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天曙
(河南省中醫(yī)院,鄭州450002)
1.煎藥前處理:現(xiàn)今中藥店及醫(yī)院藥房出售的中藥皆為飲片和免煎配方顆粒。故略去前處理中的炮制等程序,僅從調劑者配方開始。
精品炮制:處方中名貴藥物、芳香揮發(fā)、熱敏藥物及味苦難于下咽者,預先特制成細散、顆粒、微丸、膠囊等,免煎、隨湯吞服,節(jié)省、高效、免苦口。
臨用加工:處方中凡籽搗碎,凡仁搗泥,亦另包。因均含油脂及芳香揮發(fā)成分,易外滲走油、蟲蛀、揮發(fā)耗散,不可久貯,故必需臨用加工。
粉末備用:處方中粉末不能清洗,故調劑時另包備用。
飲片清洗:處方中除上述三種外,余藥合劑,將飲片加冷水速清洗,去除表面灰塵、霉氣及重金屬(90%以上),令湯劑藥口味純正。
立即粉碎:按溶質擴散原理,擴散物質的量與擴散物質的顆粒半徑成反比。即顆粒半徑越小,溶出量越多,能充分飽和,易浸、易煎,溶出率大大提高。
有人說:戲劇的本質就是沖突。矛盾沖突是構成戲劇情境的基礎,是展現(xiàn)人物性格、反映生活本質、揭示作品主題的重要手段。教學時抓住了矛盾沖突等于找到了戲劇的正確“打開方式”,剖析矛盾沖突,對品析人物性格,走進人物內心,乃至演好劇本都將起到至關重要的作用。
冷浸溫泡:將粉碎顆粒及另包藥物共入藥鍋,加5倍冷水,浸泡20~30min,水溫漸升,飽和至透。需要注意的是:動植物藥多含淀粉、蛋白質,受熱易焦煳、凝固,包裹于顆粒表面,與水隔絕,不能滲透飽和,有效成分煎煮時不能充分置換溶出,直接影響湯劑質量。故宜用冷水,忌用開水浸泡。
2.煎煮方法:本著有利藥物成分少耗散、多溶出,以節(jié)省藥物、降低成本、保障湯劑質量、提高療效為目的。
創(chuàng)新煎藥用具:可采用“密閉冷凝回收/冷卻回流煎藥壺(鍋)”,最大限度保留芳香揮發(fā)成分于湯劑中,即少耗散。
煎煮顆粒法:處方中飲片藥物粉碎為顆粒,擴大藥物與溶媒接觸總面積,易浸易煎,令藥物顆粒迅速吸水飽和,有利藥物有效成分溶解釋出。
冷浸溫泡:因中藥大多含淀粉和蛋白質,遇熱則易糊化或凝固,形成薄膜封固其表面,阻隔水分滲入。而冷水滲透力大,又無熱水之弊,利于浸泡,水溫漸升,加速飽和,為煎煮做好準備。
實行“三煎法”:其一,一般方劑實行“三煎法”,頭煎短,至多20~30min即可,武火沸騰,芳香揮發(fā)性成分多集中在頭煎揮發(fā),因冷卻回流裝置,就可保留在頭煎濾液中,這取代了“武火驟煎、輕煎、后下”的傳統(tǒng)煎藥方法,因其氣濃、味薄,可以走竄、發(fā)散、升浮、向外、達表、祛邪。二煎長,需30~40min,文火小沸,令藥味多出,以其味厚氣淡而內守滋養(yǎng);三煎居中,至少30min,文火小沸,使難煎藥物成分充分釋出。三煎共計需80~100min。如此煎法,基本涵蓋了古今多種煎藥方法,且能最大限度,保留住芳香揮發(fā)性成分,三煎至透,藥盡其用。其二,外感癥的解表劑,頭煎尤為重要,頭煎頓服,一汗而愈,不必盡劑。若癥減而不徹,二煎繼服,以續(xù)藥力,邪祛正復。
3.煎藥用水:水是煎藥的主要溶媒。除溶媒有特殊(醫(yī)囑用酒、醋等)要求外,一般煎劑用普通水即可,要求新鮮。自來水因含氯元素有毒,應放置30min后,令氯氣揮發(fā)盡再用。加水量應是藥的5倍,淹沒藥2~4 cm即可。如用密閉冷卻回流器皿,蒸發(fā)量減少,故加水應少。兩煎共取藥液約400~500ml左右為宜。
4.煎藥火候:煎藥火候一般是先武火,沸后文火小沸最為科學合理。但要根據病情輕重緩急、藥物功效主治不同,而采用不同的煎法。表藥以氣勝,欲其上升外達,用武火驟煎;補藥以味勝,欲其緩行內守,用文火慢煎;滋膏劑多用于慢病虛證的滋補調理,更宜文火久煎、濃縮加輔收膏。
5.煎煮次數(shù):一般煎劑煎煮2次;滋補劑,需煎煮2~3次;外感發(fā)汗表散劑,煎煮1~2次即可;滋膏劑,還要3煎合并沉淀,取上清液濃縮定量,加輔料收膏、裝瓶。
6.煎煮時間:一般煎劑頭煎25~30min,二煎30~40min,三煎30min。不同方藥,不同病癥,湯劑煎煮時間依據用藥屬性而長短不同。
7.煮散:初始于漢,形成于唐,盛行于宋,至金元因爭議而萎縮,明清時期逐漸以飲片形式入煎取湯以取代之。煮散具有節(jié)省藥源、高效速效、方便快捷之優(yōu)點,但因種種原因未能普及。與飲片煎出物等量相比,煮散僅用1/3~1/2藥量粗末,其中主要成分顯著提高,如瀉心湯總蒽醌提高1.47倍,四逆湯總生物堿提高1.27倍。目前在兒科用藥中大都還保留著煮散、服散特色。
8.服散:即藥物細粉沖服或輕煮連粉服下,是煮散的延伸。因加工條件提高,細粉易崩解、擴散快,普遍應用于芳香、膠類、名貴藥品。為了方便貯存及服用,可制成顆粒、微丸、細散、膠囊等精品,免煎、單服或隨湯劑吞服,一舉多得,甚受歡迎。
9.服藥方法:包括服藥時間、次數(shù)、數(shù)量、溫度、空腹、餐后、調護等多項內容。均需據病情、體質、年齡而定。
一般服法:湯劑在飯前空腹溫服為好,每日2~3次。首次早飯前,二次晚飯前,末次臨睡前。早晚2次餐前分服亦可。
特定服藥方法:《中國醫(yī)藥匯?!分赋觯骸耙暼酥畯娰?,病之輕重,以為進退增減之?!迸R床當根據病情、體質、治法、方藥之不同特點,而有不同服法,不能千篇一律。
病在上,飯后服藥,藥藉食力,食助藥威,相互為用,相得益彰,升騰上達,祛邪尤捷。病在下,飯前服,無食礙,胃空先入,易于吸收,直達病所,徑捷效速。
滋補劑、助消化藥,亦應飯前服,能激發(fā)胃液分泌,有利消化吸收。
外感類疾病,初病發(fā)熱惡寒,邪在衛(wèi)表,頭煎湯劑應趁熱頓服,并加服熱粥(湯)一碗,以養(yǎng)胃氣,資汗源,取其功專力宏、氣勝味薄而外達,促使發(fā)汗解肌,驅邪外出,一汗而愈,不必盡劑。若病減而不徹,當服二煎,以續(xù)其藥力,可1日3服。若病延數(shù)日,傳變證雜,需辨證更方,頻服熱服,以續(xù)藥力,扶正祛邪。均當避風御寒,靜養(yǎng)調護,才能速愈而防復。
脾胃虛弱、消化功能紊亂類疾病,尤當注意服藥方法。《景岳全書·傳忠錄》云:“凡藥食入胃所以能勝邪者,必賴胃氣施布藥力,始能汗、吐、下以逐其邪。”也就是說靠脾胃吸收、輸送、布施,藥力才能直達病所,資其所需,去其所害。否則,上下不運,表里不通,涌塞于上則嘔,停蓄于中則脹,或傾注于下即瀉。所以應時時保護胃氣,不得有害。服量適當,中病即愈。少則藥力不繼,多則易傷脾胃。根據病情輕重緩急,劑量多少,急病頓服、多服,不少于300ml,力大以救其急;慢病早晚分服,使藥力相繼,每次250ml為宜;久病羸弱,胃氣必虛,當頻而少服,每日3~4次分服,免傷胃氣,徐徐生效,待胃氣來復,食消藥布,正勝邪卻?!拔敢藴貪櫋薄ⅰ拔赶矠檠a”,故服藥溫熱為宜,適量為好,每日3~4次為妥,既保障藥力持續(xù),又免傷胃氣。若屬益胃滋補藥,可于飯前服,有刺激性藥當飯后服。
消食導滯、通腑瀉下類藥,當飯前空腹服,既能激發(fā)胃腸消化液分泌,又胃空無食礙,直達病所,通而下之,邪祛正復。
水腫、痹證、筋骨痛類等慢性疾病,最好三煎分服。其理由是:頭煎氣濃味薄,走竄發(fā)散,重在疏通氣血經絡,表散祛邪,取其彪悍之力;二、三煎味厚氣淡,善內守淡養(yǎng),重在調養(yǎng)臟腑,扶正以祛邪,功效接續(xù)。
痛經當提前3~5天服藥,以疏通氣血,使痛自止。
失眠者,睡前1h服藥,以安神鎮(zhèn)靜,引陽入陰,漸至夢鄉(xiāng)。
抗瘧疾藥先于發(fā)作前2~3h服,搶先堵截。
特需服法,亦不可忽視,如熱藥冷服、涼藥熱服,有免格拒不入之妙,還有露一宿服者,皆因病之異,服法不同。
小兒服藥尤為困難,湯劑當煎取濃縮,量少易服;若屬丸散成藥,亦當研細調服;若口服困難者,可直腸給藥,既減輕肝臟負擔,免于胃腸刺激,又無肝首過消除效應和胃腸酸堿消化液對藥效的降解之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