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青銅器的起源與發(fā)展
據(jù)《史記·封禪書》記載:“黃帝作寶鼎三,象天地人?!薄墩f苑·反質(zhì)》又云:“堯釋天下,舜受之……削銅鐵,修其刀。”由此可見,按照文獻史料的記載,中國古代銅器的起源可以上溯至公元前2697年黃帝之前的時期。魏晉之際史學家譙周撰《古史考》中有“燧人氏‘鑄金作刃”’之說。從挖掘的銅器殘片來看,仰韶文化與馬家窯文化遺址中出土的銅器,據(jù)碳14測定,距今分別為6000年至5000年間,這與文獻記載大致吻合。早期出土的銅器器型簡單、功能單一;至距今4000年前的齊家文化出土的57件銅器中,銅器的功能開始多樣化,既有勞動工具、生活器具,又有純粹的裝飾品,如積石山縣新莊坪齊家文化墓葬群中就出土了5件銅手鐲。57件銅器材料既有最早使用的紅銅原料,又有青銅原料,工藝主要有鍛造與鑄造兩種,從出土文物來看,當時人們鍛造技術的運用較鑄造技術更為嫻熟。二里頭文化與夏文化在時序與地域相一致,是中國青銅時代的開端。偃師二里頭出土的32件銅器,功能更為齊全,器型已出現(xiàn)銅鼎、銅斝、銅爵等多種,其中一件乳釘紋爵,平底束腰,三足支撐,流與尾較長,造型細長優(yōu)美,器壁薄而規(guī)整,乳釘紋則清晰可見。裝飾工藝也較齊家文化時期有很大的發(fā)展,出現(xiàn)了用綠松石鑲嵌銅器器身的作品,如鑲嵌綠松石饕餮紋牌飾,這說明距今4000—3600年的時段中,人們已經(jīng)能夠熟練掌握銅器的鑄造工藝,并能夠與鑲嵌工藝進行綜合運用,為三代及春秋戰(zhàn)國中國青銅器發(fā)展的鼎盛期的到來奠定了材料與裝飾工藝技術的基礎。
二、先秦時期青銅器的裝飾風格及其歷史演變
(一)青銅器的器型演變 根據(jù)使用功能的不同,青銅器可以分為生產(chǎn)工具、青銅兵器、樂器及生活用器四大類。生產(chǎn)工具與青銅兵器以功能性見長,主要品種包括戈、矛、斤、刀、鉞、鏃、鏟、鑿等;生活器具與人的生活關系更為密切,因此在強調(diào)功能性的同時,注意到了造型的裝飾性,或莊重、或優(yōu)美典雅。生活用器又可以按照炊煮器、食器、酒器、水器等功能的不同進行更為細致的分類;青銅樂器因器型可以引發(fā)藝術聯(lián)想,因此在器物造型與聽覺之間便建立起內(nèi)在的關系,青銅樂器品種包括鉦、鐃、鐘、鼓等。
1.生活用器的器型演變。a.炊煮器的器型演變:炊煮器品種有鼎、甗、鬲等幾種。,其中以鼎的風格演變更富有代表性。青銅鼎的造型與功能都源于陶鼎,最初作為烹飪器,用以煮熟肉食而制造,但是在商中晚期及周代的演變過程中,逐漸成為神權(quán)與人權(quán)的象征物,鼎的使用就有著嚴格的等級規(guī)定,任何人不能僭越,使之與特定歷史時期的政治文化需求相適應,鼎的體量與器型也隨之發(fā)生了很大的變化;至戰(zhàn)國時期,鼎的煮食功能又有所強化,造型與體量也越發(fā)符合人的尺度,表面裝飾較商周時期則更為華美。
鼎的造型可以分為圓鼎與方鼎兩種。圓鼎由三足、兩耳構(gòu)成,方鼎以四足兩耳構(gòu)成?,F(xiàn)藏于河南省文物研究所的云雷紋扁足鼎,于1982年在河南鄭州向陽回族食品廠出土,為圓鼎。此器敞口、折沿,淺腹圓底,口沿處立有雙拱形耳,器身及三個扁足遍飾連珠紋與云雷紋。該鼎高31.7厘米,口徑19厘米,體量、造型與紋飾和諧統(tǒng)一,具有強烈的藝術感與裝飾味。商代青銅鼎中最富有代表性的要數(shù)王室祭器——司母戊大方鼎。鼎重875公斤,高133厘米、長i10厘米、寬79厘米,四方形器身、上豎兩個直耳、柱狀四足,整個型制雄偉渾厚,是中國目前為止出土最大最重的青銅器。其巨大的體量,莊嚴的造型都揭示出其作為祭器的使用功能。與商鼎器型風格特點有所不同,周代后期鼎的造型發(fā)生很大的變化,腹體接近半圓形,趨向圓潤靈巧,兩耳亦由商代的直耳漸向外擴張,三足多以馬蹄形為鼎足,周代的青銅鼎與商代相比較,更加富有節(jié)奏感與韻律感,也逐漸脫離作為禮器的神秘性與莊嚴感,而更富有人情味,總體風格質(zhì)樸、簡約。春秋戰(zhàn)國時期的青銅鼎,更加強調(diào)實用性,是一種鐘鳴鼎食的有效組合。這個時期的青銅鼎已經(jīng)完全失去祭祀和禮器的特性,而向以實用為主的生活日用器物方向發(fā)展。比如1966年陜西咸陽出土錯金銀云紋鼎,整個鼎體呈扁球形,上面加蓋,蓋上附有三個環(huán)紐,鼎足細長,呈動物蹄狀,器身以錯金銀工藝遍體裝飾,該鼎玲瓏之中透出華麗,其貴族生活氣息十分濃厚。鼎的器型由體量巨大到精致小巧,由莊嚴肅穆到奢侈浮華,這一歷史性的發(fā)展變化,正是這一器物本身由祭奠鬼神的功能到追求實用功能的演變。
b.食器的器型演變:商周時期出土的青銅食器中,簋最為多見。簋產(chǎn)生于商代晚期,湖北省博物館收藏的一件商代饕餮紋簋較富有時代特色。該簋附有雙耳,敞口、折沿,沿口下飾有兩道旋紋,器身下加有圈足。簋是用于裝谷物類食物,造型與功能都與今天所使用的碗較為相似。周代食器增加了豆、籃等品種,但是在器型的裝飾風格方面變化最大的卻是青銅簋。周代青銅簋雙耳的造型多樣,有夔龍形耳、鳳鳥形耳等獸耳造型,造型夸張,結(jié)構(gòu)復雜。有的青銅簋在雙耳之下又加垂耳。圈足之下往往加有方座,從器身到方座,完全改變了商代簡潔的旋紋裝飾,而是以鳥紋、夔龍紋、獸首紋等做裝飾,使整個作品華美異常。
c.酒器的器型演變:商人好酒,飲酒之風在商代奴隸主階級中極為盛行,因此較以后各個時代,商代酒器的造型最為豐富,種類極為繁多,功能十分明確,當然也有一器多用,如爵,就是既可以用以溫酒又可以用之飲酒。酒器若按照功能的不同,又可以分為盛酒器、煮酒器、飲酒器等,稱謂上有爵、斝、觥、籌、角、尊、觶、壺等。酒器器型在商代早期與晚期發(fā)生了很大變化,至周初,尚有繼承關系,但因周人禁酒,除少數(shù)如壺這樣的器型,其他器型在周中晚期漸漸絕跡。在眾多的商代酒器中,飲酒器“聾”與“觚”的器型多樣,也最為優(yōu)美。斝為溫酒器,與爵造型相似,但是與爵不同的是斝有雙柱,卻無流、無尾,不能用于飲酒。河南安陽殷墟婦好墓出土的斝就有饕餮紋袋足斝、婦好方斝等多種造型。饕餮紋袋足斝侈口,口沿上有兩個傘形柱,袋足,自柱帽至柱身遍布蕉葉紋、云雷紋、饕餮紋等紋飾,饕餮紋袋足斝,三袋足渾圓飽滿,整體造型于雄壯之中顯秀美。婦好方斝呈幾何形四面體,上有二柱,侈口束腰,腰部附一把手,四足外撇鼎立,形體修長,氣度高雅?!磅睘轱嬀破?,商代早期觚的造型較為粗短,晚期侈口成喇叭花狀,腰部細長,底部較寬,整體造型演變得十分優(yōu)美。商、周時期酒器器型的演變具有多方面綜合因素,除了因使用功能的改變以外,視覺審美性要求的提高也是不容忽視的重要因素。
d.水器的器型演變:水器之中,商時有“鑒”與“盤”,周時有“匝”。鑒的造型如今天所使用的盆的造型相似,但是使用功能多樣,既可盛水,又可盛冰,在銅鏡被廣泛制作與使用以前,還可用于照面。盤為盥洗盛水用器,周代出土盤的造型多為敞口、淺腹、雙附耳、高圈足。外飾饕餮紋、蟬紋等紋飾,內(nèi)有銘文。匝為周代新增加的注水用器,前有流,后有一把手,底下有四足。
2.青銅樂器的器型演變。商代鐃的造型較為簡潔,以木槌敲擊,敲擊時鐃口朝上,手握持鐃的把手。周代已將手持由鈴、至鐃、至鉦樂器演變?yōu)閼覓斓那嚆~鐘,若是大小不一懸掛于一個架子之上,可稱為編鐘。戰(zhàn)國曾侯乙墓出土的編鐘,造型多樣,氣勢恢弘,聲音嘹亮。尤值得稱道的是戰(zhàn)國編鐘聲音的大小、音質(zhì)的變化與箕虞上的動物造型相契合,這成為中國傳統(tǒng)青銅樂器編排中獨具特色的造型設計。
(二)青銅器的紋飾演變 1.紋飾主題性演變。a.商代紋樣:商代紋樣從主題的角度進行劃分,可以分成動物紋、花卉紋、人面紋三大類。動物紋中又可劃分為想象中的動物紋與現(xiàn)實中的動物紋。其中最為常見,也最富有藝術魅力的是虛擬的動物紋。這一類現(xiàn)實生活中不存在的,虛擬的動物紋包括饕餮紋、夔紋、龍紋、鳳紋等。
饕餮紋又稱獸面紋,關于這一紋樣有很多傳說,《呂氏春秋·先識覽》篇云:“周鼎著饕餮,有首無身,食人未咽,害其及身,以言報更也?!庇纱蓑炞C了饕餮為一種兇殘貪吃的怪獸之說,是生勝兇貪的象征物。饕餮紋通常以鼻粱為中線,兩側(cè)對稱排列雙眉、雙眼、雙唇,有的饕餮紋用兩個小夔龍紋相對而放組成。饕餮紋主要用于殷商時代的青銅器上,特別是用于青銅鼎的主要部位,具有猙獰之美。
夔龍紋:夔為一神獸,既有無角一足“夔牛”之說,又有夔龍之說。據(jù)《山海經(jīng)·大荒經(jīng)》中記載:“東海中有流波山,人海七千里。其上有獸,狀如牛,蒼身而無角,一足,出入水則必風雨,其光如日月,其聲如雷,其名曰夔?!备嗟墓偶袆t說夔是蛇狀怪物。漢代許真在《說文解字》中將之釋義為“夔,神魖也,如龍一足。”后人猜測所謂的夔龍一足應是爬行類動物側(cè)面觀察到的形象,但是后人賦予這一紋飾許多神話傳說,增加了這一紋飾的神秘感。夔龍紋主要用于商晚期與西周早期的青銅器裝飾上。
鳳紋:是一種虛擬的想象中的神鳥,將多種鳥類的特征進行人為的組合,而形成我們今天所能見到的鳳鳥紋飾。
商代青銅器主要用于祭祀等宗教性活動,因此所使用的裝飾紋樣同,特別是虛擬動物紋樣具有較為強烈的象征意義,其宗教性的意義已經(jīng)超越了審美意義。
b.周代紋樣:周代青銅器裝飾紋樣運用最多的是竊曲紋、環(huán)帶紋、垂鱗紋和重環(huán)紋。
《呂氏春秋》云:“周鼎有竊曲,狀甚長,上下皆曲?!弊屑氂^察周代青銅器上的竊曲紋,其為動物紋樣的夸張變形,線條由商代直線向s形曲線過渡,形成方圓并濟濟,方中有圓,圓中有方的藝術風格。竊曲紋最初用于西周早期的青銅器紋飾裝飾,盛于西周中、后期,后在春秋戰(zhàn)國時期的青銅器上偶被使用。
環(huán)帶紋如起伏的連續(xù)的波浪,呈帶狀展開,用于周代青銅器器身的主要位置,如器身的腹部,或裝飾于器物的底部。如中國歷史博物館收藏西周晚期的禹鼎,高54.6厘米,口徑46.7厘米,口沿下飾竊曲紋,而在更為突出的腹部飾以環(huán)帶紋。
近似于鱗片狀紋飾,主線以粗線勾出呈u字形,采用錯位重疊排列與順位連續(xù)排列的方式完成。常用作邊飾使用。
重環(huán)紋由略呈橢圓形的環(huán)進行帶狀排列,如西周晚期的毛公鼎,造型簡潔,在口沿下飾重環(huán)紋,重環(huán)紋下又飾一道旋紋,以突出重環(huán)紋的裝飾效果。整體造型與紋飾裝飾藝術風格和諧統(tǒng)一。
周代追求禮制,紋飾裝飾改變了商代直角、直線等強硬、猙獰的裝飾效果,而呈現(xiàn)出以曲線、圓角等柔和、優(yōu)美的裝飾效果。
2.紋飾構(gòu)成方式演變。商代紋飾裝飾多采用主紋與地紋相互襯托的方法,通常以回紋作地紋,以饕餮紋做主紋,強調(diào)單獨紋樣的使用,形成了青銅器異常繁復的裝飾效果;周代青銅器裝飾漸漸取消地紋,多運用二方連續(xù)多次重復形成帶狀裝飾,裝飾效果簡潔,富有韻律感。春秋戰(zhàn)國時期多采用四方連續(xù)的紋樣構(gòu)成方式,或是按照情節(jié)發(fā)展采用帶狀分割的紋飾構(gòu)成方式,形成滿而不亂的裝飾效果。
中國青銅器的發(fā)展在夏、商、周、春秋戰(zhàn)國時期達到了鼎盛的狀態(tài),品種繁多、工藝精湛,裝飾華美。在秦漢及以后的不同歷史時期,雖然某一品類的青銅器還在繼續(xù)發(fā)展,如秦漢時期的銅燈制作、唐時期的青銅鏡制作,但是青銅器各種品類全面的制作與應用,還是要在三代及春秋、戰(zhàn)國時期去找尋。
[注釋]
①田自秉:《中國工藝美術史》,40頁,東方出版中心1985年版。
②許慎:《說文解字》,112頁,中華書局1963年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