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曉星 王婌嫻 顧春華
江蘇如東縣第三人民醫(yī)院神經(jīng)內(nèi)科 如東 226406
蚓激酶治療急性腦梗死療效分析
王曉星 王婌嫻 顧春華
江蘇如東縣第三人民醫(yī)院神經(jīng)內(nèi)科 如東 226406
目的探討蚓激酶治療急性腦梗死的臨床療效。方法將80例急性腦梗死患者隨機均分治療組和對照組,治療組在常規(guī)治療的基礎上加用蚓激酶,對照組僅采用常規(guī)治療,2組于治療第28天分別進行神經(jīng)功能缺失評分和療效評定。結(jié)果治療組治療后臨床神經(jīng)功能恢復情況明顯優(yōu)于對照組,有效率87.50%,對照組有效率67.50%,2組比較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χ2=4.84,P<0.05)。結(jié)論蚓激酶治療進急性腦梗死療效較好,應用方便,安全。
蚓激酶;急性腦梗死;臨床療效
目前臨床治療急性腦梗死多采用改善腦缺血,保護神經(jīng)細胞等治療方法,近年來以蚓激酶治療急性腦梗死受到重視,本院2009-06~2010-10收治急性腦梗死 80例,隨機分為2組,觀察蚓激酶的療效。現(xiàn)報道如下。
1.1 研究對象與分組 所有急性腦梗死患者均為住院病人,均符合以下條件:①符合1995年全國第四次腦血管學術(shù)會議腦血管病診斷標準[1],經(jīng)頭顱CT或MRI確診;②首次發(fā)病,年齡在75歲以下;③起病24 h以內(nèi),合并不同程度的神經(jīng)功能缺損表現(xiàn);④無嚴重心肝腎功能障礙,無腫瘤和高血脂病史;⑤有出血疾病,近期內(nèi)有外傷及手術(shù)史,腦病或重度昏迷均不人選;⑥近期內(nèi)未使用抗凝劑,血小板抑制劑、抗纖溶藥物等;⑦所有治療組患者(A組)在發(fā)病后24 h內(nèi)使用蚓激酶腸溶膠囊。
A 組40例,男26例,女 14例,年齡 42~73歲,平均(62±9.2)歲;梗死部位:基底節(jié)區(qū)22例,丘腦10例,腦葉6例,小腦2例;神經(jīng)功能缺損評分:輕度(0~15)分24例,中度(16~30)分 12例,重度(31~45)分 4例。B組(對照組)40例,男23例,女17例,年齡41~75歲,平均年齡(59±10.6)歲;梗死部位:基底節(jié)區(qū) 23例,丘腦11例,腦葉4例,小腦2例;神經(jīng)功能缺損評分:輕度25例,中度12例,重度3例。2組患者在性別(χ2=0.016,P>0.05),年齡(F=2.86,P>0.05)、病情嚴重程度(χ2=0.89,P>0.05)等方面均無顯著差異,具有可比性。
1.2 研究方法 A組口服蚓激酶膠囊400 mg,3次/d,飯前半小時口服,同時靜滴生理鹽水500 m L+川芎嗪10m L/d,28 d一療程;B組僅靜滴生理鹽水500 m L+川芎嗪10m L/d,于治療前及治療后分別采取靜脈血5 m L,并嚴格按照上海太陽生物技術(shù)程公司提供試劑盒的規(guī)定操作。t-PA及PA I活性測定采用發(fā)色底物法。1.3 觀察指標 每天觀察記錄意識、語言、肢體肌力等神經(jīng)功能恢復情況,觀察記錄伴隨疾病相關(guān)指標,如血壓、肝腎功能、電解質(zhì)、心電圖等變化。日常生活能力(ADL)評分以增分率來判斷療效。增分率=(治療后積分—治療前積分)/(100—治療前積分)×100%,增分率:86%~100%基本治愈,46%~85%顯著進步,16%~45%進步,<16%無效。總有效率:[(基本治愈+顯著進步+進步)/總例數(shù)]×100%。
1.4 統(tǒng)計學處理 統(tǒng)計方法采用SPSS 10.0統(tǒng)計軟件,數(shù)據(jù)以均數(shù)±標準差(±s)表示,采用t檢驗和χ2檢驗,P<0.05為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
2.1 臨床療效 A組痊愈9例,顯著進步16例,進步10例,無效及惡化5例,顯效率62.50%,總有效率 87.50%。B組痊愈5例,顯著進步9例,進步13例,無效及惡化13例,顯效率35.00%,總有效率67.50%。A組明顯優(yōu)于 B組,二者有顯著差異(P<0.05),見表2。
表1 2組臨床療效比較 [例(%)]
2.2 2組治療前后t-PA和PA I活性變化比較 2組治療前后PA I活性均無明顯變化(P>0.05)。A組t-PA與治療前相比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B組t-PA與治療前比較,活性無增高趨勢(P>0.05)。
表2 治療前后 PA I和 t-PA活性變化比較(±s,IU/m L)
表2 治療前后 PA I和 t-PA活性變化比較(±s,IU/m L)
與治療前比較,△P>0.05;與治療前比較,*P<0.05
組別 n t-PA PAI治療前 治療后 治療前 治療后A 組 40 20.63±3.82 26.64±3.66* 7.70±4.42 7.32±4.13△B組 40 21.22±1.98 22.33±2.71 7.80±2.75 7.44±4.03
2.3 ADL評分比較 治療前2組ADL評分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治療后12周,B組ADL評分明顯低于A組,二者有顯著差異(P<0.05),見表3。
表3 治療前后2組ADL比較 (±s)
表3 治療前后2組ADL比較 (±s)
與對照組比較,*P<0.05
組別 n 治療前 治療后4周 治療后12周A 組 40 31.22±12.35 62.67±18.52 74.42±15.13﹡B 組 40 32.27±11.40 48.11±18.34 60.78±17.23
長久以來,人們一直探索治療急性腦梗死的有效方法,但至今所有方法均不能起到較明顯的效果。由于大多數(shù)腦梗死是血栓堵塞腦動脈所致,因而理想的方法是早期再通閉塞的血管,在缺血腦組織出現(xiàn)壞死之前,給缺血腦組織及時供血。早期溶栓治療腦梗死可改善缺血期腦組織供血,保護缺血期遭受代謝毒物進一步損害,是根本治療措施。纖溶系統(tǒng)由組織型纖溶酶原激活劑(t-PA)、纖溶酶原激活物抑制劑(PAI)、纖溶酶原、纖溶酶等組成,t-PA和PA I都是由血管內(nèi)皮細胞合成和釋放的,兩者在調(diào)節(jié)纖溶系統(tǒng)的生理功能方面起重要作用。t-PA可與纖維蛋白特異地結(jié)合,并特異地作用于纖維蛋白結(jié)合了的纖溶酶原使之變?yōu)槔w溶酶進而溶解纖維蛋白。PA I可特異抑制t-PA激活纖溶酶原這一過程。機體內(nèi)纖溶系統(tǒng)的功能降低是導致血栓形成的重要原因之一,血液的纖溶能力主要取決于t-PA及PA I的活性[2]。急性腦梗死患者纖溶低下呈高凝狀態(tài),因此臨床應盡早溶栓治療。
蚓激酶是由蚯蚓中的有效成分分離而成,含有多種酶成分,是有類似組織纖維蛋白溶酶激活物成分。蚓激酶具有以下作用:降低纖維蛋白原含量,抑制纖維蛋白原生成纖維蛋白;直接水解纖維蛋白原和纖維蛋白溶酶;激活纖維系統(tǒng),促進纖維酶原轉(zhuǎn)化為纖溶酶,促進血管內(nèi)皮細胞產(chǎn)生組織纖溶酶原激活劑),抑制纖溶酶原激活物抑制劑生成,增強內(nèi)源纖溶活力(激酶)。臨床研究表明,蚓激酶可使體內(nèi)外血栓形成時間延長,既抗凝又不影響止血,有利于血栓形的防治,t-PA和PA I均是纖溶系統(tǒng)關(guān)鍵酶,t-PA是纖維酶原轉(zhuǎn)化為纖溶酶的激活因子。而PAI是通過與t-PA結(jié)合,使其失去活性達到抑制纖溶的作用。t-PA與PA I的比值是決定凝血、纖溶狀態(tài)的指標。T-PA與PA I比值的降低有發(fā)生缺血性腦卒中的危險性,特別是慢性期 t-PA與 PA I的比值異常,可能是血栓形成的危險因素之一[3-4]。
本研究發(fā)現(xiàn),患者口服激酶后,PA I活性變化不顯著,這與以往的基礎研究及缺血性腦卒中急性期臨床結(jié)果相仿。但蚓激酶能使t-PA活性增高,從而達到預防血栓再發(fā)的目的。對腦梗死患者早期溶栓配合其他措施綜含治療,起效快,療效佳,療程短,不良反應少,費用低,可降低病死率,促進神經(jīng)功能康復,是治療急性腦梗死安全有效的藥物。但由于應用蚓激酶治療急性腦梗死時間較短,觀察項目有限,且受主觀與觀察因素的影響,因此有待深入研究。
[1]中華醫(yī)學會全國第四次腦血管學術(shù)會議.各類腦血管病診斷要點[J].中華神經(jīng)科雜志,1996,29(6):379-380.
[2]Fay WP,Garg N,Sunkar M.Vascular functions of the plasm inogen activation system[J].A rterioscler Thromb Vasc Biol,2007,27:1 231-1 237.
[3]Jaulmes A,Sansilvestri-Morel P,Rolland-ValognesG,et al.Nox4 mediates the expression of p lasminogen activator inhibitor-1 via p38 M APK pathway in cultu red human endothelial cells[J].Th romb Res,2009,124(4):439-446.
[4]Tkachuk VA,Plekhanova OS,Parfyonova YV.Regu lation of arterial remodeling and angiogenesis by u rokinase-ty pe plasminogen activator[J].Can JPhysiol Pharmacol,2009,87(4):231-251.
R743.33
B
1673-5110(2011)09-0047-02
(收稿2011-04-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