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永彩 周曉楓
新課程改革的理念給高中語文課堂教學帶來了活力,它把課堂教學從單純的傳授知識,轉變?yōu)橐龑W生學會學習、學會合作、學會自主探究。但是筆者當下的課堂教學存在著許多誤區(qū):盲目追求創(chuàng)新,追求文本解讀的新意;自主學習流于形式,有自主課,大部分學生形成不了自主學習能力;合作、探究變成了學生的閑聊談心。此外,不少教師在課堂上給學生大量的常規(guī)性練習而很少有問題的解決;對學生的評價往往局限于賞識而缺少真誠性;單純的讓學生多說多講,而缺少教師精辟的講解、適時的引領、恰當的指導等。那么在新課程背景下語文課堂教學怎樣能讓學生實現有效學習,能讓大多數甚至讓每個學生都能在相當程度上實現有效學習呢?筆者根據自身教學感悟,結合部分浙派語文名師的課堂教學實踐,談談實現高中語文課堂教學有效性的策略的幾點想法。
蘇霍姆林斯基曾經說過:“每一個年輕的心靈里,都有放著求知好學、渴望知識的火焰,只有教師的思想才有可能去點燃它?!笨梢?,教學中的情感因素不容忽視。如果我們在教學中忽視了情感因素,學生的學習將變得索然無味,課堂上學生的有效學習也無從談起。在新課改背景下的語文課堂,教師“合理”的問題引領與適度的教育情感管理對提高課堂實效性至關重要。浙江省特教肖培東老師在《山羊茲拉特》教學中睿智的設計了 “拯救山羊茲拉特最重要的因素是什么”這一問題,讓學生交流對話,深入感悟文本中生命個體的情感。肖老師引導學生對山羊茲拉特的最后一聲“咩——”的品味也耐人咀嚼,男女生分角色朗讀、師生分角色朗讀,一個簡簡單單的“咩”字被師生共同演繹出了很豐富很深刻的情感。師生雙邊的活動把文本蘊含的情感和教育情感推向了高潮。
倡導“自然分材教學”的熊川武教授指出教育感情是“教育世界的活動者對教育人事的好惡體驗”。在這里,“教育世界”特指學校教育環(huán)境;“活動者”是教師與學生的總稱?!敖逃耸隆笔墙逃小叭恕迸c“事”的統(tǒng)一體。“好惡體驗”是師生獲得的肯定的或否定的的感受。在肖老師的課上,學生“好”老師之所“好”。肖老師正是憑著自己無窮的教育智慧,不斷地感染學生,引領學生對語言“真情觸摸”,讓學生目光含情,讓學生聲音與心靈投向文本的深處,達到認知與情意的和諧統(tǒng)一。浙江省特教王耀君執(zhí)教的《老王》剛開始上課就拋出“把題目老王換成王老是否貼切”的問題,一下子抓住了學生的注意力,調動學生的積極思維,通過“老王”與“王老”的換位比較,引領出文章底層人們悲慘命運的感情基調,為全文的閱讀感悟打下了良好基礎,使得師生在步入特定教育世界。
建構主義學習理論認為,學習是學習者個體在特有的情境中,在一定的“先有、先見和先把握”的基礎上,接受教學者的有效引導,按照自己特有的視度、方式和文本對話交流,自主進行意義建構而生成的過程。由此可見,要實現課堂教學的有效性,必須在教師的有效引領下,進行教育情感管理,從而營造出和諧的課堂,使學生真正有效的去完成意義建構與生成。
“接受美學”理論認為,在對作品的閱讀中,讀者是中心;作品的意義只有在讀者的閱讀過程中才能產生;強調讀者的參與性和能動作用;注重接受主體性的建立。新課標中也指出:“要注重學生個體的差異,滿足不同程度學生對科學學習的需求,開發(fā)他們學習的潛能,發(fā)展個性?!庇纱丝梢姡抡n標的指導思想是把學生從教師的指揮棒下解放出來,把讀書的權利還給學生,把思考的權利還給學生,從而真正實現學生的主體地位,達到課堂教學的有效性。浙江省語文特級教師趙群筠老師在教《背影》一課時就“欲擒故縱”,在“身體平安”與“唯膀子疼痛厲害”“大去之期不遠矣”的矛盾中給學生預留空白,讓學生去生發(fā),去思考。浙江省語文特級教師王耀君老師執(zhí)教《老王》時也預留空白:“我”這一家處境和遭遇并不好,卻為何在文章中以“幸運者”來稱呼呢?“我”的一家對“老王”如此關愛照顧,為什么對“老王”還覺得“愧怍”呢?這樣的安排都有異曲同工之妙,那就是以學生為主體,尊重學生,相信學生,讓學生思考、質疑、釋疑。這樣的課堂無疑是有效而合理的。
新課程強調的是以接受者——學生為主體,關注主體的期待視野、審美體驗和創(chuàng)新感悟。浙江省特級教師童洪兵老師認為,語文課的核心問題在于“引導”,課堂教學中,語文教師不必太過“勤奮”,不一定要講深講透,有時可以來點“偷懶”,把時間留給學生,調動起學生的思維興奮點往往能達到事半功倍的效果,這就是課堂的效率??梢?,相信學生,引導學生去創(chuàng)新感悟是新課程的一個重要理念。因而,課堂上留白的藝術與有效的預設能充分調動了學生學習的積極性,我們要相信學生,給學生表演的空間,才能使課堂成為真正有效的課堂。
不可否認,現階段高考“指揮棒”的巨大壓力,催生了“考什么,就講什么;怎樣考,就怎樣講”的教學觀念。但現實中,許多不講的也考了,可謂“講有盡時,考無止境”??梢?,在語文課堂教學中學法指導的重要性?!镀胀ǜ咧姓Z文課程標準(實驗)》這樣規(guī)定語文教學的任務:“高中語文課程應進一步提高學生的語文素養(yǎng),使學生具有較強的語文應用能力和一定的語文審美能力、探究能力,形成良好的思想道德素質和科學文化素質?!边@段話有三個關鍵動詞,即“提高”、“具有”、“形成”,要求我們的語文課堂不應是單純應對考試的課堂,而應是促使學生成長和主體建構的課堂。隨著課程改革的不斷深入,要求教師上課時,不僅要 “傳道授業(yè)”,更要“授之以漁”,就是要“教會學生學習”。因此,有效教學應注意課堂教學中對學法的指導。浙江省語文特級教師王曉紅老師執(zhí)教《第二次冒險》時,利用重要語段中的標點符號和詞語替換改動,進行學法指導,讓學生充分品味思考詞語的特點,引導學生細讀文本,讓學生感悟了人性的美好偉大和對法西斯的深刻仇恨,認識到“民不畏死,奈何以死懼之”,整個課堂始終昂揚著人性的光輝的主旋律。特級教師程翔執(zhí)教的《再別康橋》,抓住詩中幾個關鍵詞展開品析。比如詩歌第四節(jié):那榆陰下的一潭,不是清泉,是天上的虹;揉碎在浮藻間,沉淀著彩虹似的夢。這里重點賞析了“彩虹、夢、揉碎”等幾個詞。教師先從內容上進行質疑:“那榆陰下的一潭,不是清泉,是天上的虹”怎么不是清泉?通過質疑它的合理性,激發(fā)學生的興趣,經過爭議討論,從而讓學生明白,彩虹在這里是象征著美好的事物,代表了作者的夢。但這個夢“揉碎”了,也就意味著夢沒有變成現實,美夢破碎,從“夢”“揉碎”的品析中就能夠體會到作者寄托在此的情感,是帶著傷感的。據此插入蘇軾《水龍吟》的詩句:細看來,不是楊花,點點是離人淚。加深對此句的理解,讓學生明白當一個人帶著特殊感情去看客觀事物,那么他便與其他人看時有了不同,付諸筆端就會帶上濃濃的主觀情感,而這種手法就是移情手法。這樣抓住關鍵,細嚼字句,加深了詩的內涵,把握了作者的情感。
名家的課給了筆者以啟示:備課要明學情,備學法,提高學法指導的自覺性;教法的選擇應有利于指導學法,為學生良好學法的形成提供借鑒和規(guī)范;教師講解過程要示范學法和點撥學法。總之,要“還課堂、還時間給學生”,培養(yǎng)學生的自主學習和自主探究能力。有效教學賴于學生良好的學習行為習慣,教師要長期、堅定不移地引導和督促學生養(yǎng)成良好的學習、預習、思考、筆記和作業(yè)習慣,“授之以漁”讓學生有能力去“終身學習”,終身受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