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志輝
如何在教育中培養(yǎng)學生的性格
王志輝
進行說服教育是通過教師的言語指導,讓學生認識到性格完善的重要性和可能性,并幫助學生明確性格完善的具體目標。
初中生的心理活動往往處于矛盾狀態(tài),其心理水平呈現半成熟、半幼稚性。其成熟性主要表現為他們產生對成熟的強烈追求和感受,這是來自于身體的快速發(fā)育及性的成熟,在這種感受的作用下,他們在對人、對事的態(tài)度、情緒情感的表達方式以及行為的內容和方向等方面都會發(fā)生明顯的變化。同時也渴望社會、學校和家長能給予他們成人式的信任和尊重,他們迫切地要求享有獨立的權利。為了獲得心理上獨立的感覺,他們對任何一種外在力量都有不同程度的排斥傾向。
針對初中生的心理特點,教師采用說服教育的方式是最適合的,學生會感到被尊重,沒有壓制感,比較容易接受教師的引導與教育,更好地完善性格。要把說服和必要的處理分開,說服只解決認識問題。也就是說,說服中不要動用權力,說服中動用權力就是壓服。
榜樣是青少年模仿的對象,榜樣的作用在個體性格形成過程中影響很大,教師在對學生進行具體培養(yǎng)時,不可忽略運用榜樣的作用。
首先是班主任的榜樣作用。班主任不僅是班級管理的組織者和領導者,也是學生健康和諧發(fā)展的直接責任者,是對學生性格形成具有重要的教育因素。班主任要以自己的言行給學生作出表率,絲毫不能忽視道德教育的細小環(huán)節(jié)。如剩余的粉筆頭的處理、地上的小紙片、講臺上的雜物、提問方式與學生的談話、自己的著裝、對各種現象的態(tài)度等,這些均能對學生產生不同程度的影響,如果能注意到各方面的細節(jié),身體力行、以理服人,定會收到意想不到的榜樣熏陶。
其次要把世界上各個歷史時期偉人的高尚人格和科學家的事跡,介紹給學生,能對學生起到教育、感染、糾正等作用,利用偉人的經歷來振奮學生的意志,而產生超越現在障礙的勇氣,從而塑造良好的性格。
再者,以學生身邊的優(yōu)秀學生為榜樣。每學期都要評出一定數量的文明學生、三好學生、學習標兵、進步之星等,重視優(yōu)秀學生對其他學生的榜樣、表率作用,并請他們介紹先進事跡,激勵其他學生效仿。優(yōu)秀學生的榜樣作用,有很直接很具體的意義,學生榜樣為學生所熟悉,更具有可比性,能起到立竿見影的示范作用。
在各種教育活動中,組織和引導學生在親身實踐中,去觀察、去傾聽、去感受、更要通過自己的大腦去思考,這些信息經過大腦的分析、加工就會得出新的認識,學生的道德水平在活動體驗中得到升華。如開展“讓我們一起來”的才藝展示活動;精心準備共同制作的“熊貓”沙包;揚帆遠航的布貼畫;“萬眾一心”的水果拼盤和橡皮泥塑像……在活動中體驗開心、快樂、成功、幸福。開展“敬老助殘”“手拉手扶貧幫困”活動,教會他們的自強不息的生活態(tài)度,培養(yǎng)樂觀進取、樂于助人的品質。
有效獎罰是對行為習慣進行外部監(jiān)督的基本形式,可以培養(yǎng)學生好的性格因素。鼓勵學生的上進心,要充分利用學生的表現欲,發(fā)現并抓住學生的閃光點,給予適當的鼓勵與表揚,為他們創(chuàng)造轉化的契機和良好的情感體驗,可以使學生的優(yōu)點充分表現,從而帶動其改正缺點,獎勵就像催化劑一樣讓人振奮,促人快速成長。
學生的教育是一個布滿矛盾的復雜過程。單純地依靠獎賞并鼓勵學生的行為再生,還是遠遠不夠的。畢竟,學生的道德熟悉和是非評判能力還不成熟,他們的自我約束能力和意志品質還較薄弱,所以實施懲罰式教育治理,加強行為控制,強化紀律的約束機制是絕對必要的。只有這樣才能造成獎懲賞罰的雙向教育和兩極互補,才能避免教育過程中出現的“一手硬,一手軟”的偏執(zhí)單一,擺脫捉襟見肘、一籌莫展的教育困境。
教育不是靠強制和灌輸來培養(yǎng)學生發(fā)展,而是依靠喚醒、熏陶、滲透、激勵、鼓舞等方式來影響學生,促進他們的健康成長。集體教育正是發(fā)揮了全體動力的影響,在集體的氛圍中使學生的心理、氣質達到個人所無法達到的程度,扎實嚴謹的學習態(tài)度、勤學好問的學習習慣。正確的學習方法,不僅靠教師的言傳身教,更要靠學生之間的相互約束和相互影響,特別是解決細節(jié)問題過程中啟發(fā)性思路,經常從伙伴那里得到的。教師應該注意到集體輿論的傾向和性質,要及時通過自己的言行給集體輿論以明確方向,確定正確的集體輿論,促進學生良好的性格。學生只有在良好的集體輿論中才能生動、活潑、健康地發(fā)展,才能塑造良好的性格。
學生良好的性格品質和他們在校接受的教育密不可分,教師既要教會學生各項知識與能力,更要關注性格的培養(yǎng),才能使學生的智慧、潛能得到充分的發(fā)揮和發(fā)展。
10.3969 /j.issn.1671-489X.2011.10.154
(作者單位:吉林省公主嶺市秦家屯鎮(zhèn)第二中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