語文學科的性質決定了其學習活動具有強烈的社會性、開放性和實驗性。語文學習是一種復雜的心理與智力活動,它要求學生必須學會思考,尤其是主動性思考。在學習過程中體驗創(chuàng)造和成功的愉悅,在潛移默化中實現(xiàn)認知、情感、態(tài)度、觀念的變化和發(fā)展。為此,我們必須注重語文研究性學習教學模式的構建與探索。
初中語文研究性學習教學方法探索的具體做法是:
1.以點帶面,課內精讀與課外略讀相結合,拓寬學生的視野,培養(yǎng)學生的獨立研究能力。精讀是一種細致地、逐字逐句地鉆研與體味文本,并在充分理解文本的基礎上,從中提取信息的閱讀方式。略讀則是略去或繞過文章中某些次要方面,迅速掌握全篇的大意和綱目,抓住要領和主旨的閱讀方式。對教學而言,精讀是主體,略讀是補充。開放性、研究性閱讀的步驟是:①瀏覽,即快速閱讀一下書本的內容提要和篇章目錄,求得一個對輪廓的大致了解。②提問,即對各章節(jié)的標題和具有承上啟下作用的內容,提出問題,留待下一步思考。③閱讀,就是通讀全文,做到邊思考邊做筆記,達到理解的目的。④復述,即回憶書中的內容,加深印象。⑤復習,即在復述后,一二日內,再重復一次,以鞏固獲得的知識,得到新的體會。
2.以讀帶寫,以寫促讀,閱讀與寫作結合,使學生在讀寫的實踐中提高閱讀的興趣和閱讀的能力?!白x書破萬卷,下筆如有神?!边@句話道出了讀對寫的作用。閱讀是感性知識的積累,是寫作的基礎,寫作過程對閱讀有促進作用。閱讀教學過程是這樣的:①學生自讀課文,理解字詞,段落結構。②理解課文內容和分析寫作特點。③歸納中心思想。
作文的一般構思過程是:①立意,即確立文章的主旨。②處理材料,包括選擇材料和安排材料。③組織語言表達。閱讀以集中思維為主,寫作以發(fā)散思維為主。
3.以問題為載體,閱讀與提問相結合,充分體現(xiàn)學生的主體性。學生的質疑能力,包括以下幾點:①理解性質疑:讓學生在閱讀中向自己提問題,如,文章寫了什么?怎樣寫的?為什么要這樣寫?這樣寫有什么好處?②懷疑性質疑:就是大膽地提出懷疑或補充。如,前人或教師的理解分析正確嗎?這樣的分析深刻嗎?能否更深一層地說明?③實踐性質疑:就是鼓勵學生結合自己的寫作對閱讀材料再做思考。如,怎樣把別人的說法與寫作技巧吸收到自己的文章中?這樣的吸收,用到自己的作文中應怎樣改動?
4.以思考為線索,閱讀與思考相結合,讓學生直接體驗、享受閱讀的過程。閱讀要靠學生自己去體會和領悟。在教學過程中,教師應避免不通過學生分析研究就把現(xiàn)成的結論或定理告訴學生,而應根據(jù)學生的具體情況,由淺入深,由易到難,由簡到繁,有目的、有計劃、有步驟地引導學生腳踏實地進行研究,使學生既知其然,又知其所以然。
綜上所述,就語文閱讀教學而言,研究性學習的主要教育價值在于:①培養(yǎng)學生獨立思考的能力。它能把思考導向深入,能最大限度地發(fā)揮學生的主體作用,使思維處于活躍狀態(tài)。②培養(yǎng)學生精讀、略讀文章的能力和自己鉆研的習慣。③讓學生邊讀邊寫,把讀的訓練和寫的訓練結合起來。
這種方法的核心是要改變學生的學習方式,強調一種主動探究式的學習,這無疑是信息時代對學校教育的要求。因此可以說,在語文閱讀教學中應用研究性學習是培養(yǎng)學生創(chuàng)新能力的一種新的嘗試和實踐。
【作者單位:貴州省紫云縣第二中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