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艷秋
談高中英語詞匯教學
王艷秋
詞匯是語言的建筑材料,是語言的三大要素(語音、詞匯、語法)之一。學生在外語學習中所遇到的首要問題就是詞匯障礙,沒有一定的詞匯作基礎,要想獲得較強的聽說讀寫能力是很困難的。許多教師還沒有找到正確的教學方法來優(yōu)化詞匯教學的效果,只有少部分教師能夠運用科學方法進行詞匯教學。教學方法的不恰當,導致教學效果不好,甚至影響到學生學習英語的積極性。依據多年的教學實踐,筆者認為詞匯教學有規(guī)律可循。
1)“多”,即要求掌握的詞匯量較多,8級要求3 000個單詞和400~500個習慣用語或固定搭配,9級要求4 500個左右的單詞。這就要求師生必須要注意達到“量”的要求,既要掌握教材上的詞匯,還要盡可能地增加詞匯量。2)“活”,即要求活學活用,不僅是死記硬背和生搬硬套字面意思。3)“用”,即實踐應用,要求運用詞匯理解和表達不同的功能、意圖和態(tài)度,描述比較復雜的事物。
新課程標準在“語言知識”部分加入語言的“功能”和“話題”兩個項目,這使詞匯、語音和語法的意義功能在話題中得到體現。因此,學生不僅要掌握語言的形式,還要理解語言形式所包含的意義,并要學會在話題中運用不同的語言形式有效地表達不同的功能、意圖和態(tài)度。為了實現這一教學目標并切實貫徹新課程標準關于詞匯教學的理念和精神,教師在詞匯教學中應幫助學生形成幾點認識:1)詞匯的意義由語境決定,極少孤立存在;2)注重詞的搭配及用法,單詞除了要了解其基本含義,還要重視其搭配;3)注重詞的外延意義和內涵意義。
詞的外延意義(denotative meaning)也稱概念意義,指一個語言單位語氣所指的非語言實體之間的關系。詞的外延意義一般可以用語義特征(semantic features)來描述,如mother的語義特征為a female parent。而詞的內涵意義(connotative meaning)指一個詞在概念意義之外的交際值,是詞的附加意義或聯想意義。Mother表示“母親般的關愛”,就是其內涵意義。
英語課程標準以學生“能做某事”的描述方式設定各級目標要求。要培養(yǎng)學生的這種能力,教師就要創(chuàng)設有意義的課堂教學情境,幫助學生在真實的交際活動中體會詞的意義、搭配和用法。為此,教師要創(chuàng)設真實的情境,并通過演示、講解或操練等方式幫助學生理解詞的確切含義并掌握其用法。
由此可見,注重語境是進行詞匯教學取得實效的基本原則。
部分教師在進行英語詞匯教學時,把它作為一個孤立的語言單位進行解釋說明,沒有放到詞語所在句和段的語境中去,僅僅是講解單詞的讀音、常見結構及不同意義和用法;學生往往就會機械被動地死記單詞。這樣不僅使學生感到詞匯學習枯燥無味,失去興趣,而且不能讓學生理解該詞的真正含義及其用法,造成對句意的理解不夠準確,對文章的理解缺乏連貫性,進而影響閱讀效率,最終影響聽、說、讀、寫等英語綜合技能的培養(yǎng)。
教學方法老套陳舊,很難激起學生對詞匯的興趣,沒有充分調動學生的積極性,在教學過程中基本上是以教師講授為主。這種單向的知識傳授方式使學生處于被動地位,除了記筆記,極少積極參與。沒有大量的實踐與運用,缺少多次鞏固練習的環(huán)節(jié),學生很快就遺忘。
部分教師往往只重視表面的詞義教學,而忽視詞匯更深的層面:文化教育及語用原則。由于文化背景、風俗人情等差異甚大,其賦予詞的文化內涵也不一樣。如何在東方文化的背景下理解英語詞匯的深層次含義,理解和掌握英語詞匯的習慣用法,是詞匯教學中很重要的問題。
多數教師重視將詞匯的含義講解透徹,而忽視學生詞匯學習方法的指導。部分教師甚至從來不向學生教授英語構詞法,致使學生在記單詞時耗時多,效果差,只授“魚”,沒授“漁”。
許多學生采用零星的或片段的記憶方法,不會分析和比較接觸的單詞,遇到生詞要么死記,要么找個詞匯表硬背。這種被動的記憶方法不能在頭腦中留下清晰、可追憶的印象,一段時間后,這些詞匯難免在記憶中模糊、淡化,甚至消失。這種事倍功半的記憶方式還會挫傷學生詞匯學習的積極性。造成這種狀況的主要原因是學生不了解英語詞匯的構成規(guī)律,采用不恰當的學習策略。如果學生學會如何對英語單詞進行分析、歸類,找到它們在結構上的內部規(guī)律,就能提高其記憶單詞的效率。
英語詞匯有其自身的規(guī)律和系統。單詞的數量雖然龐大,但構成單詞的元素——詞根、前綴和后綴等卻是有限的。比如,常見的詞根約有300多個,常見的前綴后綴詞約有100多個,如果能熟練掌握這些單詞基本構件,并對單詞進行分析后記憶,則會增強詞匯的記憶效果。目前學生對于前綴、后綴及其變體以及各種構詞法方面的知識完全不知或知之甚少。由于他們缺乏對詞匯結構的深層理解,不得不死記硬背單詞,還經常混淆詞義或拼寫錯誤。學生學習詞匯的困難與英語詞匯教學的缺陷有直接的因果關系。因此,教師應幫助學生找出單詞識記中的難點,降低詞匯記憶的難度,以幫助學生改善詞匯學習的效果。
英語課程標準以學生“能做某事”的描述方式設定了各級目標要求。要培養(yǎng)學生的這種能力,教師就要創(chuàng)設有意義的課堂教學情境,幫助學生在真實的交際活動中體會詞的意義、搭配和用法。為此,教師要創(chuàng)設真實的情境,并通過演示、講解或操練等方式幫助學生理解。
英語學科由于其自身的特點,學生需要經常復習。艾賓浩斯遺忘曲線指出,要引導學生及時復習鞏固所學詞匯才能事半功倍。教師首先要幫助學生合理分配復習時間,做到及時復習、經常復習,這是避免遺忘的必要條件。復習詞匯時還要注意詞匯之間的聯系。如果把單詞僅看成一個個彼此孤立的語言單位來學習,那就會“只見樹木,不見森林”,記憶難度大。把單詞進行科學分類,不僅可以幫助記憶,還可以引發(fā)聯想,激發(fā)學生興趣。定期歸納和總結可使學生形成相對完整的詞匯體系。因此,在詞匯教學中,要組織學生及時復習,以便強化記憶,加深理解,鞏固所學單詞。
總之,詞匯學習在英語教學中起著舉足輕重的作用,教師不能讓詞匯記憶完全停留在學生自發(fā)學習的階段,把單詞記憶的任務完全交給學生,而要研究詞匯教與學的規(guī)律和策略,引導學生學習掌握詞匯記憶的規(guī)律。在單詞識記過程中,學生不僅要下苦功,還要用巧功,多種方法和策略互為補充,不斷擴大自己的詞匯量,從而提高英語水平。
(作者單位:河北省唐山市豐潤區(qū)七樹莊中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