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 娟
(北京語言大學對外漢語研究中心,北京100083)
從同形異義、異形同義看香港社區(qū)詞與普通話詞語的差異及其成因
胡 娟
(北京語言大學對外漢語研究中心,北京100083)
本文對香港社區(qū)詞研究的現(xiàn)況進行了梳理,以《香港社區(qū)詞詞典》為考察對象,探討了香港社區(qū)詞的來源及類型問題,還從同形異義、異形同義兩個方面探討了兩地詞語的差異和特征。香港社區(qū)詞與普通話詞語間的差異是香港詞匯系統(tǒng)長期發(fā)展的結果,其差異具有多層面性,既受香港詞匯系統(tǒng)自身發(fā)展規(guī)律的制約,同時也受社會、習俗、政治制度等語言外部因素的制約。
香港社區(qū)詞;同形異義;異形同義;詞匯差異比較
“社區(qū)詞”是田小琳教授1993年在香港國際語文教育研討會上首次提出的概念。她在《現(xiàn)代漢語詞匯的特點》一文中提到:“有必要對香港社會流通的和社會背景關系密切的詞語命名,提出‘社區(qū)詞’這一新名稱、新概念,并將它與文言詞、方言詞、外來詞并列,成為一般通用詞的構成成分?!保?]此后她發(fā)表了一系列的文章如《社區(qū)詞》(1996)、《香港詞匯研究初探》(1997)、《社區(qū)詞與中文詞匯規(guī)范之研究》(2002)等,她反復闡述和論證有關社區(qū)詞的觀點,并在香港社區(qū)詞的搜集和歸納整理方面下了很大的功夫。
“社區(qū)詞”這一概念的提出,在語言學界引起了廣泛的注意,參與討論和響應的文章有:陳章太《二十世紀的中國社會語言學》(1998)、于根元《20世紀的中國應用語言學研究》(1998)、周梅《也來談談“社區(qū)詞”》(2002)、周一農(nóng)《詞匯的文化蘊涵》(2005)等等,而邵敬敏教授主編的《教好學好普通話資料集》(1998)和《現(xiàn)代漢語通論》(2001)則將“社區(qū)詞”這一概念吸收進入教材之中。
后來,田小琳在《香港社區(qū)詞研究》(2004)一文中進一步完善了“社區(qū)詞”的定義:“社區(qū)詞是社會區(qū)域詞的簡縮,它和文言詞、方言詞、外來詞一起,構成現(xiàn)代漢語詞匯一般詞語的重要來源和組成部分?!痹诖嘶A上,文中還提出了香港社區(qū)詞有廣義和狹義之分,“狹義的香港社區(qū)詞,表示的多是只有在香港才會存在的事物或概念?!薄岸鴱V義的香港社區(qū)詞,指的是容易為中國內(nèi)地和其他社區(qū)吸收的社區(qū)詞。”[2]文中詳細探討了香港社區(qū)詞的社會來源、構詞特點以及在報刋的出現(xiàn)頻率等問題。而田小琳編著的《香港社區(qū)詞詞典》(商務印書館,2009)的出版發(fā)行,則是社區(qū)詞理論探討與材料整理分析的集成性研究成果。正如詹伯慧(2005)所說:“從詞匯結構的大框架出發(fā),對漢語詞匯進行分析歸納,深入探討漢語詞匯結構體系中的有關問題,無疑是推動漢語詞匯研究向前發(fā)展的重要一環(huán)。田小琳編纂的《香港社區(qū)詞詞典》,正是研究漢語詞匯結構體系的一項重要成果。”[3]可以說,無論是理論探討還是語言現(xiàn)象的分析歸納,香港社區(qū)詞的研究都漸趨成熟。
先輩前賢的研究為精細化地描寫和闡釋香港社區(qū)詞提供了有利條件。本文擬在以往研究的基礎上,基于《香港社區(qū)詞詞典》,以現(xiàn)代范疇理論為依據(jù)來探討香港社區(qū)詞的類型問題,并從差異比較出發(fā)進一步探討香港社區(qū)詞與普通話詞語的差異度、差異特征,以及兩地詞語差異成因等問題,希望借此能更充分地認識社區(qū)詞的內(nèi)涵和外延,更清楚地認識社區(qū)詞和通用詞語之間的相互關系。
《香港社區(qū)詞詞典》共收詞2,412條,有明顯來源標記的,如有方言語素的:“阿二靚湯、藏喉圖則、撐臺腳、出貓、邨巴、打吡賽、出位、出街、抽水、出鐘、出糧、搭臺、打包、打簿、打咭、打小人、大餅、大押、大紙、淡友、丁屋、釘牌、頂手、兜客、發(fā)燒友、放蛇、媾女、媾仔、黃腳雞、基佬、基婆、基民、雞竇、夾屋、攪珠、撈女、靚仔、靚女、寮屋、碌咭、孖寶、摩啰差、食水、食肆、執(zhí)笠、找數(shù)、撞衫、左轪車、阻街 、泥鯭的士、人渣、陀地費、陀槍師組、無厘頭、無情雞、走鬼、走堂”等等。
有黑社會行業(yè)語素的如:“吹雞、班馬、扎職、草鞋、大押、福義興、開片、曬馬、水房、和安樂、踢馬、新義安”等等。
還有一些字母語素的:“AV男優(yōu)、AV女優(yōu)、阿Sir、Ball場、E 通道、GST、H 股、ICAC、K 壓、K 仔、孖 T、0 記、OK 便利店、14K、TVB、T恤、位置 Q”等等以及外來音譯語素的:“安士、比基尼、波士、布菲、的士、的士高、多士、菲林、甫士、忌廉、卡通、孖展、派對、沙律、沙展、士多、草苺、梳化、貼士、威薩咭、芝士、馬交、曲奇、柯打、免治”等等。
詞典中更多的是沒有明顯來源標記的如:“案底、按金、暗盤、白表、白粉、白話、百家樂、百萬行、斑馬線、板間房、半山區(qū)、寶物黨、保安員”等等。
《香港社區(qū)詞詞典》雖然收了一些外來詞、方言詞、黑社會行業(yè)詞,但只占整體的7%不到,這一部分詞絕大多數(shù)反映的是香港地域、方言、文化習俗等特性,通常只是在香港單一地區(qū)流通使用,它們很難進入到普通話通用詞匯,更不用說被《現(xiàn)代漢語詞典》(第5版)吸收了。
接下來,在第3節(jié)我們對兩地詞語進行差異比較,看看香港社區(qū)詞與普通話詞語其差異表現(xiàn)在哪些方面?又具有怎樣的差異特征呢?
我們來看看香港社區(qū)詞與普通話詞語兩者之間的不同之處。為了方便進行差異比較研究,我們選取了《香港社區(qū)詞詞典》和《現(xiàn)代漢語詞典》(第5版)為考察對象。
3.1兩地詞匯的差異度
我們以現(xiàn)代范疇理論為依據(jù),并且以兩地詞匯差異度為切入點來探討香港社區(qū)詞的分類問題,建立社區(qū)詞的分類模式,提出分類的具體操作程序。
原型理論是英國哲學家維特根斯坦(L.Wittgenstein)在1953年以“游戲(game)”這一范疇為例提出的概念。至1975年,心理學家Rosch結合一系列研究提出了著名的原型理論?!霸汀?prototype)又稱為典型、樣例、核心等等,是事物的典型意象。有學者將原型理論歸納為以下幾個基本假設:“原型范疇內(nèi)成員的原型屬性特征具有不平衡性,范疇內(nèi)成員的地位是不平等的;原型范疇表現(xiàn)出家族相似性結構,即結構中的不同成員以輻射的形式束集在一個或幾個顯性成員周圍;原型范疇的邊界是模糊的;原型范疇不能通過一組必要條件和充分條件來界定?!?劉正光,2006)[4]
張維鼎(2007)也指出“認知范疇包容一些范疇典型性程度不等的成員,形成由原型、典型、次典型、再次典型,直至逐漸邊緣化的成員系統(tǒng)(由好成員和壞成員構成的系統(tǒng))?!保?]楊曉虹(2008)進一步提出“范疇的所有屬性分為本質屬性和非本質屬性,范疇的成員不需要具備所有的屬性,但必須至少擁有本質屬性。擁有本質特征越多,則成員的典型性越高,擁有全部屬性的就是范疇的原型,由本質屬性的集合組成范疇的核心即穩(wěn)定部分。范疇成員隨著非本質屬性的增加或減少而移動?!保?]文中同時指出,邊界的移動只存在于非本質屬性的增加或減少,而由本質屬性構成的中心區(qū)域則保持不變。
在我們看來,香港社區(qū)詞也是原型范疇,有典型成員和非典型成員之分,因此,我們以原型范疇理論為基礎,對香港社區(qū)詞進行重新分析。我們假設香港社區(qū)詞為一個原型范疇集合,以“f[A、B、C、D]”來表示,那么其中能充分、完全凸現(xiàn)香港社區(qū)詞特征屬性的詞,也正是由于這一特征凸顯了香港社區(qū)詞的獨特屬性使其與普通話通用詞區(qū)分開來,我們設定香港社區(qū)詞與普通話詞匯之間的差異度為3等級,我們將形異、義異的差異度設為3級,也就是將這些香港社區(qū)詞視為集合圓內(nèi)的核心部分;而將形同、義異的差異度設為2級;形異、義同的差異度設為1級;形同、義同的差異度設為零級,也就是絕對相同。因此,我們把形、義完全不同的差異度為3級的香港社區(qū)詞定義為典型香港社區(qū)詞,以f[A(a1a2…an)]來表示,其A為詞形,而(a1a2…an)為詞形A的義項,由于差異度為3級,所以在普通話詞匯中沒有對應的形式。我們把形同、義異差異度為2級的定義為次典型香港社區(qū)詞,以f[B(b1b2…bn)]來表示,其 B 為詞形,而(b1b2…bn)為詞形 B 的義項數(shù),其對應形式為 f[B′(b′1b′2…b′n)];我們把形異、義同差異度為1級的定義為再次典型,以f[C(c1c2…cn)]來表示,其C為詞形,而(c1c2…cn)為詞形C的義項數(shù),其對應形式 f[C′(c′1c′2…c′n)];最后,形同、義同差異度為零級,也就是絕對相同的定義為非典型香港社區(qū)詞,以f[D(d1d2…dn)]來表示,其 D 為詞形,而(d1d2…dn)為詞形 D 的義項數(shù),其對應形式為 f[D′(d′1d′2…d′n)]
下面我們進行實例分析:
例 1.f[皇室訓令](f[A(a1a2…an)])
詞形A:“皇室訓令”,在普通話中完全找不到相同詞形的詞,詞形完全不同;而詞義((a1a2…an):“1843年4月6日英皇頒發(fā)給第一任港督砵甸乍關于港督工作的指示?!痹谄胀ㄔ捦ㄓ迷~匯中同樣是找不到相同詞義的詞,那么,我們將差異度為3級的“皇室訓令”定義為典型香港社區(qū)詞。
例 2.f[長俸]f[A(a1a2…an)]
詞形A:“長俸”,在普通話中完全找不到相同詞形的詞,詞形完全不同;而詞義((a1a2…an):“香港公務員退休金,退休時一次性發(fā)放?!痹谄胀ㄔ捦ㄓ迷~匯中同樣是找不到相同詞義的詞,那么,我們將差異度為3級的“長俸”定義為典型香港社區(qū)詞。
例 3.f[班房] f[B(b1b2…bn)] - f[班房]:f[B′(b′1b′2…b′n)]
香港社區(qū)詞詞形B:“班房”與 普通話通用詞形B′:班房,兩者形音皆相同。但是香港社區(qū)詞f[B(b1b2…bn)],其詞義只有一個義項b1:指教室。
普通話通用詞形B′:“班房”則有兩個義項,b′1:舊時衙門里衙役堂班的地方。也指行衙役。b′2:監(jiān)獄或拘留所的俗稱。兩者詞義完全不同。差異度為2級,因此,我們定義“班房”為次典型香港社區(qū)詞。
例 4.f[暗室] f[B(b1b2…bn)] - f[暗室]:f[B′(b′1b′2…b′n)]
香港社區(qū)詞詞形B:“暗室”與 普通話通用詞形B′:暗室,兩者詞形相同。但是香港社區(qū)詞f[B(b1b2…bn)],其詞義只有一個義項b1:指情婦,外室。
普通話通用詞形B′:“暗室”則有兩個義項b′1:有遮光設備的房間。
b′2:指幽暗隱蔽的地方;沒有人的地方。兩者詞義完全不同。差異度為2級,因此,我們定義“暗室”為次典型香港社區(qū)詞。
例 5.f[馬交]f[C(c1c2…cn)] - 澳門 f[C′(c′1c′2…c′n)]
分析:香港社區(qū)詞形C:“馬交”與普通話通用詞形C′:“澳門”其詞形完全不相同,其詞義c1“馬交”是英文Macau的音譯,而c′1普通話則義譯成“澳門”,兩者意義完全相同,差異度為1級,我們定義“馬交”為再次典型香港社區(qū)詞。
例 6.f[免治] f[C(c1c2…cn)] - 絞碎 f[C′(c′1c′2…c′n)]
分析:香港社區(qū)詞形C:“免治”與普通話通用詞形C′:“絞碎”其詞形完全不相同,其詞義c1“免治”是英文mince的音譯,而c′1普通話則義譯成“絞碎”,兩者意義完全相同,差異度為1級,我們定義“免治”為再次典型香港社區(qū)詞。
例 7.f[買單]f[D(d1d2…dn)] - 買單 f[D′(d′1d′2…d′n)]
分析:香港社區(qū)詞詞形D:“買單”,與普通話通用詞形D′“買單”,兩者詞形完全相同,其義 d1、d′1亦完全相同,意為“結賬,付賬”?!百I單”原本是粵方言,也寫作“埋單”,本只在香港地區(qū)使用,后在內(nèi)地流行通用,被現(xiàn)《現(xiàn)代漢語詞典》(第5版)收錄。因此,我們把“買單”定義為非典型香港社區(qū)詞,亦是兩地共享的詞。
例 8.f[按揭]f[D(d1d2…dn)] - 按揭 f[D′(d′1d′2…d′n)]
分析:香港社區(qū)詞詞形D:“按揭”,與普通話通用詞形D′“按揭”,兩者詞形完全相同,其義 d1、d′1亦完全相同,意為“按金,押金”?!鞍唇摇痹局辉谙愀鄣貐^(qū)使用,后在內(nèi)地流通使用,被現(xiàn)《現(xiàn)代漢語詞典》(第5版)收入詞典中。因此,我們把“按揭”定義為非典型香港社區(qū)詞,亦是兩地共享的詞。
通過以上實例分析,我們發(fā)現(xiàn)典型香港社區(qū)詞只能在香港單一地區(qū)使用,最起碼開始的時候是這樣,這些詞由于受到其自身內(nèi)部語言因素和外部因素的雙重制約,而形成了其獨有的特性,也正是由于這一特征凸顯了香港社區(qū)詞的獨特屬性,因此,與普通話詞匯差異度最大為3級。又由于詞匯是變化發(fā)展最快的,同時又是一個開放的集合,因此,隨著差異度從3級的不斷遞減,差異度為2級的次典型香港社區(qū)詞,差異度為1級的再次典型香港社區(qū)詞,都有可能進入相鄰的普通話通用詞匯范疇。而差異度為零級的非典型香港社區(qū)詞,則已經(jīng)進入到普通話詞匯中,在兩地或多個地區(qū)共同使用。如:“安樂死、安全套、按揭、按金、暗盤、吧、吧女、白領、包裝、斑馬線、煲電話粥、保養(yǎng)期、報警、報料、曝光、拍檔、拍拖、開鏡……”等等。
以上我們探討了兩地詞匯的差異度,以及香港社區(qū)詞的分類問題,接下來我們來看看兩地詞匯的差異特征。
3.2兩地詞匯的差異特征
本節(jié)從同形異義、異形同義兩個方面來探討兩地詞匯的差異特征。
3.2.1 同形異義
在香港社區(qū)詞和普通話詞匯中存在著一些詞形相同,但詞的意義,即詞所指稱的事物完全不同或詞義義位有增加或引伸等不同情況的詞,我們稱其為同形異義詞。當我們對這些詞進行詞典釋義的比較和分析時,其各自的特征和差異性就清楚地顯示出來了。文中對比分析時所征引的詞條,排在前面的詞目出自《香港社區(qū)詞詞典》,以 “[]”標示﹔排在后面的詞目出自《現(xiàn)代漢語詞典》(第5版)以“【】”標示。經(jīng)過比較,發(fā)現(xiàn)存在以下幾種情況:
(1)詞形相同,而詞義完全不同
例 9.抽水
[抽水]?抽頭。賭場莊家從嬴者嬴得的錢中抽取一定百分比。?男性有意用手觸碰女性身體的動作。
分析:兩詞的詞形相同,但兩詞詞意完全不同,在香港由于麻將館的生意是合法的,因此,抽水一詞,指賭場莊家抽取的金錢。而內(nèi)地則只是指用水泵吸水。
例 10.白話
[白話]廣東話、粵語的俗稱。
【白話2】名 指現(xiàn)代漢語(普通話)的書面形式。它是唐宋以來在口語的基礎上形成的,起初只用于通俗文學作品,到五四運動以后才在社會上普遍應用。~文∣~社說。
分析:現(xiàn)代漢語詞典“白話2”指現(xiàn)代漢語(普通話)的書面形式。而“白話”一詞在香港是廣東話、粵語的俗稱,與“白話2”在詞義上完全不同,兩詞的詞形相同,但兩詞詞意完全不同。
例 11.爆肚
[爆肚]指演員演出時,不按劇本,而是臨場發(fā)揮,即興自撰臺詞。
分析:兩詞詞形相同,詞義完全不同。在香港“爆肚”指演員演出時,不按劇本,而是臨場發(fā)揮,即與自撰臺詞。而后者則是指食品。
(2)詞形相同,而一方詞義義位增加
例 12.別墅
[別墅]?政府或私人擁有,供度假休息的園林住宅,一般建在城市郊外風景美麗的地方。?指供從娛樂場所帶女外出者或非婚男女幽會租用的酒店。
分析:兩詞詞形相同,本義也相同。但“別墅”一詞在香港還指男女幽會租用的酒店。是詞義義位增加的現(xiàn)象。
例 13.草鞋
[草鞋]黑社會用語。黑社會組織中一個職位的俗稱。職責是負責通訊聯(lián)絡。
分析:兩詞詞形相同,兩詞的歷史來源也相同,但是隨著社會生活的發(fā)生變化,“草鞋”一詞在香港地區(qū)還指黑社會中的專名指稱意,是詞義義位增加的現(xiàn)象。
(3)詞形相同,而詞義引伸不同
例 14.霸王
[霸王]原指極端霸道的人。引伸為享用某種服務后應付款而不付款的行為。
分析:兩詞詞形相同,兩詞的歷史來源也相同。在香港地區(qū)霸王一詞引伸為享用某種服務后應付款而不付款的行為。并且構詞能力很強,以“霸王”為語素構詞的有:“吃霸王餐”—指到飯館、酒樓吃飯不付錢;“坐霸王車”—指乘公共汽車不付錢。
例 15.馬夫
[馬夫]原指負責養(yǎng)馬和訓練馬的工作人員。后引伸為妓女的經(jīng)理人。
分析:兩詞詞形相同,兩詞的歷史來源也相同。在香港地區(qū)“馬夫”一詞引伸為妓女的經(jīng)理人。由于在香港賭馬合法化,因此,“馬”的構詞能力很強,以“馬”為語素構成的詞有:“馬場、馬膽、馬會、馬姐、馬經(jīng)、馬迷、馬評家、馬王、馬閘、心水馬”等詞。
3.2.2 異形同義
在香港社區(qū)詞和普通話詞匯中還存在著一些詞形不同,但其所指事物相同,或詞義相同的詞,我們將這種現(xiàn)象稱為異形同義詞。有以下幾種情況:
(1)對同一事物,由于香港地區(qū)采用粵語語音來對外來詞進行音譯,因而造成了一組詞異形同義的情況。如:內(nèi)地使用的“公共汽車”一詞,在香港普遍使用由英文bus的粵語音譯詞“巴士”;內(nèi)地使用的“老板”一詞,在香港普遍使用由英文boss的粵語音譯詞“波士”;類似的還有內(nèi)地使用的“自助餐”一詞,在香港普遍使用由英文buffet的粵語音譯詞“布菲”。這樣的詞在《香港社區(qū)詞詞典》就有32條“安士、巴士、比基尼、波士、布菲、的士、的士高、多士、菲林、甫士、海洛因、忌廉、卡通、激光、孖展、派對、騷、沙律、沙展、士多、儲藏室、草苺、梳化、貼士、威薩咭、芝士、馬交、曲奇、柯打、迷你、免治、仙”等。
(2)對某一事物,香港地區(qū)采用的是對外來詞的意譯,而內(nèi)地則采用別的翻譯方式,從而形成異形同義,如:“華埠/唐人街”英文Chinatown的意譯詞;“拍檔/伙伴”英文partner意譯詞;“奶昔/牛奶”英文milk-shake意譯詞等。(“/”前為香港社區(qū)詞,后為普通話中的詞。)
(3)還有一種情況,如內(nèi)地“救護車”一詞,在香港因其車身白色稱為“白車”。內(nèi)地習慣使用“掃墓”一詞,而由于香港的墓地多在山上,每年清明節(jié)、重陽節(jié),香港市民都會去山上拜祭先人,就稱為“拜山”。在香港社區(qū)詞中存在大量跟普通話詞匯意義相同但形式不同的詞語。例如:香港社區(qū)詞“出貓、出世紙、八達通、傳播界、出糧、大餅”,對應的普通話詞語是“作弊、出生證明書、一卡通、新聞界、發(fā)工資、硬幣”。
無論是同形義異詞或異形同義詞,兩者都會為內(nèi)地和香港兩地之間的語言接觸帶來一定的障礙,阻礙人們之間的語言交流。同時,這也是香港人學說普通話時,最容易產(chǎn)生錯誤的地方。
香港社區(qū)詞與普通話詞語之所以存在如此差異,可以從語言的內(nèi)部和外部這兩個方面來說明。
4.1.1 構詞語素的差異
在香港社區(qū)詞和普通話詞匯中構詞時選擇什么樣的語素作材料以及選擇語素材料后構成什么形式的詞,各有不同。內(nèi)地使用的“管道設計圖”,在香港稱管子為“喉”,因而普遍使用“藏喉圖則”一詞,因方言語素構詞就造成了這組“管道設計圖/藏喉圖則”的名異實同。又如內(nèi)地的“小型巴士”,在香港屋村被稱為“邨”,而接載屋村住客的主要交通路線的小型巴士被稱作“邨巴”。還有,在內(nèi)地使用“汽車駕駛執(zhí)照”一詞,由于在香港“牌”是指“執(zhí)照、牌照”。因此,“車牌”一詞,除了指掛在車輛前部和尾部的金屬牌外,還指汽車駕駛執(zhí)照。
4.1.2 構詞方式的差異
兩地詞語間的詞綴差異。香港社區(qū)詞中使用方言“仔”作詞尾,形成的后綴不同。如“打工仔、馬仔、鬼仔、K仔、靚仔”,以“妹”作后綴的有:“打工妹、鬼妹、骨妹、私鐘妹、外賣妹”等等。又如,“貓”在香港社區(qū)詞中既能作前綴也能作后綴,如“出貓/貓紙”。
香港社區(qū)詞中還有許多表現(xiàn)力強的三字格,構成方式多為述賓式,其比喻詞形象鮮明,如:“炒魷魚、扒錢包、打吡賽、打野戰(zhàn)、撐臺腳、拍蒼蠅、食白果、洗黑錢……”等等。
4.2.1 由于政治體制不同造成的詞語差異
正如羅常培(1989)在《語言與文化》一文中所說:“一個時代的客觀社會生活,決定了那個時代的語言內(nèi)容;也可以說,語言的內(nèi)容足以反映出某一個時代社會生活的各方面。社會現(xiàn)象,由經(jīng)濟生活到全部社會意識都沉淀在語言里面。”[7]香港社區(qū)詞反映的是香港的社會形態(tài),香港回歸前英國殖民統(tǒng)治時期的政府機構、官職、專有名稱,以及一些政府政策的特定用語。
我們來看看具體的例子:“皇家香港輔助警察”是香港回歸前香港輔助警察部隊的正式名稱。回歸后去掉“皇家”二字,正名為“香港輔助警察”。
又如“港督府”又稱“總督府”,是香港總督的府第,從1851年10月開始興建,到1855年10月建成,港督以此為官邸和辦公室。香港回歸后,第一任特首董建華沒有入住,改名“禮賓府”,第二任特首曾蔭權擔任特首后入住至今。以上這些詞是1997年以前香港舊時的職務專稱或舊的政策等,這些詞不會也很難進入到現(xiàn)代漢語詞匯之中,更不會被國內(nèi)和其它社區(qū)所采用。同時,這些詞隨著香港的回歸,政策的改制,年青一代不再知道其來源和意思,就成了歷史詞。《香港社區(qū)詞詞典》收錄的有:“港督、代理港督、總督、港督府、布政司、布政司署、律政司、按察司、裁判司署、皇家香港輔助警察、皇家香港輔助空軍、皇家香港警察隊、皇家御用大律師、皇家香港軍團、啹喀兵”等等。
4.2.2 由于經(jīng)濟、教育體系以及文化生活的不同造成的詞語差異
香港是國際金融中心,經(jīng)濟比較發(fā)達,有股票、期票、外匯、黃金等買賣市場,經(jīng)濟類詞語很多,而且很早就進入到人們的日常生活當中,被廣泛地使用。
我們來看看以下實例:如“本地倫敦金市場”,是香港黃金批發(fā)市場,是一個無具體交易場所的國際黃金交易市場,是通過電話、計算機和傳真等通訊網(wǎng)絡進行交易。在1974年,香港取消黃金進出口管制,黃金交易自由化,外國黃金商將此交易方法帶到香港,形成該市場。
又如“恒生分類指數(shù)”,這一香港金融股票市場術語。香港股市中各行業(yè)股股價指數(shù)。為了反映不同行業(yè)股價的變化,在1985年初恒生銀行的附屬公司恒生服務有限公司編制的金融、公用事業(yè)、地產(chǎn)和工商4種分類指數(shù)。
還有“金魚缸”這一香港股票聯(lián)合交易所的俗稱。由于香港聯(lián)合交易所交易大廳只有持有交易牌照公司的經(jīng)紀人可以進入,而他們又一律穿著紅色的背心,在一排排計算機前進行交易,或在交易大廳中走動進行交易,猶如金魚在魚缸中游動一樣,參觀者在樓上指定的區(qū)域內(nèi)透過玻璃向下看,就像觀看魚缸中游動的金魚,故得名?!断愀凵鐓^(qū)詞詞典》收錄的有:“本地倫敦金市場、恒生分類指數(shù)、金魚缸、孖展……”等等,都是香港股票特有詞。
以上這類反映香港地區(qū)經(jīng)濟活動的股票詞語,大多只適用于香港地區(qū),因為兩地金融制度的不同,所以這些詞也很難被吸收到普通話中來。
詞匯差異不但體現(xiàn)在經(jīng)濟股票詞語上,同時這種差異性還體現(xiàn)在教育體制上。在內(nèi)地實行六年義務教育,初中三年,高中三年,大學本科四年。而在香港施行的是三文兩語的教育政策,并且學校分為官辦、政府資助和私立三種,因此以上與教育政策、學制有關的詞語體現(xiàn)了兩地教育制度的不同,這類詞也只適用于香港地區(qū)。如“副學士”一詞就是指低于學士學位的一個學位。在香港持有中六或中七學歷而未能考取大學的學生,在大學設立的全日制副學士學位課程修讀兩年,合格后可取得副學士學位。取得副學士學位的學生可以直接入讀香港的大學二年級或者海外四年制大學三年級或相應課程。相關的還有“副學士學位課程、副先士先修課程、半日制學校、補助學校、獨立學?!钡鹊?。
在香港社區(qū)詞中還有一部分詞反映香港民俗風習的如“打小人”,這是香港民間一種傳統(tǒng)習俗。打紙制的或畫在紙上的人,目的是驅除打人,驅趕霉運,求得好運和平安?!按蛐∪恕笔⑿械娜兆邮恰绑@蟄”,一般日子也可以打。香港“打小人”的熱點是灣仔鵝頸橋底、北角、北帝廟以及九龍城侯王廟等地。
反映香港文娛生活的“阿燦”一詞,該稱呼源于1979年香港的電視劇網(wǎng)中人,劇中主要角色程燦從內(nèi)地移民到香港,初到香港土里土氣,所作所為不斷遭到嘲笑。后來香港人將內(nèi)地來的新移民稱為阿燦。在香港不景氣時,港人不再像風光時出手大方,而內(nèi)地不少富豪出手大方,因此港人自嘲為港燦?!盃N”作為構詞語素構成的詞還有“加燦、美燦、燦妹、燦師傅”。以上這一類的詞也很難會進入到其他社區(qū)廣泛使用和流通。
本文以田小琳編著的《香港社區(qū)詞詞典》為例討論香港社區(qū)詞的構成情況、基本特征,并將它跟普通話詞語做比較,運用差異度的分析模式系統(tǒng)考察了香港社區(qū)詞的原型特征及其與普通話詞語的相同相近和相異的情況。我們還從內(nèi)部因素和外部因素兩個方面對形成香港社區(qū)詞與普通話詞語差異的原因做了比較系統(tǒng)的探討。這樣的研究使我們能夠更充分地認識社區(qū)詞的內(nèi)涵和外延,更清楚地認識社區(qū)詞和通用詞之間的相互關系。對香港社區(qū)詞進行比較分析,在特定的范圍內(nèi)使人們對香港社區(qū)詞這一語言現(xiàn)象的主要特征有一些較為完整的認識。同時,香港社區(qū)詞差異比較分析反映了香港社會形態(tài)的獨有特征,這種差異性在今后相當一段時間內(nèi)還會維持下去,但隨著文化交流和語言接觸的日益增多,縮小兩地詞匯的差異是人們的共同愿望??梢詳喽ǎ瑥南嗷チ私?,相互溝通走向相對的統(tǒng)一,是這種差異發(fā)展的必然趨勢,這也符合了詞匯異趨于同的發(fā)展方向。
[1]田小琳.現(xiàn)代漢語詞匯特點[R].香港國際語文教育研討會,1993.
[2]田小琳.香港社區(qū)詞研究[J].語言科學,2004(3):29.
[3]詹伯慧.一部反映香港社區(qū)詞的辭書[J].學術研究,2005(1).
[4]劉正光.語言非范疇化[M].上海:上海外語教育出版社,2006:15.
[5]張維鼎.意義與認知范疇化[M].成都:四川大學出版社,2007:73.
[6]楊曉虹.認知語言學原型理論探討[J].語言理論研究,2008(3).
[7]羅常培.語言與文化[M].北京:語文出版社,1989.
(責任編輯 劉海燕)
Abstract:This paper summarizes and categorizes the researches related to Hong Kong community words.Based on The Dictionary of Hong Kong Community Words,this paper discusses the origin and categories of Hong Kong community words.With the perspectives of homograph and synonym,this paper also discusses the characteristics and differences between Hong Kong community words and mandarin words with the conclusion that the differences between Hong Kong community words and mandarin words are the consequence of long-term development of Hong Kong word system.
Key words:Hong Kong community words;homograph;synonym;comparison of word difference
On the Differences between Hong Kong Community Words and Mandarin Words with the Perspectives of Homograph and Synonym
HU Juan
(Center for Studies of Chinese as a Second Language,Beijing Language and Culture University,Beijing 100083,China)
H042
A
1008-3715(2011)01-0064-05
2010-10-11
胡娟(1970—),女,香港人,北京語言大學對外漢語中心2009級博士研究生,香港圣公會明華神學院講師,主要從事現(xiàn)代漢語詞匯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