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6013 沈陽軍區(qū)大連療養(yǎng)院 弓云麗
本組312例,男290例,女22例;17~50歲252例,51~73歲60例;燒傷面積:90%~98%303例,占97.12%,85%~89%9例,占2.88%;正確使用翻身床導管未脫出265例,占84.94%,操作失誤致導管脫出47例,占15.06%。
將患者四肢從擱手板、擱腳板上收回,上肢自然下垂緊貼身體兩側,雙下肢合攏;仰臥位改俯臥位前排便,俯臥位改仰臥位前排空膀胱;氣管切開的患者應先徹底吸痰,保證氣道通暢;留置尿管的患者應將膀胱的尿排盡;將擱手板、擱腳板向外打開;移開翻身床上的雜物及便盆、尿壺等;將輸液瓶從床片上方移至對側,床旋轉方向應同輸液瓶旋轉方向一致,液體瓶應高于翻身床1 m;創(chuàng)面用無菌單覆蓋,用無菌海綿墊將骨隆突處空出;放置床片,床片的中空部分對好患者的會陰部;旋緊螺絲固定床片,使上下床片合攏;在翻身床兩側用護帶固定患者;操作者迅速放開撐腳,拔出安全彈簧,由1人在床中間,2人分別在床頭、床尾兩端勻速轉動翻身床軸180°;翻身后立即插上安全彈簧,支撐撐腳;松開螺絲,解開護帶,去除床片和海綿;立即將股靜脈輸液裝置調整到適當位置,檢查有無凝血和針頭滑脫。
①進行翻身前應檢查翻身床的各部零件是否靈活、牢固、安全。②上下床片合攏時壓力應適宜,過緊會壓迫輸液管不滴,過松會使肢體滑落。③床片便孔應對著患者會陰部,上抬、下移患者時先移動臀部,以免導管扭曲。④臥位時,每15 min巡視1次液體滴入情況,如液體不滴,排除因體位不當導致管口貼于血管壁或輸液管受壓、扭曲等因素外,用肝素2 500 U加入0.9%生理鹽水1 000 mL緩慢推注,若不能復通則應及時拔管。⑤滴注不暢時宜用急速負壓抽吸硅膠管,勿用力推注液體,以免硅膠內(nèi)凝血塊沖入血管形成血栓。⑥穿刺保留時間不宜過長,一般為7~10 d為宜,以免發(fā)生深靜脈栓塞。⑦嚴格無菌技術,每日用2%碘伏棉球局部消毒換藥2次。⑧每班應檢查導管深度,置管期間應固定牢靠。嬰幼兒、躁動不安者適當使用約束帶。⑨拔管時,硅膠管末端接上空針筒,邊抽邊拔管,防止殘留小血塊進入血液造成血栓。
4.1 保持導管通暢 加強巡視,發(fā)現(xiàn)輸液不暢應及時復通,若不能復通則應及時拔管。
4.2 防止導管滑脫 置管期間應固定牢靠,嬰幼兒、躁動不安者適當使用約束帶,每班應檢查導管深度并嚴格交接班制度。
4.3 注意事項 女患者、嬰幼兒置管前必須放置留置導尿管,以免尿液污染傷口,密切觀察穿刺部位有無紅腫、觸痛、滲血、滲液及下肢疼痛腫脹等情況。保持導管接口與輸液器之間銜接緊密,每24 h更換輸液裝置1次,更換時用2%碘伏棉球嚴格消毒銜接口。
4.4 預防感染 置管盡量選擇皮膚完整無污染區(qū)進行,痂下穿刺應嚴格無菌操作技術。置管局部皮膚每日消毒換藥兩次(消毒面積為13 cm×15 cm),以無菌敷料覆蓋。若敷料被污染時應及時更換,發(fā)現(xiàn)紅、腫、熱、痛應及時拔管,給予局部消炎。
使用翻身床翻身時,股靜脈置管脫出在臨床較多見,快速靜脈補液又是防治大面積燒傷休克的主要措施[1]。大面積燒傷早期因大量液體滲出,有時只能憑護士手感尋找靜脈,穿刺比較困難,難以保障穿刺成功,臨床應用股靜脈置管技術可有效避免滲漏,提高穿刺成功率,為搶救爭取了時間,同時股靜脈血流量大,達1~2 L/min[2],減輕了由于輸入高滲、高晶體以及多種藥物對血管的刺激,因此,正確使用翻身床操作技術可減少導管的脫出,提高救治成功率。但在使用翻身床過程中,護士往往操作不當導致導管脫出,故正確掌握翻身床操作技術是避免翻身時導管脫出的關鍵。
[1]盛志勇,郭振榮.危重燒傷治療與康復學[M].北京:科學出版社,2000:1.
[2]黃瑞風.股靜脈穿刺置管在大面積燒傷輸液中的應用[J].實用護理雜志,2000,16(8):38-3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