蔣雁鳴
在語文教學中,找準進入課文的切入口,是優(yōu)化課堂教學的關鍵。切入口找得準找得妙,常常能找到引爆學生思維的“可燃點”,就能提綱挈領地對課文進行剖析。這個點應能將學生的興趣調(diào)動起來,將課文知識總領起來,使課堂教學能順利地向縱深處推進,從而帶動其它問題的解決。因此如何巧妙切入,悉心演繹好課堂的環(huán)節(jié),確實是值得我們思考的問題。
為此,就切入的方式,筆者認為我們可以從以下幾個方面進行嘗試、探索和研究。
扣“點”突破,就是要善于抓住文章的關鍵詞,并緊扣關鍵詞來理清教學思路,設計教學內(nèi)容,規(guī)劃教學步驟,帶動整篇文章的分析。如《雨說》這篇課文,全詩共九節(jié),內(nèi)容較長,上課如果僅從擬人手法和雨的象征意義入手,就很難品出課文的內(nèi)涵。我們依照扣“點”的思路,抓住五次雨說中出現(xiàn)頻率最高“來”字來設計課堂教學:“雨”是在什么情況下來的?(久旱,長久等待,萬物失去了生機和活力)——“雨”是怎么“來”的?(溫聲細語,帶著愛心)——“雨”來的目的(探訪、親近、鼓勵,教孩子們勇敢地笑)——“雨”來后雨的心愿(不再走,祝愿孩子們幸福。)抓住“來”這個關鍵詞進行教學,課堂緊湊,能很好地讓學生理清文章的結構和線索,品出詩歌蘊藏著的內(nèi)涵。
其實,這種扣“點”的方法,在許多文章的講授中都可巧妙地運用。如《杜十娘怒沉百寶箱》可扣住“怒”來進行教學設計:杜十娘對誰怒——杜十娘怎樣怒——杜十娘為什么怒——杜十娘該不該怒。又如《林教頭風雪山神廟》可抓住“逼”和“忍”來設計:高衙內(nèi)的一逼再逼,林沖的一忍再忍,直到逼得走投無路,忍無可忍,小說的高潮便得以呈現(xiàn)。
教法就是學法,課堂上的方法對學生課外的閱讀具有很好的指導意義。學會了這種方法,學生在閱讀名著時就能輕車熟路,運用這種方法去發(fā)現(xiàn)問題,分析問題和解決問題。如宋江的“義”、李逵的“莽”、曹操的“奸”和“雄”、孔明的“智”、薛寶釵的“冷”、林黛玉的“淚”、探春的“敏”、妙玉的“潔”,紫娟的“慧”等等。
教授情節(jié)曲折、人物關系復雜的課文,我們可以從列圖表入手,運用直觀教學法化繁為簡,讓學生在短時間內(nèi)理清人物關系,理順文章的情節(jié),提高閱讀效率。
如《林黛玉進賈府》一文中,黛玉進賈府的路線是紛繁復雜的,如果將賈府的平面圖展示出來,將黛玉進賈府的路線用多媒體直觀的演示出來,就顯得簡潔明了。設置路線圖,是為了讓學生在短時間內(nèi)了解賈府的典型環(huán)境,如果只停留在這里學生還領悟不了 《紅樓夢》的精妙,借助這個切入口,可引導學生抽絲剝筍,層層深入的去探究隱含在作品深處的奧妙:林黛玉為什么要走這樣一條迂回曲折的線路?(由“進府路線”深入探討“賈府禮制”問題。)作者描寫賈赦院、賈政院時所選的視角、內(nèi)容、方法有什么不同,這說明了什么?(引導學生探討封建家族繼承制、賈府權利中分配隱含長房二房之間的矛盾等問題)
心理學告訴我們:興趣是人們對事物的選擇性態(tài)度,是認識某件事物或參與某種活動的心理傾向,它是學生積極獲取知識、形成技能的重要動力。好的切入點的選擇能吸引學生的注意力,激發(fā)學生的探求興趣。
初高語文課本中,幾乎篇篇文章涉及到情感教育。這些課文歸納起來,大致有這樣幾種:第一類,表達對祖國、故土、人民的熱愛之情,如《鄉(xiāng)愁》《雨中登泰山》《荷花淀》等。第二類,表現(xiàn)一種至愛親情,如《陳情表》《祭妹文》《散步》《背影》等。第三類,表現(xiàn)忠貞不渝的愛情,如《與妻書》《孔雀東南飛》等。
當今的教育已經(jīng)非常重視學生的情感體驗。情感是文學的生命與靈魂,是文學的節(jié)奏與精華,因此對教材的情感分析是語文情感教學的很重要的加熱器和推動力,也是感染學生,與學生發(fā)生共鳴的重要途徑。
因此教授這類作品時教師就應緊緊抓住情感的線索來進行教學設計,依情入文,從情入手,以情為線,挖掘出作品的深層內(nèi)涵,并且盡量用淺顯的語言傳達給學生。運用情感分析來對學生進行情感教育,我們的課堂就會變得生動、鮮活、有生命力,學生就會感受到語文的詩意和靈性。
如:《鄉(xiāng)愁》
以點代面,化繁為簡,以情為線是演繹精彩課堂的有效方法。設計的問題要能帶動對全篇內(nèi)容的思考,要有“牽一發(fā)而動全身”的效果,這樣能讓學生在短時間內(nèi)抓住要點去分析課文,理解課文,能有效的提高課堂質量,使課堂緊促集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