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雪平
(廣東商學院華商學院,廣東廣州511300)
馬克思主義哲學的問題觀研究
徐雪平
(廣東商學院華商學院,廣東廣州511300)
馬克思主義哲學堅持實踐的問題觀和辯證的問題觀。實踐的問題觀是馬克思主義哲學的問題觀的基本思想,強調改造客觀世界與改造主觀世界的統(tǒng)一和認識與實踐的統(tǒng)一。這一思想與當代西方哲學有一定的契合度,既體現(xiàn)了人的類特性又避免了唯心主義傾向。馬克思主義哲學的問題觀也是辯證的問題觀,要求人們在分析和解決具體問題時堅持辯證的觀點與方法,做到歸納與演繹相結合、分析與綜合相結合、抽象與具體相結合。馬克思主義哲學的問題觀是科學的問題觀,在馬克思主義哲學體系中具有非常重要的認識論意義和方法論價值。
馬克思主義哲學;實踐問題觀;辯證問題觀
哲學源于問題。問題是人的認識尚未回答或尚未正確回答的事物的現(xiàn)象及其發(fā)生的原因,而研究問題則是根據(jù)已知求未知,根據(jù)所思求未思。對問題的研究,如追根溯源,就是對于元問題的探討,即對于母問題或本初問題的探討。馬克思主義哲學的創(chuàng)始人在創(chuàng)立其哲學理論時就從哲學高度考察了問題的各種特質,提出了具有科學性和前瞻性的問題觀,至今仍有很強的解釋力、啟發(fā)力、預測力和覆蓋力,對于我們解決在實踐中遇到的各種具體問題具有重要的指導意義。本文擬通過分析馬克思主義哲學實踐的問題觀和辯證的問題觀,探討問題在馬克思主義哲學中的認識論意義和方法論價值。
馬克思在《關于費爾巴哈的提綱》一文中提出了馬克思主義哲學的問題觀的基本思想:“人的思維是否具有客觀的真理性,這不是一個理論的問題,而是一個實踐的問題。人應該在實踐中證明自己思維的真理性,即自己思維的現(xiàn)實性和力量,自己思維的此岸性。關于思維——離開實踐的思維——的現(xiàn)實性或非現(xiàn)實性的爭論,是一個純粹經(jīng)院哲學的問題。”[1](P55)在這里,馬克思明確區(qū)分了經(jīng)院哲學問題與非經(jīng)院哲學問題,強調人們不僅要重視認識問題,更要重視實踐問題,不僅要在理論上解決問題,更要在實踐上解決問題。這一論述奠定了馬克思主義哲學的問題觀的基本思想,即實踐的問題觀。
在《關于費爾巴哈的提綱》一文中,馬克思提出了一個著名的觀點:“哲學家們只是用不同的方式解釋世界,而問題在于改變世界?!保?](P57)馬克思的這一論斷具有重要的意義,表明了馬克思主義哲學的問題觀的顯著特征——重視實踐問題、重視改造現(xiàn)實世界的問題。當然,實踐問題不僅是改造客觀世界的問題,而且也是改造主觀世界的問題,是改造客觀世界與改造主觀世界的統(tǒng)一。外部世界對人的影響反映在人的頭腦中,成為感覺、思維、動機、意志,成為“理想的意圖”,并變成“理想的力量”。所以改造主觀世界是馬克思主義哲學實踐問題觀中的一個重要環(huán)節(jié)。馬克思指出:“對實踐的唯物主義者即共產主義者來說,全部問題都在于使現(xiàn)實革命化,實際地反對并改變現(xiàn)存的事物。”[1](P75)一方面,人們通過解決生活中的實際問題來改造客觀物質世界;另一方面,生活本身與客觀存在也會不斷出現(xiàn)新的問題進而作用于人們的思維,推動人們主觀世界的改造。這一觀點決定了馬克思主義哲學的問題觀是實踐的問題觀——不僅是改造客觀世界的實踐,也是改造主觀世界的實踐。
馬克思主義哲學的問題觀強調不僅要重視認識問題更要重視實踐問題,反對那種只有理論而不付諸行動的問題觀。比如馬克思批評費爾巴哈:“他還從來沒有看到現(xiàn)實存在的活動的人,而是停留于抽象的‘人’……他從來沒有把感性世界理解為構成這一世界的個人的全部活生生的感性活動……正是在共產主義的唯物主義者看到改造工業(yè)和社會結構的必要性和條件的地方,他卻重新陷入唯心主義?!保?](P78)同時,馬克思主義哲學也強調認識問題與實踐問題的統(tǒng)一,強調改造主觀世界與改造客觀世界的統(tǒng)一。恩格斯在《路德維?!べM爾巴哈和德國古典哲學的終結》一書中批判費爾巴哈沉溺在美文學和泛愛的空談中,以美文學的詞句代替科學的認識,“主張靠‘愛’來實現(xiàn)人類的解放,而不主張用經(jīng)濟上改革生產的辦法來實現(xiàn)無產階級的解放”[2]。馬克思主義哲學強調在改造客觀世界的活動中來改造主觀世界,在提高主體思維能力和素質的情況下來改造主觀世界。
馬克思主義哲學的問題觀是實踐的問題觀,實踐的問題觀主張在實踐的基礎上認識和解決問題,以達到認識與實踐的統(tǒng)一。人類認識問題的目的是為了解決問題,而解決問題又必須通過現(xiàn)實的實踐來完成。在馬克思之前,黑格爾雖然強調了人的能動性和創(chuàng)造性,卻片面地、抽象地因而也是虛幻地夸大了人的能動作用。在黑格爾的哲學體系中,絕對精神或理念是無所不包的萬能“主體”,而從事現(xiàn)實活動的人不過是理念的形式,或者說是實現(xiàn)這種理念的工具,人是意識和理念的化身。[3]馬克思指出:“在黑格爾看來……人的本質本身僅僅被看作抽象的、思維的本質,即自我意識?!保?]而在費爾巴哈那里,人同樣是抽象的“人”,并非從事實踐活動的、進行著歷史創(chuàng)造的社會主體,因而他在社會歷史領域陷入了唯心主義。馬克思主義哲學及其實踐問題觀正是在批判黑格爾和費爾巴哈的基礎上建立起來的,是以實踐完成了的哲學革命,它克服了唯心主義否認問題客觀性的缺陷。
當代許多哲學家也不約而同地贊成馬克思主義哲學的實踐的問題觀。例如,美國哲學家理查德·舒斯特曼認為有兩種哲學(實踐)形式:“其一是理論的形式或理論的實踐,它關注對世界包括人的本性知識和人類社會制度的一般的、體系的觀點的明確表達或批評。其二是作為一種藝術的哲學形式或哲學實踐,它將美和幸福帶給生活實踐?!保?](P85)在舒斯特曼看來,這兩種哲學的形式或實踐不是對立的或非要作二難選擇不可的,哲學作為一種生活的藝術是生活實踐的體現(xiàn),自我在這種實踐中通過試驗、規(guī)范和磨練而得到美化,僅僅強調哲學的純粹性顯然是無視實踐哲學問題存在的特異性。美國哲學家普特南表示,哲學的反思最好是“去改變我們的生活而不改變我們看待生活的方式”,因為“對于怎樣生活的問題,我們所有人都具有為我們自身去思考它的潛力”。[5](P10)換言之,哲學的任務是通過生活實踐改變生活本身。這些觀點與馬克思主義哲學的實踐的問題觀在某種程度上是一致的,也在一定意義上凸顯了馬克思主義哲學與時俱進的理論品格和不可超越的理論視域。馬克思主義哲學的實踐的問題觀把主體的人看成是有意識的能動的生命個體,體現(xiàn)了自由的自覺的活動的人的類特性,一方面避免了舊唯物主義和唯心主義在主體問題上的錯誤傾向,另一方面也體現(xiàn)了主體在發(fā)現(xiàn)問題、評價問題、選擇問題、解決問題中的地位和作用。
馬克思主義哲學的問題觀不僅是實踐的問題觀,而且充滿了豐富的辯證法思想,因而又是辯證的問題觀——遵循唯物辯證法的基本規(guī)律,運用辯證的思維方法去分析問題。辯證的思維方法使主體不僅從多層面、多角度、全方位剖析問題,而且不斷接受新問題的挑戰(zhàn),并在這種挑戰(zhàn)中實現(xiàn)自我剖析和自我超越。
辯證的問題觀能幫助我們正確處理理想與現(xiàn)實的關系、正確處理理論與實踐的關系、正確處理穩(wěn)定與發(fā)展的關系。辯證的思維方式正是從正題—反題—合題,抑或肯定—否定—否定之否定,來分析和對待時間與空間中的事物。辯證的問題觀要求我們在分析和解決問題時,把分析與綜合結合起來、把抽象與具體結合起來、把歸納與演繹結合起來、把邏輯與歷史結合起來,要求我們不僅要在個體的層面進行分析也要關注問題的普遍性,不僅要注意問題的形式也要關注問題的內容,不僅要重視問題的原則也要重視問題解決的策略與方法。
辯證的問題觀要求我們運用普遍聯(lián)系的觀點分析和解決問題,反對將事物看成孤立的個體。在統(tǒng)一的物質世界中,事物和現(xiàn)象的相互聯(lián)系相互作用是同其運動、變化、發(fā)展不可分割的,任何一個問題都不可能孤立地呈現(xiàn)。辯證的問題觀要求我們運用運動的、發(fā)展的觀點分析和解決問題。恩格斯說:“我們所面對著的整個自然界形成一個體系,即各種物體相互聯(lián)系的總體”,“這些物體是相互聯(lián)系的,這就說,它們是相互作用著的,并且正是這種相互作用構成了運動”。[6]問題的產生和解決就是事物運動、變化和發(fā)展的過程,問題不斷產生,要求人們不斷拋棄以前許多舊的觀念和思想,而問題的解決則使人們不斷進行創(chuàng)新和發(fā)展??傊瑹o論任何事物,只要它是現(xiàn)實的、客觀的存在,那么它的這種存在從其結構狀態(tài)來看就存在一定的具體聯(lián)系和相互作用,從其功能狀態(tài)來看則是一種具體的運動形式。下面聯(lián)系問題的分析和解決,就馬克思主義哲學的辯證問題觀的基本方法作一探討。
1.歸納與演繹
在哲學史上,歸納與演繹是最早引起人們注意并得到充分研究的兩種思維方法。歸納是從個別事實走向一般概念、結論;演繹則是從一般原理、概念走向具體結論。歸納是從個別到特殊、從特殊到一般的思維運動;演繹是從一般到特殊、從特殊到個別的思維運動。歸納與演繹是同一認知過程中相互對立又相互聯(lián)系的兩種方法。在分析和解決問題時,我們要對事件、現(xiàn)象和因素的共性進行集合,就必須對大量現(xiàn)象進行統(tǒng)計與歸類,這就是歸納。同時,我們在分析和解決問題時,又要不斷從觀察和試驗中搜集經(jīng)驗材料,并運用已知的一般理論作為分析問題和觀察問題的指導原則,這就是演繹——它規(guī)定著歸納活動的目的和方向。但是,歸納和演繹不是彼此孤立的,馬克思主義哲學既反對把歸納絕對化,也反對把演繹絕對化,而認為二者是相互聯(lián)系、相互補充的關系,不能片面強調一方而忽略另一方,否則就將陷入唯心主義。
2.分析與綜合
分析是在思維中把客觀對象的整體分為各個部分、方面、特性和因素的認識過程,綜合則是在思維中將已有的關于客觀對象各個部分、方面、特性、因素的認識連接起來以形成對客觀對象的整體認識的過程。分析與綜合立足于客觀對象整體與部分、統(tǒng)一性與多樣性、本質與現(xiàn)象等的對立統(tǒng)一。早期的分析方法主要有定性分析、定量分析、因果分析等。隨著人類的實踐活動和科學的發(fā)展,對問題的分析方法也有了巨大進步,它更多地表現(xiàn)為問題的結構分析、功能分析、信息分析、模式分析、發(fā)生學分析、流程分析、系統(tǒng)分析等。從唯物辯證法的角度看,不同的科學研究有不同的對象,不同的對象又有不同的矛盾,而不同矛盾的各個方面及其運動過程又有其不同的特點;相應的,問題分析和解決也會有不同的方法。綜合是在系統(tǒng)分析基礎上的更高的思維活動,它有助于我們從系統(tǒng)的本質及其內在結構、各系統(tǒng)相互關系、解決問題的必要和充分條件、影響問題解決的各種政治、經(jīng)濟及社會因素等方面對問題進行全面分析。馬克思主義哲學的辯證的問題觀認為,分析與綜合是相互依賴、相互轉化的,分析是綜合的基礎,綜合是分析的完成,只有把二者結合在一起才能在分析和解決問題時充分發(fā)揮其功能。
3.抽象與具體
人對客觀事物內在本質的認識,其完整過程表現(xiàn)為:從感性的具體出發(fā),通過分析,由感性具體達到抽象的規(guī)定,然后再通過綜合,由抽象的規(guī)定達到思維的具體,這是一個“具體—抽象—具體”的否定之否定的過程。馬克思主義哲學的辯證的問題觀認為,問題的內容是客觀的,而表達問題的形式則是主體抽象思維的結果;問題在本質上是客觀的,而問題則是主體經(jīng)過抽象思維分析、加工而成的。
總之,問題在馬克思主義哲學體系中具有非常重要的認識論意義和方法論價值。馬克思指出,與答案相比,問題更為重要,因為“問題就是公開的、無畏的、左右一切個人的時代聲音。問題就是時代口號”[7],問題是每個時代人們所面臨的改造社會、推動歷史前進的重大使命。人類認識能力與實踐能力的發(fā)展是從問題到問題的發(fā)展,一個問題的解決會引起一系列相關問題的解決,舊問題的解決會引起新問題的發(fā)現(xiàn),前一問題解決的結果會成為后一問題解決的前提和基礎。人類文明的歷史就是問題不斷提出和不斷解決的歷史,提出問題和解決問題是人類活動的基本模式。馬克思主義哲學的問題觀是科學的問題觀,它符合人類認識活動和社會實踐的規(guī)律、符合人類文明發(fā)展的規(guī)律,對人類認識能力的發(fā)展和實踐能力的提高具有重要的指導意義。
[1] 馬克思,恩格斯.馬克思恩格斯選集(第1卷)[C].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
[2] 馬克思,恩格斯.馬克思恩格斯選集(第4卷)[C].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222.
[3] 賀善侃.實踐主體論[M].上海:學林出版社,2001:3.
[4] 馬克思.1844年經(jīng)濟學手稿[M].北京:人民出版社,1985:132.
[5] [美]理查德·舒斯特曼.哲學實踐:實用主義和哲學生活[M].彭鋒,譯.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02.
[6] 馬克思,恩格斯.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3卷)[C].北京:人民出版社,1960:578.
[7] 馬克思,恩格斯.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0卷)[C].北京:人民出版社,1975:289 -290.
B01
A
1009-3729(2011)01-0008-03
2010-10-20
徐雪平(1979—),男,江西省九江市人,廣東商學院講師,碩士,主要研究方向:馬克思主義哲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