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王旭明
跟外國人學漢語
文/王旭明
村上春樹說過,世界上最通用的語言是故事,我信。我們很多中國人恰恰不會講故事,不會這種世界上最通用的語言來表達,真該補上這一課
跟外國人學漢語,這聽起來純屬無稽之談,外國人向中國人學漢語還差不多!事實上,也有大量的外國人在中國學漢語,更有不少中國人在世界不少國家傳授漢語。殊不知在有些方面,中國人還真得向?qū)W說漢語的外國人學漢語呢!
直到最近,我做了一回北京外國留學生辯論賽的評委,才更加堅信了我的判斷。
首先,這些選手無論來自哪一個國度,他們站到臺上面對公眾都能成為講話的主體,都會講話,而不是“讀話”。無論是正方立論陳詞,還是反方辯駁;無論是攻辯還是陳述,都能用自己的話表達出自己的觀點。雖然也有事前準備的提綱或講稿,但從頭念到尾的寥寥無幾。別小看由“念”轉(zhuǎn)成“說”這樣一個過程,這既是語言形式的轉(zhuǎn)換過程,更是一個人對一段語言由內(nèi)化到外化的過程,或曰由思想到表達的過程。我也看過國內(nèi)大學生的不少辯論賽,聽得出他們主要是在背,而且腔調(diào)也不對,雖然特別講究字正腔圓和抑揚頓挫,但那是朗誦腔,而不是實實在在的說話,此乃向外國人學漢語之一。
向外國人學漢語之二,是在表達中要講求點邏輯。我發(fā)現(xiàn)外國人說漢語時,雖然發(fā)音不大準,腔調(diào)有些別扭,但總的看都很講求邏輯,無論是正方還是反方都知道從何處入手。比如,講人才成長的逆境與順境,反方抓住了對方把逆境和絕境混在一起,巧妙的指出逆境成才不是絕境成才,使對方無以自答。弄明白詞意和語境,在邏輯語境下和現(xiàn)實語境下尋找正確的表達,這正是我們應當學習的地方。在幾天的比賽中,類似這樣的抓住對方不合邏輯處進行反駁的例子比比皆是,我深深感到這些留學生們是真聽懂了對方的表達。
向外國人學漢語的第三點,也是中國人用漢語表達最缺欠的地方,就是外國人特別會舉例子和講故事。聽他們的辯論動不動就是例子,動不動就給你講故事,生動有趣,說服力極強。這些選手除了給你講貝多芬、巴赫、愛因斯坦和牛頓這些大家的軼事、趣聞,還會給你講發(fā)生在身邊的小故事。村上春樹說過,世界上最通用的語言是故事,我信。我們很多中國人恰恰不會講故事,不會這種世界上最通用的語言來表達,真該補上這一課。
聽外國人說漢語,特逗,特好玩兒,還特享受。當了幾次評委竟然讓我沉醉其中了,也再次領(lǐng)略了漢語語言本來的風趣、幽默、深邃和豐富,一句話,魅力無窮。說到底,這些外國留學生們拿得起、放得開、用得活,輕松自如,能夠感覺出他們由內(nèi)到外的對語言其實是對生活的那樣一種真心的愛。不緊張、不造作、不擺架子、不裝孫子,更不無病呻吟的矯情,落落大方,親切自然,太可愛了!
這不正是我們應該向“老外們”學習的地方嗎?學了這些,說不定我們自己的漢語水平能在另外一個層面上得到一點提高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