景觀(landscape),無論在西方還是在中國都是一個美麗而難以說清的概念。地理學家把景觀作為一個科學名詞,定義為一種地表景象,或綜合自然地理區(qū),或是一種類型單位的統(tǒng)稱,如城市景觀、森林景觀等,藝術家把景觀作為表現(xiàn)與再現(xiàn)的對象,等同于風景;建筑師則把景觀作為建筑物的配景或背景。而一個更文學和寬泛的定義則是“能用一個畫面來展示,能在某一視點上可以全覽的景象”,尤其是自然景象,但哪怕是同一景象,對不同的人也會有很不同的理解,正如大多數(shù)人理解的“同一景象十個版本”。
從西方的景觀學及建筑學史的觀點上來看景觀作為視覺審美的對象的含義,一直延續(xù)到現(xiàn)在,但該詞所包含的內涵和其背后所傳達的人類審美態(tài)度,在西方卻經(jīng)歷了一些微妙的變化。第一個變化來源于文藝復興時期對鄉(xiāng)村土地的貪欲,即景觀作為城市延伸;其二則來源于工業(yè)革命中后期對城市的恐懼和憎惡,即景觀作為對工業(yè)城市的對抗。西方的農業(yè)文明到工業(yè)文明的過渡,使人們在事物的理解上采取了非黑即白的態(tài)度,對于事物的劃分上釆取了按部就班、按號入位的方法。在這種條件下產(chǎn)生的景觀觀念,只能是事物發(fā)展兩面性的極端結果,其景觀的發(fā)展缺少延續(xù)不斷統(tǒng)一與傳承。
西方的景觀學(或稱為建筑景觀學),從大的塊面及發(fā)展方向上為我們提供了一個景觀學的良好概念,但中國的景觀又為何物呢?中國的景觀與園林有著密不可分的關系,雖然在分類上還有著不小的爭議,但不可否認的是園林與景觀那種唇齒相依相互影響的關系傳承了幾百年。
說到中國的園林景觀不得不提及一下中國古代山水畫。中國古代山水畫把可居性作為畫境和意境的最高標準,所有的園林審美與園林意趣都與山水審美、文人審美相應趣。在中國傳統(tǒng)園林中構成園林的景觀要素無非是石頭、水、植物、動物和人工構筑物(亭、臺、樓、閣、榭)。但這些要素通過不同的手法組合在一起,形成了各種四時不同的景象(景觀)。但中國的園林景觀又不同于西方的景觀,它會被賦予思想、意境、歷史和傳承等,通過景物的塑造,表達人們的哲學觀點,表達人們對文學,藝術、人生等價值的認識。中國的園林景觀以其體量、面積、形式,成為了中國哲學思想的最高體現(xiàn),
《論語》中“仁者樂山,智者樂水”,中國文化中的山水情懷在文入畫中不斷張揚,亦在園林中得以拓展。其實以園林為家,集居、游、觀、思,是個人精神的反思和激勵。陶淵明詩“望西慚高鳥,臨水愧游魚”,范仲淹《岳陽樓記》中“居廟堂之高,則憂其民,處江湖之遠,則憂其君。是進亦憂,退亦憂?!闭沁@種士大夫的人文情結與審美趣味相結合,才創(chuàng)造出中國園林景觀的審美情趣?!疤斓嘏c我并生,萬物與我為一”的觀點,融進后來禪釋的“芥子納須彌”中,成為“人即宇宙、宇宙即人”的意境寫照。中國的園林景觀借助亭臺樓閣、路廊島橋、墻垣門窗、木石花草,通過聚景、透景,借景,通過幽曲疏露的方法,利用有限的空間,表現(xiàn)出隱逸的山水文化趣味。而杭州西湖正是中國園林景觀的一個代表,一個縮影。它濃縮了中國園林景觀的審美與情趣,并把這種審美與情趣有機地傳承發(fā)展到今天,形成了一個集園林之大成于一體的優(yōu)秀文化遺產(chǎn)。
說到西湖,不得不提及的是西湖的由來與演變。自東漢西湖形成以后的近四百年間,錢塘縣不斷生聚、擴展,至6世紀,隋建州治于鳳凰,山麓,杭州誕生。隨后江南運河的開鑿,杭州城成為運河的終點,運河與錢塘江的交匯處,南渡會稽要津。杭州就此一躍成為一個商業(yè)城市,并迅速發(fā)展。因井、河之水都是咸水,促使唐大歷年間(770年)“六井”的出現(xiàn)。所謂六井,其實就是六處蓄水池,水用瓦管或竹筒從西湖引到城里,西湖雖與錢江分離,但周邊有很多的溪流夾帶著泥沙注入其中,其地質循環(huán)和生物循環(huán)的過程,必然是泥沙淤積沉淀,葑草蔓生。當詩人白居易到杭州作刺史時,他主持疏浚了西湖,疏通了六井的阻竇,還修筑湖堤,堤上設石涵洞,使西湖從一個天然湖泊演變成可調可蓄的人工湖。在白居易浚湖后不到一百年,西湖又葑草蔓合,淤淺縮小。此時五代吳越國國王錢謬以一千人的“撩湖兵”專事疏浚。錢氏崇佛,西湖美景正如極樂世界,非常適合于佛教氣氛的營建,這就有了大量的宗教設施如六和塔、白塔、雷峰塔、保倣塔等都是此時始建的。北宋以后,杭州的許多賢幕良守,都把疏浚西湖作為施政的重要任務。特別值得稱道的是蘇軾,他于1084年來杭州任知州,主持了一次規(guī)??涨暗氖杩#瑯嬛艘粭l溝通南北的長堤——蘇堤。南宋偏安一隅,杭州成為當時的國都,作為全國的政治、經(jīng)濟、文化的中心,舉凡皇室、宮臣、文人、富商等等,都競相在西湖建設別墅庭院。中國最頂尖的文入畫家還把西湖最美的十個景點以西湖十景的形式歸納出來,此舉后來也成為中國風景園林塑造的典型手法。這個風景區(qū)的總體格局即是“山外青山樓外樓,西湖歌舞幾時休”——人文與自然的高度和諧、融合,這種格局一直保持到現(xiàn)在。
“萬物靜觀皆自得,四時佳興與人同”。西湖的靜觀不是一種富貴的張揚,而是內斂的自尊:青磚灰瓦、白墻褐柱、碧樹綠地,將裝飾的色彩、紋飾、圖案規(guī)范到中國哲學的觀念中,亦如水墨畫一般,成為一種智慧的生命。
西湖的石
中國傳統(tǒng)園林中多置玲瓏石塊作為主景,或大規(guī)模疊石堆山、模仿自然山川之大山大石的景觀。然而西湖的用石卻與此不同,西湖用石注重功能性地利用石材,強調石材作為自然元素的多面性特征。它可以如山脈錯落凸凹有秩,或岸邊點置,或在路邊散落;亦可以是不規(guī)則圓形組合,成為平整庭院的鋪地或是路的延伸;還可以是粗獷厚重的石墻,與細木窗欞、白墻青瓦共同組成自然樸實的田園畫面。
西湖的水
西湖的景美水更美。放眼西湖,四周是煙柳繚繞,橋橋相連,遠處高山、古塔的倒影也紛紛加入水景之中。在背對太陽時,湖水藍中泛綠,顏色中沒有了邊界,把山色水色渲染得天衣無縫;在面對太陽時,湖水便化成了一片片玫瑰紅的一池水,又宛若一樽美酒。而那細細的波紋,時不時泛起波浪。她的晴天,湖天一色、波光搖曳;她的陰天,湖色濛濛,煙波渺渺;她的雨天,水光瀲滟,湖波如峰;而月色下的她,更宛若明鏡。
西湖的三島鑲湖中,三堤凌碧波,規(guī)劃整齊的岸線,一覽無余的風景,符合中國傳統(tǒng)的虛靈淡泊的大美。在沒有固定視點的流動的目游中,感受氣韻于虛無縹緲的天地空靈中,享受怡然之美,體驗整體自然和人生的無限和諧。它是寬泛、廣闊、豐滿而不確定的。
西湖的水因為疏浚而存在,通過曲折岸線、三島的設立,使山水之間產(chǎn)生了良好的過渡。大開大合的水面通過岸線及三堤的分隔,創(chuàng)造出“秀”、“幽”的景致,使空間分隔變得富有層次,水體的藏露、植物的疏密,產(chǎn)生了各具特征性的風景。
西湖水美如天堂。坐在湖濱,但見遠處澹澹云山,連綿起伏;遠岸高樹低木,郁郁蔥蔥;開闊的水面,悠悠煙水,泛泛漁舟,間間鷗鳥。如一卷橫向展開的水墨山水長卷,意境開闊平遠,令人心曠神怡。
西湖的植物
西湖是一首詩,一幅天然圖畫,一個美麗動人的傳說。不論是多年居住在這里的人還是匆匆而過的旅者,無不為這天下無雙的美景所傾倒,陽春三月,鶯飛草長。蘇白兩堤,桃柳夾岸。兩邊是水波瀲滟,游船點點。遠處是山色空蒙,青黛含翠。此時走在堤上,你會驚嘆于眼前的景色,甚至心醉神馳,懷疑自己是否進入了世外仙境。而西湖的美景不僅春天獨有,夏日里接天連碧的荷花,秋夜中浸透月光的三潭,冬雪后疏影橫斜的紅梅,更有那煙柳籠紗中的鶯啼。
西湖的紅楓:紅楓又名紅葉羽毛楓,為槭樹科雞爪槭的變種,是落葉小喬木,樹高達9米。它的枝條光滑細長,葉緣有重鋸齒,幼枝、葉柄、花柄都為紅色?!耙恢厣?,兩重山,山遠天高煙水寒,相思楓葉丹。菊花開,菊花殘,寒雁高飛人未還,一簾風月閑?!崩铎显凇堕L相思》中把思念寄于楓葉之中,楓葉成為西湖景觀有別于其他風景的特別之處,在墻邊路角,高大喬木叢種密植,幾株紅色的楓樹跳躍著點綴于幕簾之中,在深綠的幕布中點下了一點不可磨滅的紅。陽光下那有如手掌般的葉脈通體透紅,輕風吹過,樹葉沙沙作響,如潺潺溪流,嚶嚶鳥鳴,蟲草幽鳴交織在一起,仿佛萬物間的竊竊私語。更有松鼠跳躍其間,塑造出“曲徑通幽處,禪房花木深”的幽深境界,使人體會到融入自然“天人合一”的快樂。
西湖的桂花:桂花是杭州的市花。西湖栽培桂花,盛自唐朝。桂花學名“木樨”,是一種常綠小喬木,性喜濕潤,每年中秋前后,幾番勁風涼雨,屋前后、滿山坡、路兩旁,一叢叢、一片片、一層層,舉目都是“金粟世界”。滿樹的桂花競相開放,流芳十里,浸透肺腑,誠如清人張云敖七言絕句《品桂》所云:“西湖八月足清游,何處香通鼻觀幽;滿覺隴旁金粟遍,天風吹墮萬山秋?!惫鸹ㄓ薪鸸稹y桂、丹桂、四季桂等,花朵細小而量大,盛開時,如逢露水重,往往隨風灑落,密如雨珠,人行桂樹叢中,沐“雨”聞香,別有一番意趣。
西湖的竹:西湖的竹種類繁多,有剛勁挺秀的大毛竹,高達十多米,匯林成海;小巧的菲白竹卻又矮至二三十厘米,茸茸可愛,竿細色深的紫竹,據(jù)說早先引自普陀山;羅漢竹,筆桿竹、黃金嵌碧玉竹等點綴在假山、庭院等處,風韻蕭爽。竹多,筍也多。每年清明前后,小雨初霽,暖風拂面,西湖的墻邊、路旁、山腳、庭后,隨處有春筍破土而出,有的掀翻石頭,勢不可當,有的兩三叢生,競爭激烈。西湖的風景中到處洋溢著勃勃生機。
西湖的四季
西湖的風景四季各有不同,尤以西湖十景中的四景最具代表,這四景各代表了西湖景觀的四季變遷。
春天的景觀:蘇堤春曉。蘇堤南起南屏山麓,北到棲霞嶺下,全長近3公里,它是北宋大詩人蘇東坡任杭州知州時疏浚西湖堆挖而成。寒冬一過,蘇堤猶如一位翩翩而來的報春使者,楊柳夾岸,艷桃灼灼,更有湖波如鏡,映照倩影,無限柔情。最動人心的莫過于晨曦初露、月沉西山之時,輕風徐徐吹來,柳絲舒卷飄忽,置身堤上,勾魂消魄。蘇堤長堤延伸、六橋起伏,蘇堤上的六座拱橋,自南向北依次名為映波、鎖瀾、望山、壓堤、東浦和跨虹,橋頭所見,各領風騷。映波橋與花港公園相鄰,垂柳帶跨雨,煙波搖漾;鎖瀾橋近看小瀛洲,遠望保倣塔,近實遠虛,長堤臥波,連接了南山北山,給西湖帶來了一道嫵媚的風景線。
夏天的景觀:曲院風荷。曲院風荷,以夏日觀荷為主題,承蘇堤春曉而居西湖十景第二位。 “曲院”原是南宋朝廷開設的釀酒作坊,位于今靈隱路洪舂橋附近,瀕臨當時的西湖湖岸,近岸湖面養(yǎng)殖荷花,每逢夏日,和風徐來,荷香與酒香四處飄逸,令人不飲亦醉。南宋詩人王洧有詩贊道:“避暑人歸自冷泉,埠頭云錦晚涼天。愛渠香陣隨人遠,行過高橋方買船?!焙笄褐饾u衰蕪,湮廢。清康熙帝品題西湖十景后,在蘇堤跨虹橋畔建曲院風荷景碑亭,遺留下來的,只不過是一處小小庭院和院前湖面荷花一片而已。
曲院風荷最引入注目的仍是夏日賞荷。公園內大小荷花池中栽培了上百個品種的荷花,其中特別迷人的要數(shù)風荷景區(qū)。這里以水面為主,分布著紅蓮、白蓮、重臺蓮、灑金蓮、并蒂蓮等等名種荷花,蓮葉田田,菡萏妖嬈。水面上架設了造型各異的小橋,人從橋上過,如在荷中行,人倚花姿,花映人面。
秋天的景觀:平湖秋月。平湖秋月景區(qū)位于白堤西端,孤山南麓,瀕臨外西湖。其實,作為西湖十景之一,南宋時平湖秋月并無固定景址,所以宋元明時期文人賦詠此景的詩詞多描述泛歸舟夜游賞月的情景。如南宋孫銳詩云“月冷寒泉凝不流,棹歌何處泛歸舟”;明洪瞻祖在詩中寫道:“秋舸人登絕浪皺,仙山樓閣鏡中塵?!绷魝髑Ч诺拿魅f歷年間的西湖十景木刻版畫中,《平湖秋月》一圖也仍以游客在湖船中舉頭望月為畫面主體。
冬天的景觀:斷橋殘雪。斷橋,今位于白堤東端。在西湖古今諸多大小橋梁中,它的名氣最大,據(jù)說,早在唐朝,斷橋就已建成,時人張祜《題杭州孤山寺》詩中就有“斷橋”一詞。明人汪珂玉《西子湖拾翠余談》有一段評說西湖勝景的妙語:“西湖之勝,晴湖不如雨湖,雨湖不如月湖,月湖不如雪湖……能真正領山水之絕者,塵世有幾人哉!”地處江南的杭州,每年雪期短促,大雪天更是罕見。一旦銀妝素裹,便會營造出與常時、常景迥然不同的雪湖勝況。今日斷橋,是1921年重建的拱形獨孔環(huán)洞石橋,長8.8米,寬8.6米,單孔凈跨6.1米,年前曾經(jīng)大修,但古樸淡雅的風貌基本未變。橋東堍有康熙御題景碑亭,亭側建水榭,題額“云水光中”,青瓦朱欄,飛檐翹角,與橋、亭構成西湖東北隅一幅古典風格的畫圖。
明畫家李流芳《西湖臥游圖題跋——斷橋舂望》稱:“往時至湖上,從斷橋一望魂銷欲死。還謂所知,湖之瀲滟熹微,大約如晨光之著樹,明月之入廬。蓋山水映發(fā),他處即有澄波巨浸,不及也。”由此觀之,斷橋觀瞻,可得湖山之神髓,豈獨殘雪!
西湖的借景
借景是中國園林藝術的傳統(tǒng)手法。一座園林的面積和空間是有限的,為了擴大景物的深度和廣度,豐富游賞的內容,除了運用多樣統(tǒng)一、迂回曲折等造園手法外,造園者還常常運用借景的手法,收無限于有限之中。中國古代早就運用借景的手法。唐代所建的滕王閣,借贛江之景:“落霞與孤鶩齊飛,秋水共長天一色”。在杭州西湖中,“西湖十景”互借,各個“景”又自成一體,形成一幅幅生動的畫面?!敖杈啊弊鳛橐环N理論概念提出來,則始見于明末著名造園家計成所著《園冶》一書。計成在“興造論”里提出了“園林巧于因借,精在體宜”“泉流石注,互相借資”“俗則屏之,嘉則收之”“借者雖別內外,得景則無拘遠近”等基本原則。
借景可分為:近借,在園中欣賞園外近處的景物,遠借,在不封閉的園林中看遠處的景物,例如靠水的園林,在水邊眺望開闊的水面和遠處的島嶼;鄰借,在園中欣賞相鄰園林的景物;互借,兩座園林或兩個景點之間彼此借資對方的景物;仰借,在園中仰視園外的峰巒、峭壁或鄰寺的高塔;俯借,在園中的高視點,俯瞰園外的景物;應時借,借一年中的某一季節(jié)或一天中某一時刻的景物,主要是借天文景觀、氣象景觀、植物季相變化景觀和即時的動態(tài)景觀。
借景方法大體有兩種:第一種開辟賞景透視線,對于賞景的障礙物進行整理或去除,譬如修剪掉遮擋視線的樹木枝葉等。在園中建軒、榭、亭、臺,作為視景點,仰視或乎視景物,納煙水之悠悠,收云山之聳翠,看梵宇之凌空,賞平林之漠漠;第二種提升視景點的高度,使視景線突破園林的界限,取俯視或平視遠景的效果。在園中堆山,筑臺,建造樓、閣、亭等,讓游者放眼遠望。
西湖的景觀通過互相借景,創(chuàng)造出了四時不同四季不同的園林風景。
唐張懷罐《書議》曾這樣評價王獻之在破體書藝上的成就:“子敬才高識遠,行草之外,更開一門?!泳粗?,非草非行,流便于草,開張于行,草義處其中間?!腥麸L行雨散,潤色開花,筆法體勢之中,最為風流者也?!眻@林是自然的一個空間境域,與文學、繪畫有相異之處。園林是一個真實的自然境域,其意境隨著時間而演替變化。這種時序的變化,園林上稱“季相”變化;朝暮的變化,稱“時相”變化;陰晴風雨霜雪煙云的變化,稱氣象變化;有生命植物的變化,稱“齡相”變化;還有物候變化等。這些都使產(chǎn)生意境的條件隨之不斷變化。如“朝餐晨曦,夕枕煙霞”、“真山水之云氣,四時不同;春融怡, 夏蓊郁,秋疏薄,冬黯淡……”。
園林意境寄情于自然物及其綜合關系之中,情生于境而又超出由之所激發(fā)的境域事物之外,給感受者以余味或遐想余地。當客觀的自然境域與人的主觀情意相統(tǒng)一、相激發(fā)時,才產(chǎn)生園林意境。園林意境與具體風景相結合創(chuàng)造出了四時不同四季不同的園林風景。
西湖如唐宋詩詞,外表輕松閑淡,內里則千錘百煉。綜觀湖上,大處如孤山堤島,其與湖形的關系,看似隨意,其實大小不能增減一分,東西無法移動半寸;小者則水際一亭。路角半石,狀若村野偶構,工余隨棄,實則哪一分不是千般斟酌,萬般推敲?在我們的眼中,西湖已不是一處簡單的湖,而是如白娘子般久煉成精了。一切有關它的東西都已經(jīng)太圓熟太完滿了。甚至于西湖的一木一石,一景一物,從其色彩、質感到位置、體量,到它與周邊的關系,它的一切細節(jié),都已有了非常強烈的我們稱之為“西湖感”的氣質。在這里僅僅通過對西湖的一花一木,一草一石的形象描述,讓我們從園林景觀的側面了解西湖。西湖雖以自然為形,但其根與魂,卻是人文積淀。兩千年的持續(xù)積累與園林景觀的沉淀,使西湖成為了一座真正意義上的“人文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