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把云南紅河彝族中最有代表性的兩個支系——“江內彝族”和“江外彝族”的舞蹈特點進行了具體分析,并對二者的代表性舞蹈動態(tài)進行了細致的區(qū)分和比較,使人們對其有一個整體性的把握和認識。
[關鍵詞]紅河彝族舞蹈;兩大支系;特點:發(fā)展
一、云南紅河地區(qū)彝族兩大支系的舞蹈特征
1.江內彝族舞蹈的特點。在紅河是以元江來劃分彝族居住區(qū)的,元江以東的建水、石屏一帶彝族居住區(qū),稱“江內彝族”區(qū)。江內彝族舞蹈的突出特點是詼諧、逗趣、活潑而充滿活力。每逢喜慶、豐收的日子以及平常的茶余飯后,這里的人們都喜歡聚在一起跳煙盒舞。煙盒舞有“正弦”“雜弦”之分,基本步伐是“三步弦”,內容多為模擬動物動作和勞動生產過程,有“鴿子啄食”、“螞蟻走路”、“鷺鷥拿魚”、“扭松毛卷”、“啞巴砍柴”等,石屏、建水兩縣以收集到120多個套路。形式特征是手拿煙盒,舞蹈清新活潑,節(jié)奏感很強,傳說煙盒舞來源于最早男人們吸水煙筒時用于裝煙絲的盒子。每當人們吸煙吸到興頭上,就會起身倒掉盒子里的煙絲,左右手分別拿煙盒的盒與蓋,用手指即興彈奏出各種節(jié)奏,并隨之起舞——這就是煙盒舞的由來。后來專門有了竹制的煙盒供舞者使用,舞蹈在男女老少中廣為流傳。煙盒舞是一種傳統(tǒng)的民族舞蹈。它的來源傳說不一,較為普遍的的說法是彝族人民為了獵取野獸,往往披著獸皮混到獸群中間。后來漸漸把這種模仿野獸的動作發(fā)展成為舞蹈,于是形成了“三步弦”。另一種說法,認為“三步弦”是挑秧苗走路,上山下山的樣子。總之,這都說明煙盒舞產生于彝族人民的勞動斗爭生活。現(xiàn)在的煙盒舞已是當?shù)氐娜藗冊谙矐c豐收和茶余飯后不可缺少的活動及娛樂手段。
2.江外彝族舞蹈的特點。在元江以西的紅河、元陽一帶的彝族居住區(qū)則稱“江外彝族”區(qū)。這個地區(qū)的代表性舞蹈是樂作舞。流行于紅河南岸,故又稱為“江外”彝族舞蹈,彝語稱“裁比”,意思是成雙成對跳起來。當?shù)貪h族人民稱這種舞蹈為“龍縱”,又認為是歡樂的動作,故也叫“樂作”。江外彝族舞蹈的突出風格是灑脫、優(yōu)美、富于韌性。對于居住在山區(qū)的江外彝族來說,大山養(yǎng)育了他們的文化,養(yǎng)育了他們的音樂和舞蹈。江外彝族喜歡對歌、擅長吹樹葉,其音樂曲調悠揚婉轉、娓娓動聽,所以他們的舞蹈也如音樂曲調一樣優(yōu)美動人。由于他們的音樂和舞蹈多是來自于少男少女談情說愛時的“對歌”和“攆山”。所以江外彝族舞蹈多為青年男女合跳,而且一般是群男群女4人一組來穿插跳,如“踩養(yǎng)”、“擼草”、“蜻蜒點水”多為女子跳,而且是以表演為目的。其中,“踩養(yǎng)”是江外彝族最典型的主干動作,傳說這個動作源于當?shù)厝藙趧訒r收割養(yǎng)子和人們踩養(yǎng)麥的一些動作演變而來?!巴喜健薄ⅰ胺聪摇?、“跳弦”和“擰弦”多為男女穿插隊形跳,以娛樂為目的。舞者邊跳邊唱,聞或拍手,激烈時,相互對穿;忽停,忽動,并自轉一圈。圖形基本為圓圈,有時交錯對穿,有時翻身自轉。每逢節(jié)假日或收割完畢農事稍閑的時候,彝族人民常會在院子里,草坪上、大樹下聚眾起舞。也許是山給人以向上的感覺,這里的人們所跳的舞蹈幾乎全是重拍向上一無論是慢板的“踩蕎”是快板的“跳弦”均是如此。
二、兩個支系舞蹈特點的區(qū)別
我們先從兩者的動律入手,來談談它們之間的區(qū)別。江內彝族舞蹈最鮮明的特點是重拍時動律向下,這一特點使得它與江外彝族的動律、節(jié)奏向上的特點形成了強烈的對比。向上的動律貫穿了整個江外彝族舞蹈,這種舞蹈本身已形成了自己獨特的舞蹈語匯,其舞蹈的風格特點是起伏連貫,上身隨舞步稍左稍右傾斜,前俯后仰,舞姿輕盈飄逸。江內彝族舞蹈的風格特點則是身體在富子彈性的起伏中,手臂和手腕靈活舞動,配合的協(xié)調自然,輕快流暢。在紅河彝族舞蹈中“翻蓋手”的運用非常廣泛,但在這兩大支系的民間舞蹈中,“翻蓋手”的做法也有一定的區(qū)別。江外彝族舞蹈的代表性特征是手拿煙盒,在做“翻蓋手”時強調繞腕;江內彝族舞蹈中的“翻蓋手”是由手腕拎起自然翻蓋。兩大支系舞蹈特點的區(qū)別在舞蹈作品當中體現(xiàn)的更為突出。
紅河彝族舞蹈的發(fā)展要適應人們的需求,合乎舞蹈藝術發(fā)展的規(guī)律,要按大眾喜聞樂見和易于理解、接受的方式去促進其發(fā)展,也要保護原有的舞蹈風格特點和動作韻律。彝族民間舞蹈在教學與創(chuàng)作中既要大膽,又要小心謹慎,否則就有可能脫離原有的民族韻味,不能為本民族的人們所接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