內(nèi)容摘要:敦煌民間發(fā)現(xiàn)有大量古代圍棋子,其中唐代以前棋子73枚,明清時代4枚,這些文物對于印證文獻中的記載有一定的實證意義。本文對這些圍棋子做了器形、材質(zhì)、制作方法、年代等方面的初步研究。 關(guān)鍵詞:敦煌;發(fā)現(xiàn);圍棋子 中圖分類號:K875.4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0-4106(2011)05-0044-04 2008年8月,在敦煌地區(qū)進行體育文物調(diào)查期間,在一收藏家的家中無意中發(fā)現(xiàn)了大量古代圍棋子,總共有81枚。圍棋子都為玉質(zhì)材料,表面有受沁,風沙吹蝕的痕跡明顯,這和我們參觀敦煌博物館時看見的圍棋子非常相似。學界對于相關(guān)傳世文物的研究還不是非常重視,如果通過研究找到這些文物的“母親”或者揭示這些文物的功能和作用,都是非常有價值的事。本文就是對這些圍棋子,從器形、材質(zhì)、制造方法、年代等方面的初步研究。
一敦煌民間發(fā)現(xiàn)的圍棋子的器形
這些圍棋子總體上分黑白兩類,但是大小、材質(zhì)、顏色、時代都不一定屬于同一時代的同一副圍棋,所以我按照大小、材質(zhì)、顏色分類描述如下:
第一型I式,圍棋子總共有12枚,都為白玉材料,總體尺寸相對較大且均勻,琢、磨得非常精細,器形中部凸出,就像兩個盤子扣在一起。直徑為
底平上凸,直徑1.4cm(圖9所示)。
二敦煌民間發(fā)現(xiàn)的圍棋子的斷代及研究 敦煌發(fā)現(xiàn)的這些圍棋子不是考古出土的文物,怎么能確定它是古代的圍棋子,又怎么確定它的具體年代呢?這是我要解決的主要問題。第一步工作是斷代研究,通過古玉石類鑒定的一般程序人手,對圍棋子的材質(zhì)、入沁、工藝、形制等幾個方面進行探討。
(1)材質(zhì)
圍棋子多是用白玉和墨玉兩種材料制成,還有一小部分是古代琉璃制成。
第一型白色圍棋子,雖然因為年代久遠,風化和受沁很嚴重,但是還是能看見從玉質(zhì)里透出的溫潤的油脂光澤,硬度較高,用鋼鋸刻劃不動。肉眼判斷,白色圍棋子雖然含有透閃石的成分,但不是新疆和田玉,應該屬于祁連山河流玉料。
第一型黑色圍棋子,受沁更嚴重,玉質(zhì)有些“白化”現(xiàn)象。油潤性不好,硬度不高,用鋼鋸條能刻劃動。肉眼判斷,黑色圍棋子屬于蛇紋石類玉,祁連山有大量這種類型玉料的礦脈。
祁連山玉,分為三大系:老山玉、新山玉、河流玉。其中老山玉是礦物學上稱之為透閃石類玉的材料;新山玉是蛇紋石類玉,祁連山有大量的蛇紋石類玉礦脈;河流玉是仔玉,自然力把山上的玉料搬運到河里,一般質(zhì)量都很好,玉質(zhì)不好的部位在自然力漫長的搬運過程中都流失掉了。
夏商周以至漢唐,玉器在中國(中原王朝)被賦予了社會、政治、道德的多重性格,而且與典章制度相結(jié)合,被廣泛地用于裝飾、祭祀、典禮等方面。而宮廷貴族認可的“真玉”就是新疆和田玉,中原對西域的和田玉需求量很大。但由于路途遙遠,往往誤了貢期。后來,就在敦煌、酒泉等地開設(shè)玉石作坊,加工和田玉器,以成品入貢,這樣,保管運輸都比較方便。這個方法也得到了中原王朝的認可,于是敦煌、酒泉的玉石作坊便應運而生,大大發(fā)展起來。由于古代交通不便,制玉材料一般都是就地取材。在這里加工的玉石材料,既有從新疆和田來的美玉,更多選用的還是當?shù)氐钠钸B山玉料。
文獻中也有這樣的記載:“天下諸郡每年常貢,按令文,諸郡貢獻皆盡當土所出……敦煌郡貢棋子廿具?!贝筇莆涞略曛灵_元中期及天寶年間,朝廷下詔各地郡縣,要求進奉貢品,而只令敦煌(后改為沙州)進貢圍棋,并且是20具,可見規(guī)模之大。這充分證實了敦煌地區(qū)的圍棋制造業(yè)曾著稱于世,連宮廷都由其供應。在敦煌莫高窟第17窟中,發(fā)現(xiàn)了唐代珍品《唐地志》,這是天寶年間的寫本,其中記載:“都四千六百九十,貢棋子。”“都四千六百九十”是指當時敦煌到京都長安的距離,合現(xiàn)在大約2000公里?!柏暺遄印笔侵该磕甓鼗涂ざ家蚧蕦m進獻圍棋子。這再一次證實了敦煌圍棋在當時已聞名遐邇。根據(jù)這些文獻,在敦煌發(fā)現(xiàn)唐代圍棋子,也是有可能的。
第二型圍棋子全是琉璃材質(zhì)。關(guān)于“琉璃”的稱呼在《漢書·西域傳》中有記載,有些古文獻也稱之為“頗黎”,在考古學上又稱為“料器”或“琉璃器”。從考古出土的情況看,我國從春秋戰(zhàn)國時期就有了制造琉璃器皿的技術(shù)。從考古出土的琉璃珠、璧、管、耳珰、杯、碗、劍飾、印章等器物看,到了漢代,琉璃器的使用更是非常廣泛。史美光等學者對我國不同地域、不同時期的一批考古出土的古代玻璃進行了化學分析,我國戰(zhàn)國、漢代獨有的琉璃材料是鉛鋇玻璃。直到明朝末年,隨著西方先進的玻璃生產(chǎn)技術(shù)傳人中國,玻璃制品才在中國迅速崛起,于是玻璃很快成了制作圍棋子的絕佳材料,并最終取代一般的陶瓷圍棋子。
(2)入沁
“沁,也是滲入的意思。古玉器的自然沁色,也可以說是指自然界外來物質(zhì)附著玉器表面或滲入古玉器所產(chǎn)生的顏色,包括礦物因次生變化對光亂反射而產(chǎn)生的白化現(xiàn)象”。鑒別古玉,沁色是一項重要的指標,真正入土的古玉的沁色與年代有一定的關(guān)系,甚至可以說古玉的沁色,就是歲月沉積在古代玉器上的痕跡。 第一型和第二型圍棋子分別屬于玉石類和琉璃材質(zhì),表面都有風沙吹蝕的痕跡,也就是在圍棋子表面自然分布著或大或小的凹凸不平的“橘皮紋”。風沙長時間吹玉石類物質(zhì)的表面,就會在玉石類圍棋子的表面形成坑坑洼洼的現(xiàn)象,但凹凸的表面卻油潤光滑,這是長時間風沙吹蝕打磨的原因,短時間的作偽工藝形不成這種效果。收藏這些圍棋子的人說,這些圍棋子是在甘肅省的金塔縣和內(nèi)蒙的額濟納旗交界的沙漠中撿的,這一地區(qū)在唐代都屬于沙洲管轄的周邊地區(qū)。原來并不裸露在沙漠中,應該是墓穴中的陪葬品,隨著土地的沙漠化,沙塵暴把這些墓穴打開,遺物裸露于沙中,才形成了第一型、第二型圍棋子的這種表面效果。
第一型Ⅰ式圍棋子中有幾枚圍棋子的顏色已變成了“秋葵黃”,這是一種入沁。從表面的顏色觀察,是經(jīng)過長期緩慢的過程形成的,所以沁色自然,沁入玉理,深淺過度有序,與白色玉質(zhì)圍棋子的顏色渾然一體。因古玉埋藏的條件不同,土中的一些金屬離子會慢慢的滲入玉質(zhì)內(nèi)部形成各種顏色,民間有“千年的古玉秋葵黃”之說,是有道理的。
第一型V式黑色圍棋子表面有一層似霜似霧的灰白色,這也是一種受沁,稱之為白化現(xiàn)象:“變白的原因,主要是堆積密度降低與顯微結(jié)構(gòu)變松,由此導致了半透明度的喪失及褪色變白……這類微小晶間空隙的發(fā)生,可以造成光線的折射、亂反射而形成白化?!?/p>
玉石質(zhì)地圍棋子的各種顏色受沁都是在地下經(jīng)過長期的緩慢的各種因素的影響,如地土、溫度、濕度、相鄰物體及各種金屬離子的侵蝕等才形成沁色。反過來通過沁色也可以證明玉石質(zhì)地的圍棋子年代久遠。
(3)器形對比
第一型玉石類圍棋子,從器形上看,和敦煌市博物館收藏的唐代圍棋子非常相似。敦煌市博物館曾在唐代壽昌縣古城遺址中發(fā)現(xiàn)了66枚圍棋棋子。這66枚實物棋子,原本埋沒在沙丘之中,后被風沙吹過逐漸顯露出來。棋子的顏色和形狀與今天的圍棋子大體相同,色澤鮮明,分為黑白兩色,其中黑色棋子41枚,白色25枚。在顏色上與今天標準的圍棋子吻合,只是棋子的形狀、大小略有不同,分大小兩種型號,均呈圓形,中間凸出。大號中間最厚處為0.75cm,直徑為1.20cm,重量約為12g;小號則在型體、重量方面都小于大號。
1975年,山東鄒縣西晉劉寶墓曾經(jīng)出土289枚圍棋子,其材質(zhì)系從海邊揀來黑白鵝卵石子經(jīng)加工磨制而成,其形狀呈“”形。 傳人日本,從隋唐一直保留到現(xiàn)代的圍棋子式樣,以及2001年成都杜甫草堂出土的一枚唐代陶質(zhì)圍棋子,同樣呈兩面凸起形的。這說明漢唐時期的圍棋子的器形都是兩面凸起。
第二型玻璃圍棋子,屬于明清時期的形制。其下平上鼓的形狀特征是與生產(chǎn)工藝相關(guān)的。明清時期的玻璃圍棋子是用玻璃溶液滴制而成。也就是用一根鐵桿伸到爐子里醮取一些玻璃溶液,讓它自行滴落在石板上,待其凝固后,每一滴溶液就都成了一粒圍棋子。這樣生產(chǎn)出來的圍棋子,自然是下平上鼓的。滴制的玻璃圍棋子難免有大有小、模樣也不周整,后來生產(chǎn)工藝改成“范制”法,玻璃圍棋子才變得整齊劃一。但是“滴制”時期形成的下平上鼓的形狀,并沒有被人們拋棄。
三結(jié)論
(1)敦煌民間發(fā)現(xiàn)的圍棋子是中國古代體育文物,不是造假所為。 (2)第一型圍棋子從材料和器形上分析,屬于唐代以前的圍棋子。
(3)第二型圍棋子從材料和器形上分析,屬于明清以后的圍棋子。
(4)雖然考古出土的文物科學性強,說服力大,能作為實證材料,學界對這一部分文物的研究很重視,并取得了很多重要的成果。但是對于中華民族幾千年來沉積于民間的大量的傳世文物的研究重視不夠,這些文物所承載的歷史文化信息得不到挖掘和研究,也就喪失了科學價值。所以,對傳世文物的研究應該重視起來,還有很多空白等待我們?nèi)ヌ钛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