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范振緒是曾享譽隴上甚至京華的富有傳奇色彩的一位甘肅書畫大家。關(guān)于他的研究文章雖然不少,但都是“意乖言拙,未詳其旨”。本文從傳統(tǒng)文人角度入手探析范振緒的書畫藝術(shù),通過對其“古到極點就是新到極點”的山水畫“四王情結(jié)”和書法“蘇味遺韻”的分析,得出人心進入古的境地,作品也就能夠體現(xiàn)這一境地。這就是他對中國書畫藝術(shù)“吐納傳統(tǒng)”式的真繼承、真發(fā)揚,也是我們真正理解范振緒藝術(shù)思想之所在。
[關(guān)鍵詞]范振緒;山水畫;書法
[中圖分類號]J120.0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5-3115(2011)02-0073-02
范振緒(1872~1960),字禹勤,號東雪老人,甘肅省白銀市靖遠縣城關(guān)人,清工部主事范培之子,出生于北京,9歲喪父后隨母返回故里,清光緒年進士。1906年,同沈鈞儒等留學(xué)日本,加入同盟會。1909年回國,先后任縣長、國會議員、甘肅省副議長等職。新中國成立后,歷任西北軍政委員、政協(xié)甘肅省副主席等職。
范振緒是一位生在清末、長在民國、活動于新中國的富有傳奇色彩的書畫大家。他攻山水、精書法,繪畫取法王石谷、王元祁,書法承蘇東坡。一生筆耕不輟,畫作流傳甚廣,著作有《東雪草堂筆記》、《東雪草堂詩聊存稿》、《夜窗漫錄》、《學(xué)畫隨筆》、《東雪雜文》、《蘭州事變紀略》、《燕子筆秦劇本》、《桃花扇秦劇本》、《濟源縣志》、《靖遠縣新志稿》等。
范振緒不僅書畫聞名于世,而且詩文造詣深厚。他的書法根基和詩文修養(yǎng)成就了他的繪畫。他是典型的文人型畫家,出生于書香門第的宦海世家。祖父范呈芳是貢生,父親范培以貢生任同治時兵部郎中。范振緒自幼受家庭的良好教育,8歲時能賦詩,14歲涉丹青,青年時代習(xí)經(jīng)史,1903年中進士,獲取功名。后又遠洋求學(xué),開闊了眼界,增長了見識。他過著傳統(tǒng)士大夫的文人生活,為先生、為小史、為幕僚、為畫家、 為領(lǐng)導(dǎo),都未脫離作為傳統(tǒng)文人的氣節(jié)。首先,他是一個詩人,對詩的嗜好近于癡迷,正如他自己所說:“我的畫全國能有者多矣,不算什么,我是畫不如字,字不如文。”[1]這都是傳統(tǒng)文人的特征,他耿直不隨時流,恥于周旋官場,同情勞動人民,獎掖后進,關(guān)心民生疾苦,都體現(xiàn)了他的文人本色。他推崇的藝術(shù)家如黃公望、倪云林、蘇軾等,都體現(xiàn)了作為文人的傳統(tǒng)本色。
一、 簡遠樸素的山水畫
談及古意,世論誤會甚大,以為古意即陳舊、過時、腐朽之意。其實,古意是一種精神境界,是一種文化氣質(zhì)。正如歷史上所有大詩人寫的懷古詩,并沒有一個詩人是純粹的懷古。詩人本有一顆寂寞不平的心,古地、古場會觸動其心,使其心直通千載,借懷古以抒不平之意。詩人感慨的皆是自己的情懷,是中華民族“慎終追遠”的一種審美反應(yīng),也是民族心理上的一種蒼涼感。范振緒山水畫有文化品位、哲學(xué)意蘊、歷史積淀,不可與古舊劃等號,他作為“人心古樸”風(fēng)格的表現(xiàn),可以勾起中國人精神上的聯(lián)想與共鳴,不是輕易可至的境界。正如古雅美是人類創(chuàng)造的陰柔、陽剛之外的第三種人文精神。[2]王微在《敘畫》中說,繪畫創(chuàng)作是在大自然面前感慨之后“亦以神明降之”,“情”與“致”的意境表達,以蘇軾為代表的文人們提倡“蕭散簡遠”的繪畫美學(xué)之外的“詩化”言志,繪畫不再是一種形象的簡單記錄,而是在人們心目中情感化的形象表達,是中國繪畫內(nèi)在的文化底蘊。范振緒的山水畫就是在此基礎(chǔ)上,繼承傳統(tǒng)文人的“娛情”志趣,取法董源、黃公望、倪云林、米芾,熔黃一峰的“癡”、倪云林的“迂”和米芾的“癲”為一爐,尤其對集古之大成者“四王”用功最勤,得益最多。并在實踐中領(lǐng)會“以元人筆墨,運宋人丘壑,而澤以唐人氣韻,乃為大成”的宗旨,[3]逐漸形成了古而新、樸而雅、蒼而秀、巧而拙的藝術(shù)風(fēng)格。正如他的題畫詩云:“南宗衣缽駿豐裁,道學(xué)癡翁屬麓臺。曲折寫成江畔路,最難風(fēng)雨故人在。子陵灘畔一漁翁,罷釣歸來酒不空,醉后便知天地闊,數(shù)叢沙草半江風(fēng)。重嶂層巒逾萬重,荊關(guān)筆勢出南宗?!狈巧罱庵袊娜苏?,難知其中趣。[4]
1950~1960年,范振緒10年中所作山水畫主要有兩類:一類筆墨淋漓高古,墨法稍勝筆法。這種山水畫,不論小幅冊頁,還是大幅中堂立軸等,總體上用筆、用墨比較繁復(fù),畫法也變化多端。其中典型作品為他85歲時所背臨的《大癡富春山色圖》和77歲時所背臨的《米家夏山欲雨圖》。前者以淡墨勾皴,然后以清淡不同水墨闊筆暈染寫之??葜β允M短線,表其質(zhì)感,枯木多于雜小叢樹,畫家以筆和墨在明潔、縱逸、審美情境的關(guān)照下,重視感情支配與投射,表現(xiàn)出樸茂、酣暢、凝重、生拙的韻味。另一類蒼樸率遠,筆法勝墨法,以渴筆枯墨為主,以拙美見長的山水畫。這類作品給人出奇制勝、筆力扛鼎之感。如私人收藏王伯敏題跋的范老85歲時所繪的《溪山深秀圖》,此幅作品極具特色,雖重巒疊嶂,山重水復(fù),但注意山體正側(cè)起伏,樹木之陰陽變化,使畫面峰回路轉(zhuǎn),氣象高曠而富有韻律。具體來看,坡岸峰巒均以干筆,簡扼皴擦出山巒、樹木和房舍。舍棄常用清淡水墨暈染山體以分陰陽向背的手法,而是直接以深淺不同的中鋒破墨點苔,或施濃皴溝壑以提神。整幅作品特別突出濃、淡墨點和橫、斜短線條組合構(gòu)成畫面的節(jié)奏和意象,有印象派和點彩派的視覺效果。而其內(nèi)涵更加厚重深沉地體現(xiàn)出特有的筆墨審美價值。范振緒的山水畫一是重士氣;二是“直從書法演畫法”,[5]以書入畫,高古凝重。他的價值在于以繪畫實踐印證了這一理論,也豐富了這一理論。他重古趣,亦重天趣。但他的山水畫中的古意不酸冷、不荒寒、不弱怯,顯得古而新、古而鮮,這與他熱愛祖國、熱愛人民、熱愛生活以及與其社會環(huán)境、生活閱歷和人文情懷有關(guān)。單純從技法、形式美和筆墨功夫而言,毫不夸張地說,范振緒的畫在甘肅前無古人、后無來者。
二、寬博厚重的書法作品
范振緒在書法繼承方面與其山水畫有異曲同工之妙,都是承古求新,由出入諸家到逐漸融匯貫通自成一體。不過,看范老的書法,是以楷、行為基礎(chǔ),廣涉各體,雖未臻純熟,不免有清代館閣體的痕跡,但已經(jīng)做到無論楷、行、隸、草、篆都有書法淵源可尋。
范振緒一生對東坡書法用功最勤,也體味最多。如今靖遠縣政府懸掛的“文化堂”匾額就是范振緒的杰作,筆力瀟灑,酷似東坡,足證明他一生學(xué)東坡已為入神。其所以號“東雪老人”者當之無愧。值得注意的是,范老在熟練東坡書法的同時,又將視覺延伸到更遠的傳統(tǒng),由唐宋直逼晉人。無論在小楷還是在行草上,力求一種超越的氣度和清遠的韻致,力求“筆從曲處還求直,意到圓時更覺方。辭語我曾不自吝,攪翻池水便鐘王”。[6]70多歲后,范老書法逐漸到達成熟完善的完美階段。作品不僅數(shù)量多,而且精品多,形成了獨特的風(fēng)格。解放前北京曾流傳這樣一則諺語:“有額皆為緒,無腔不是譚?!笨梢娖鋾蜕⒉贾畯V。范振緒83歲給簡文先生所書的行楷對聯(lián)“穿花踏月飲春酒,嚼雪披云得乳泓”,便是他書法風(fēng)格的代表作之一,頗具蘇軾“綿裹鐵”、“藏巧于拙”之特色??邢酀B、用筆方圓兼?zhèn)?、結(jié)構(gòu)嚴整郁屈。整幅作品“一畫之間,變起伏于峰杪,一點之內(nèi),殊衄挫于豪芒”[7]交待清楚、干凈利落,絕無拖泥帶水,猶如“西子捧心而顰,雖是病處乃自成妍”。[8]具體來看,其運筆露鋒方切取勢,轉(zhuǎn)折圓行以取姿。結(jié)體上平衡中見跌宕,整飭中見疏闊。此聯(lián)書寫上各字大小得當,行間布白均衡,但書寫到下聯(lián)“得”字時,一改常規(guī)將草書“得”字代替楷書“得”字。這就造成了大面積楷書中顯露了一個“活眼”——草書“得”字。使整幅作品活了起來,靜中有動,動中寓靜,相得益彰。
總之,范老的筆墨精深,富于表現(xiàn)力,氣質(zhì)文雅,富于文人氣息。因此,他的畫作被人稱為“古意”中見“三重”,即重筆墨、重意境、重情趣?!叭诵墓牛瑒t畫有古意;人心古,則時代風(fēng)氣必變;時代風(fēng)氣變,則時代畫風(fēng)變?!盵9]所以,范老的書畫暗合了當代一股復(fù)古風(fēng)潮,繼承而不是絕對的復(fù)古,重筆墨而不輕丘壑,他是對中國畫傳統(tǒng)的真繼承和大發(fā)揚。如果說在范老那個時代話語紛雜的畫壇上,他的“尚古”思想和 “吐納傳統(tǒng)”的審美為我們所敬重,那么在當代浮躁繁碌的現(xiàn)實中,這種中和的精神和散淡性情就愈顯珍貴,這就是他書畫藝術(shù)的真正價值所在。
[注釋]
[1]《范振緒先生書畫選集》。
[2]王國維:《人間詩話》,中國文聯(lián)出版社2003年版。
[3]陳傳席:《中國繪畫美學(xué)史》,人民美術(shù)出版社2002年版。
[4]靖遠縣政府辦公室藏:《東雪雜稿》。
[5]吳昌碩:《缶廬集》,臺灣文海出版社1983年版。
[6]《林散之詩集選》,文物出版社2004年版。
[7]《書譜》,河南美術(shù)出版社1986年版。
[8]《蘇軾全集校注》,河北人民出版社2010年版。
[9]陳傳席:《中國繪畫美學(xué)史》,人民美術(shù)出版社2002年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