫瘤轉移抑制基因(nm23)的低表達或突變與腫瘤轉移作用日益受到重視,被認為在腫瘤轉移過程中起到負性作用[1],研究表明轉移抑制基因nm23-H1蛋白的低表達與多種腫瘤的轉移和不良預后有關[1],但研究nm23-H1蛋白在不同宮頸組織中的表達情況,國內報道較少,本文對nm23-H1蛋白在不同宮頸組織表達及臨床意義進行研究,報告如下。
1.1 一般資料 收集我院2005年10月至2008年10月各項臨床資料完整的宮頸鱗癌蠟塊60例,試驗組患者年齡26~73歲,平均年齡(46±10)歲;術前均未進行放、化療。根據國際婦產科聯(lián)盟(FIGO)2000年的標準對宮頸鱗癌進行臨床分期,Ⅰ期19例,Ⅱ期36例;Ⅲ期5例;組織學分級:高分化鱗癌12例,中分化鱗癌38例,低分化鱗癌10例;其中伴淋巴結轉移14例,無淋巴結轉移46例。另取同期病理科存檔的宮頸上皮內瘤變(CIN)Ⅰ、CINⅡ及CINⅢ標本各20例和正常宮頸鱗狀上皮標本20例(對照組)。
1.2 試劑與方法 石蠟包埋組織做5 μm連續(xù)切片,常規(guī)HE染色和免疫組化SP法染色。鼠抗人nm23-H1抗體及SP試劑盒(即用型)購自北京中杉金橋公司,以已知陽性切片作陽性對照,以磷酸鹽緩沖液(PBS)代替一抗作為陰性對照。嚴格按SP試劑盒說明書操作,二氨基聯(lián)苯胺(DAB)顯色。
1.3 結果判斷 nm23-H1蛋白陽性染色為腫瘤細胞質內出現明顯棕黃色細顆粒。每例隨機選出10個不重復、不重疊的高倍鏡視野(10×40),計數陽性細胞數及所有細胞數,計算陽性細胞率=∑陽性細胞數/∑細胞數×100%。根據陽性細胞率進行分級,PINCH和nm23-H1陽性細胞率≤10%為陰性,陽性細胞率>10%為陽性。
1.4 統(tǒng)計學分析 應用SPSS 13.0統(tǒng)計軟件,計數資料比較采用χ2檢驗及線性趨勢χ2檢驗,率的多重比較采用Bonfferoni校正檢驗水準法,P<0.05為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
2.1 nm23-H1蛋白在不同宮頸組織中的表達 隨癌組織病變程度的升高nm23-H1蛋白陽性率有降低的趨勢。宮頸鱗癌與正常宮頸組織、CINⅠ和CINⅡ比較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與CINⅢ比較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見表1。
表1 nm23-H1蛋白在不同宮頸組織中的表達
2.2 nm23-H1蛋白的表達與宮頸鱗癌患者病理因素的關系
nm23-H1蛋白的表達與患者的淋巴結轉移及國際婦產科協(xié)會(FIGO)分期有關(P<0.05)。有淋巴結轉移組中,nm23-H1蛋白的陽性表達率低于無淋巴結轉移組。隨著FIGO分期的升高nm23-H1蛋白的陽性表達率逐漸降低(P<0.05)。nm23-H1蛋白的表達與患者年齡、腫瘤的組織病理分級及腫瘤大小無關(P>0.05)。見表2。
子宮頸癌是婦科最常見的惡性腫瘤,過早性生活、性生活紊亂、HPV感染等因素導致宮頸癌發(fā)病逐漸趨于年輕化,且發(fā)病率有逐年上升的趨勢,嚴重威脅著廣大女性的生命及健康。如何早期將具有潛在轉移危險的患者篩選出來,給予積極治療,是目前急需解決的問題之一。nm23基因是從鼠的黑色素瘤細胞中分離出來的一種與惡性腫瘤轉移有關的基因,nm23基因對腫瘤轉移的調控機制一直在進一步研究,但其在腫瘤轉移抑制中發(fā)揮著重要作用,已為多數學者肯定[2,3]。人類nm23基因組中有兩個基因,為nm23-H1、nm23-H2。目前普遍認為nm23-H1與腫瘤發(fā)生發(fā)展、轉移關系密切[4]。nm23-H1是一種腫瘤轉移抑制基因,nm23-H1編碼核苷二磷酸激酶NDPK,其基因的蛋白產物酶參與體內三磷酸核苷的生成,在細胞分化中參與微管的集合以及 G蛋白介導的信號傳遞過程,使肌球蛋白輕鏈磷酸化而抑制細胞遷移,誘導凋亡,抑制分化,影響細胞的活動、粘連和附著,從而抑制細胞的侵襲和轉移[5]。nm23-H1等位基因的突變、缺失、低表達與多種惡性腫瘤發(fā)生轉移的潛能密切相關[6]。本研究顯示nm23-H1蛋白在宮頸鱗癌組織中的陽性表達率明顯低于對照組(P<0.05)和CINⅠ及CINⅡ的陽性表達率80.0%(16/20),但與CINⅢ比較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與路平等[7]的研究一致,同時還發(fā)現在宮頸鱗癌中,臨床分期越晚,nm23-H1表達越低,在有淋巴結轉移宮頸癌組織中,nm23-H1的陽性表達率顯著低于無淋巴結轉移的組織,與王孝忠等[8,9]的研究一致。提示nm23-H1蛋白的表達與宮頸鱗癌的發(fā)生、發(fā)展密切相關,表達降低預示預后不良。
表2 宮頸癌患者nm-23蛋白的表達與其臨床病理特征的關系例(%)
1 Steeg PS,Bevilacqua G,Kopper L,et al.Evidence for a novel gene associated with low tumor repressive potential J Natl Cancer Inst,1988,80: 200-204.
2 Liu SJ,Sun YM,Tian DF,et al.Downregulated NM23-H1 expression is associated with intracranial invasion of nasopharyngeal carcinoma.Br J Cancer,2008,98:363-369.
3 孫宇,黃關宏,王忠明.nm23基因抑制腫瘤轉移的機制及其與子宮頸癌的研究進展.蚌埠醫(yī)學院學報,2010,35:1318-1320.
4 郭亮,張敏,高潔凡.轉移相關基因蛋白CD44v6和nm23在宮頸病變中的表達及意義.河北醫(yī)藥,2009,31:911-913.
5 范波,姚珍薇.宮頸癌中EphA2,nm23-H1蛋白的表達與淋巴結轉移的相關性研究.中華婦幼臨床醫(yī)學雜志,2008,4:15-18.
6 王從玉,鄧躍華,劉弋,等.nm23 VEGF-C及VEGFR-3在大腸癌中的表達及意義.中國腫瘤臨床,2008,35:1117-1120.
7 路平,梁秋冬,李小瑞.不同宮頸組織中nm23-H1表達.中國誤診學雜志,2002,2:991-992.
8 王孝忠,劉福元,沈宏偉.nm23-H1在宮頸癌中的表達及其臨床意義.中國婦幼健康研究,2007,18:493-495.
9 郭昕.PCNA和nm23在宮頸癌中的表達及其臨床意義.臨床醫(yī)藥實踐雜志,2008,1:373-37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