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立斌
筆者工作的醫(yī)院患者多為交通肇事及礦山工人井下外傷導致肢體骨折為主,自2009年至2011年我科應用骨牽引C型臂X線機透視下復位小切口微創(chuàng)DHS內固定手術治療20例股骨粗隆間骨折療效滿意現(xiàn)報告如下。
1.1 一般資料 本組男13例,女7例,年齡25~55歲,平均40歲,致傷原因:交通傷5例,井下重物砸傷15例,按AO分型A1 12例,A2 8例。入院后先行骨牽引治療床頭攝片骨折復位滿意后3~10 d手術治療,平均6 d。
1.2 手術方法 患者麻醉妥后仰置于手術臺上在C型臂X線透視下進行手法復位,將患肢外展30°屈髖10°~15°牽引下維持骨折復位狀態(tài)。大粗隆頂點向下做長約8~10 cm縱行切口,逐層切開皮膚,皮下組織及髂脛束,沿股外側肌后緣切開向遠端鈍性分離。選擇最佳髖螺釘入點,用DHS定位器選外側皮質前后位的中點,沿股骨頸中軸線鉆入2.5 mm內固定導針C型臂X線機定位,正位沿股骨頸中軸平行股骨距,側位于股骨頸長軸的正中導針尖達股骨頭軟骨面下2.0 cm,測量導針進入股骨頸段的長度,選擇相應長度的髖螺釘,調整相應長度組合絞刀,保護周圍軟組織,用絞刀沿導針在股骨頸內開一骨道,拔出導針,置入髖螺釘(高齡患者骨質疏松可不攻絲)將配套的4孔接骨板呈反向180°套筒端插入髖螺釘尾端吻合安裝后,此時接骨板背向股骨干,將接骨板與髖螺釘一起順轉180°同時將切口遠端組織向遠端牽拉,使接骨板置入切口內,檢查接骨板是否已完全緊貼股骨外側,并與股骨縱軸方向一致后擰入髖螺釘與接骨板間的加壓固定尾釘但不加壓,待裝上接骨板固定螺釘后,再擰緊加壓固定釘,使骨折更為穩(wěn)定,對骨質明顯疏松不穩(wěn)定者應于固定髖螺釘上方沿股骨頸方向平行固定于一枚松質骨拉力螺釘以增強其穩(wěn)定性。沖洗切口止血,逐層縫合切口。術后處理及功能鍛煉,術后當日即鼓勵患者行股四頭肌鍛煉,注意翻身,加強預防褥瘡處理,密切注意血壓、脈搏、呼吸、體溫、血氧飽和度等情況,術后第2天囑患者坐起,術后1周開始髖膝踝關節(jié)功能鍛煉,6周后下床不負重鍛煉,10周后根據骨折愈合情況部分負重鍛煉,12周后自由負重。
術后X線片均達到或接近解剖復位,術后切口均I期愈合,無感染或血腫發(fā)生,髖關節(jié)功能恢復良好,術后3個月復查18例骨折達到臨床愈合,有2例因骨質疏松較嚴重,螺釘切割松動,輕度髖內翻骨折4個月后愈合,根據黃公怡[1]標準評定,髖關節(jié)功能優(yōu)16例,良4例。
3.1 股骨粗隆間骨折非手術治療,臥床時間長,并發(fā)癥多,故目前多主張手術內固定治療,其目的是降低死亡率和減少髖內翻及肢體縮短的發(fā)生,但傳統(tǒng)方法手術創(chuàng)傷大,出血多,骨折血運醫(yī)源性破壞,嚴重可并發(fā)死亡,為減少手術創(chuàng)傷,提高患者的臨床療效,依據BO生物內固定的觀點,其要求間接復位,有效內固定,保護骨折端血供,盡早功能鍛煉,因此對新鮮股骨粗隆間骨折的患者采用小切口微創(chuàng)手術方式DHS內固定治療方法在3個月內達到臨床愈合,并發(fā)癥少、康復快、療效滿意。
3.2 術前復位是手術關鍵,手術應在C型臂X線監(jiān)視、牽引下維持復位。手術切口,利用定位器與導針在股骨頸股骨前后位下在體表的定位切口起點要準確,而后將組織向遠近端牽拉,即可完成手術操作。準確打入定位導針,本組采用DHS專用定位導向器,定位準確,操作簡便,其進釘點是大粗隆與股骨干移行區(qū),在股骨外側中軸線上,同時注意保持前傾角,釘于股骨距平行,位于股骨頸中軸線上。必須將螺紋釘的尾釘擰入以加壓,若不加壓螺紋釘在釘板內滑動移位。骨質疏松者不使用髖螺釘絲攻紋,直接擰入髖螺釘。
[1]黃公怡.鵝頭釘治療股骨轉子骨折的療效分析.中華骨科雜志,1984,4(6):34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