內容摘要:敦煌研究院收藏有一口甘丹寺金羊年銅釜,釜內外皆有藏文銘文。銅釜鑄造于1751年,由七世達賴喇嘛題寫頌詞,并于1753年親自為此銅釜開光。
關鍵詞:敦煌研究院;甘丹寺銅釜
中圖分類號:K874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0-4106(2011)05-0040-04
“文革”期間,西藏寺廟也遭受了一場浩劫,寺廟金屬制品被作為廢品運出西藏,運至內地回爐煉鋼、煉鐵,這些金屬制品,大都是珍貴文物。敦煌文物研究所的老一輩科研工作者獲知這批藝術品在西藏物資局柳園轉運站暫存、即將作為廢銅爛鐵回爐冶煉的消息后,十分痛心,立即上報國家文物局,經文物局上報國務院。李先念副總理獲知此消息后,親自作出指示:由國家文物局委托敦煌文物研究所在西藏物資柳園轉運站對這批金屬制品進行甄別和挑選。挑選工作是1978年至1979年間進行的,挑選出的文物運至莫高窟,由敦煌文物研究所暫時代為保管。1982年,西藏方面派熱振活佛接收
圖1甘丹寺金羊年銅釜這批文物并運回西藏,留給敦煌研究院一少部分作為紀念。其中有一口銅釜,是甘丹寺僧人法會期間的齋僧釜,上有銘文,大部分清晰可辨。本文將對此銅釜作一簡單考證,不妥之處,敬請方家指正!
一銅釜基本信息
銅釜整體分上下兩部分(圖1),即釜腰和釜底兩部分。釜腰由7片焊片組成,釜底向下呈弧形。釜口直徑133cm,釜底外圍周長427cm,釜腰內徑120cm,釜高60cm,釜口第一圈焊片高21cm,第二焊圈(連弧底)高39cm,有7個釜耳,釜耳在第一焊圈和第二焊圈之間。
藏文銘文在銅釜內壁和外壁,釜內壁銘文在釜腰上方靠近釜沿部分,共兩行;釜外壁銘文一行,在釜腰中部。錄文轉寫與翻譯如下:
釜內壁銘文:
zag med bde chen tab vbar bdud rtsivignod//zab yangs bkod mdzes vdi bskrunrnaM dkar mthus//theg chen dge bavi bshesrnaMs zhabs brtan cig//gzhan phan vphrinlas mi nyaMs vphel brgyur gcig/lvjaMs dpaldpav bovi gsang ba gsuM gyi ngor//gnyismed brtul shugs mchog la dbang brgyur bav-i//gsang sngags grwa vdir sde bzhivi dpalvbyor rnaMs,/yar gyi zla ba ji bzhin gongvphel shog//rnam dkar rgyu sbyor gyis mt-shon agro ba kurd/gnas ngan vkhor bavi vjigpa mthav dag las//grol zhing sgrib gnyis bagchags bcas byang nas/kun mkhyen ye shesmyur du thob par shog//ces pa vdi ni grwarigs don vgrub dar rgyas nas rgyu sbyar te//lcags lug tshogs khro gsar blugs bgyis pavido dam slob dpo“pa ngag dbang legs pa//(tshogs rams pa blo bzang mkhyen~seffsngags rams pa blo bzang dbang ldan)//sngags raMs ba dge legs tab brtan//dgavldan pho brang gnyar zur bcas nas byas parsmon tshig dgos zhes bskul don//shwkyvi dgeslong blo bzang bskal bzang rgya mtshos.sb-yarbavo// //譯文:
無漏大樂熾盛甘露盆,深闊精巧此釜今鑄成,
此功促成眾僧修佛勤,利他善業(yè)不衰永昌隆!
文殊師利身語意三密,不二精修之所密咒苑,
四緣具足興盛之福樂,愿如上弦之月終圓滿!
祈愿樂善好施之眾生,早曰解脫世間之眾苦,
擺脫二障習氣之困擾,速得證悟順達一切智!
由僧人東珠達結出資,于金羊年在規(guī)范師阿旺勒巴、措然巴@洛桑群澤、俄然巴洛桑旺丹、俄然巴格勒然丹,甘丹寺前任總管等人的籌劃下,鑄成此釜,需在釜上題上愿文,大家合議后,請釋迦比丘洛桑噶桑嘉措撰寫此愿文。釜外壁銘文(圖2):
zabs yang vdod vjo//譯文:
深闊如意(銅釜)
二銅釜來源地甘丹寺簡介
甘丹寺,全稱卓山甘丹囊巴杰衛(wèi)林(vbrog ri bodgav ldan roam par rgyal pvi gling),位于距拉薩東40公里今達孜縣境內的放牧之山卓日山上。甘丹寺是黃教寺院中地位最高的寺院,為黃教首寺。甘丹寺的奠基人是黃教始祖宗喀巴大師(1357-1419)。他原名洛桑扎巴(blo bzang grags pa),出生于今青海湟中縣的宗喀地方。他17歲來到西藏,拜訪名師,在各大寺中精習顯密二宗學問,遂成大家。針對當時顯密二宗互相攻擊、喇嘛教戒律松弛等弊端,宗喀巴主張顯密雙修,先顯后密,提倡僧眾嚴守戒律,并著書立說,廣收門徒,遂成一派,即格魯派。此派以淵源于阿底峽、創(chuàng)建于仲敦巴、盛行于博多娃的噶當派(也稱教戒派)教義為宗旨,所以格魯派也叫“新噶當派”。又因為這一教派的僧人都帶黃色僧帽,故又稱黃教。公元1409年(明永樂七年,藏歷土牛年),在帕木竹巴政權的大力支持下,宗喀巴在拉薩大招寺主持“墨浪欽摩大法會(smon lam chenmo)”,也即“傳召大法會”,遂成一年一度的定制。大法會的成功舉辦標志著宗喀巴大師在宗教教理方面已經得到全藏僧俗大眾的崇奉。
法會期間,看到大師年事已高,沒有自己的主寺,眾信徒和施主懇求建造一所黃教主寺,并且供奉了許多建筑、田產等資財。經過認真考慮、仔細勘查,大師最后確定在卓日山上建寺。大師親自加持寺基后,命大弟子賈曹杰·達瑪仁青和弟子堆增·扎巴堅參二人主持修建。賈曹杰二人率領徒眾和附近的僧俗人等于當年建成宗喀巴寢殿“墀多康(khrithog khang)”、大經堂及70余間僧舍。1410年初,大師為甘丹寺主持了盛大的開光儀式。“墀多康”是宗喀巴和歷任法臺的臥室,1720年索朗多吉進行了擴建,到18世紀七世達賴噶桑嘉措時期加蓋了金頂。甘丹寺的建成,標志著格魯教派有了根本道場,黃教已經在宗喀巴“宗教改革”的基礎上建立了起來,終于發(fā)展成為今天藏傳佛教最大的教派。此后,宗喀巴師徒長住于此,弘傳佛法。1419年(明永樂十七年,藏歷土豬年),大師在甘丹寺圓寂。由他的弟子賈曹杰·達瑪仁青、克珠杰·格勒貝桑布等人繼承并發(fā)展了他的教理。作為黃教主寺,甘丹寺僧眾不斷增加,寺院也因之擴建,形成了一個鱗次櫛比、錯落有至、宏偉壯觀的建筑群。
甘丹寺保存有包括宗喀巴靈塔在內的大量珍貴文物,寺內保存的部分經典極具歷史價值。明永樂皇帝聽聞宗喀巴的顯赫聲名后,先后于1408年和1411年兩次派遣專使,詔請宗喀巴進京,由于諸多原因,大師未能成行,便命自己的親授弟子強青曲結·釋加也失代表自己進京朝見。1416年釋迦也失返藏,帶回了皇帝頒賜的包括極其珍貴的至圣十六羅漢繡唐卡。宗喀巴為了給皇帝親賜的繡唐卡進行大規(guī)模的供養(yǎng),創(chuàng)立了一年一度的藏歷六月十五日的“甘丹繡唐節(jié)”。清乾隆二十二年(1757年,藏歷火牛年),乾隆皇帝將自己穿的一套盔甲送到西藏,作為對佛的供養(yǎng),這是甘丹寺供養(yǎng)的另一件珍貴文物。盔甲頭盔由金銀珠寶鑲嵌而成的九條龍組成,頭盔前方嵌一明珠,屬稀世珍品。
在“文化大革命”時期,這一佛教圣地也未能幸免,遭到了浩劫,古老的建筑全部被拆毀,成為斷壁殘垣。寺內的大量文物也基本上被洗劫一空,連宗喀巴的靈塔也被砸毀,據說上面的一塊世界上排第三大的金剛鉆也不知去向,只有小部分貴重文物得以保存下來。
三愿文撰寫人及年代考證
七世達賴喇嘛噶桑嘉措(skal bzang rgya mtsho)于藏歷第十二繞迥之土鼠年(1708年,清康熙四十七年)七月十九日,出生于今四川省甘孜藏族自治州理塘縣理塘寺附近一藏族家庭。關于六世達賴喇嘛的轉世靈童七世達賴的尋訪有兩則趣聞。六世達賴喇嘛倉央嘉措圓寂后,為尋訪轉世靈童而請法師降神時,護法神只敲鑼一下,緘口不語,經高僧破解,銅鑼在藏語中叫“理瑪(1i ma),擊鑼時發(fā)出“塘”音,二者相合,即為“理塘”,與六世達賴生前所作詩作之預示恰相吻合。茲引此詩作如下:
bya de khrung khrung dkar po/
gshog rtsal nga 1a gyor dan/
thag ring rgyang 1a mi agro/
li thang bskor nas slebs yong/
譯文:
潔白的仙鶴啊,請借我一雙翅膀;
不去很遠的地方,只去看一眼理塘!
后來在四川理塘找到了轉世靈童噶桑嘉措。六世達賴喇嘛的轉世靈童生在四川的消息迅速傳遍藏區(qū),康熙帝派60名官兵去康區(qū)迎請靈童到京城安住。后來在蒙古環(huán)青海湖部族和藏族大小頭人的一致要求下,蒙古郡王噶丹額爾德尼濟農派人去京城向皇帝說明情況,請求靈童留住青海,得到允許。1716年,靈童被迎入青海黃教寺院塔爾寺。1720年四月,清軍派萬余名官兵護送達賴喇嘛入藏。并于當年九月十五日在布達拉宮進行了隆重的坐床儀式,拜五世班禪羅桑益西為師,受了沙彌戒,五世班禪大師又在原噶桑嘉措(skal bzang rgya mtsho)的法名前冠以“羅桑(blo bzang)”二字,全名為羅桑噶桑嘉措(blo bzang skal bzang rgya mtsho)。
小結
綜上所述,甘丹寺于1751年鑄造銅釜兩口,是甘丹寺僧眾集體法會時使用的會供大釜,均由達賴喇嘛親自撰寫祈愿詞,并于1753年為這兩口銅釜開光,投入使用。敦煌研究院所藏銅釜即是其中之一。達賴喇嘛除親自撰寫會供大釜頌詞外,如上所述,還出資為當年宗喀巴在甘丹寺的寢殿“墀多康”
1750年(清乾隆十五年,金馬年)西藏發(fā)生了頗羅鼐次子珠爾墨特那木札勒為首的叛亂,平叛后,清政府制定了《酌定西藏善后章程》十三條,取消郡王制,成立噶廈、噶倫三俗一僧的組織機構,受達賴喇嘛和駐藏大臣的領導。是年達賴喇嘛親政,時年44歲。七世達賴喇嘛于藏歷第十三繞迥之火牛年(1757年,清乾隆二十二年)二月初三在布達拉宮圓寂。
關于銅釜的鑄造年代,銘文中注明是金羊年(1cags lug lo),而在七世達賴喇嘛的一生中(1708-1757),只有一個金羊年,即1751年,是年,達賴喇嘛親政。題名(圖3)中的“釋迦比丘(shvkya dgeslong)”是達賴喇嘛自稱,他在自傳題名中就有此稱?!傲_桑噶桑嘉措”中的“羅?!倍质怯晌迨腊喽U所加。
有關此釜,《七世達賴喇嘛傳》中有專門記載,1753年4月,七世達賴喇嘛“為甘丹寺新鑄的兩口齋僧鍋、吉祥下密院新鑄的齋僧鍋撰寫愿詞,正式熬茶”。由于《七世達賴喇嘛傳》的撰寫人章嘉活佛身在北京,不在達賴喇嘛身邊,對達賴喇嘛的日?,嵓毷聞詹豢赡芰私獾靡磺宥?,可能混淆了銅釜的鑄造年代和開光使用年代。真實情況可能是,甘丹寺的兩口銅釜于金羊年(1751)鑄成,祈愿文由達賴喇嘛親自撰寫,1753年,七世達賴喇嘛為這兩口銅釜開光,旋即投入使用。
如此一來,銅釜的鑄造年代就可定在達賴喇嘛親政的1751年,即藏歷第十三繞迥之金羊年(清乾隆十五年)。加蓋金頂,充分反映出歷代達賴對黃教祖寺的高度重視和大力扶持。
敦煌研究院文獻研究所所長馬德教授在本文的寫作過程中提供了寶貴意見,在此表示感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