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立“國際體質”和“日本品質”,是日本企業(yè)應對日元升值的有效途徑
齊藤小姐10月份剛剛舉辦過婚禮,準備和先生于12月去夏威夷度蜜月。夏威夷吸引她的不只是美麗的風光,還有她在蒂凡尼店里預訂的鉆戒。
由于日元匯率持續(xù)走高,從美國購買這只戒指,換算成日元再加上免稅優(yōu)惠,比日本國內的300萬日元要便宜100萬日元。齊藤相信,到12月時,日元還會進一步走高,由此省下來的錢還可以再買一條中意的項鏈。
不過,在三菱重工工作的沈小姐可沒時間計劃這些。她正為公司的合同簽訂和價格計算忙得一塌糊涂。自從日元走高以后,公司要求在一部分與國外企業(yè)簽訂的合同中加上“以日元結算”的條款。對方又往往不希望承擔匯率風險,這使本來簡單的合同程序變得困難重重。
沈小姐說,不管是簽合同,計算成本,還是假定匯率,現在公司的人都繃著“日元走高”這根弦。2006年,三菱重工和香港一家公司以美元結算方式簽了6年的長期合同,當時日元兌美元是115:1的水平,但是現在已上漲到80:1,還好公司當初在簽訂合同時詳細寫明了條款,確定在日元兌美元在每個不同區(qū)間都有不同的計算公式,不然公司就要負擔巨大的中間差價。沈小姐說,她剛剛計算過一個售后服務的價格,應用公式計算后,為公司挽回了200萬日元的損失,而這個服務的總價格才2000萬日元。
現實與擔憂的反差
日元近期升值勢頭“迅猛”。在10月份,日元兌美元匯率5次刷新15年以來新高。日本電視節(jié)目也鋪天蓋地報道日元走高對日本企業(yè)產生的危害。日媒最常援引的例子就是,日元對美元每升值1個日元,豐田和本田的年利潤就將分別蒸發(fā)掉250億和120億日元。沉重的分析加上屏幕上頻頻出現的匯率顯示牌觸目驚心的特寫,使人覺得日元上漲已把日本出口企業(yè)逼上絕境。
然而,截至10月29日的統計顯示,剛剛發(fā)表第三季度財報的475家日本企業(yè)(占上市公司數量的30%,上市股票總值的56%)中,“經常利潤”(即“經常項目項下的利潤”,不包括本期臨時發(fā)生的利潤或虧損,不等于“利潤總額”)比去年同期增加了86%。尤其是以出口為主的汽車和電機等行業(yè)增長更為明顯,汽車行業(yè)利潤是去年同期的3倍,電機行業(yè)利潤是去年同期的4倍,這兩種行業(yè)增收利潤占到了全體的35%。盡管日元從8月以來進入快速走高階段,但由于銷售量增加等因素,所有行業(yè)的第三季度經常利潤比第二季度還要增加14%。
日產汽車公司11月4日發(fā)布的財報顯示,第三季度純利潤是去年同期的4倍。即使考慮到以后日元可能進一步走高等因素,日產還是調高了對未來盈利的預期。財報發(fā)布后其股價大幅飆升約6%,哪里看得出什么瀕臨絕境的跡象。
是什么造成了這種現實和擔憂之間的反差呢?
《日本經濟新聞》將其簡單概括為“收益體質的合理化改善”和“新興市場的支持”。“收益體質”這個詞用得非常形象,日本企業(yè)的體質已經不是一個典型純粹的日本人,而是留著全世界血液的“國際人”。而這種體質改善早在上個世紀80年代就開始了。
“廣場協議”生效后,日元兌美元匯率在不到3個月時間就快速升值達20%,對日本出口企業(yè)造成巨大打擊,以出口為主的日本大企業(yè)不得不開始謀求向海外擴張。日本企業(yè)1986~1988年三年間海外直接投資額就超過1951~1985年34年間的累計總額,整個90年代海外生產比例也保持持續(xù)增長,逐漸實現了從“日本體質”向“國際體質”的轉變。
“國際體質”的好處是,如果日元走高,從日本供應零件會減少利潤,企業(yè)可以選擇從海外當地供應,從該區(qū)域內的自家工廠供應,或者從區(qū)域內的供貨商處供應等,這些供應點連接起來形成了一整套供應配送的網絡,減少了匯率變動帶來的損失。
有人說“廣場協議”是造成日本“失落的十年”的原因,但不可否認的事實是,日本企業(yè)在這種陣痛中已經完成戰(zhàn)略轉型,培養(yǎng)出抵抗匯率危機的體質。今天的日本制造業(yè),特別是大型企業(yè),已經把生產重心移向海外,在海外的產量超過50%的企業(yè)已經非常普遍。日本汽車廠商現在在海外的產量要遠遠高于在日本的產量。從這個角度來說,日元走高情況下,把在海外生產的產品引入日本國內銷售,反而會增加利潤。
體質之外,在新興國家的產量大幅增加也是支持日本企業(yè)向好的原因之一。幾乎所有日本大型企業(yè)的利潤貢獻率中都少不了中國的一大塊。富裕起來的中國人手中的錢充實了日本企業(yè)的賬面,是因為“國際體質”上印著已經得到信賴的“日本制造”。從上世紀80年代起,在應對日元匯率走高過程中,日本企業(yè)也將重點放在開發(fā)高科技、通信等高附加值產品上,領先的技術加上嚴謹的生產讓“日本制造”成為一個隱形品牌。
政府與企業(yè)的應對
除去靠日本企業(yè)自身“體質”抵御匯率風險外,日本政府也采取了一系列應對措施。
日本政府和央行在9月15日入市干預日元匯率,拋售日元規(guī)模為2.1249萬億,創(chuàng)下了單日拋售額最高紀錄。但是不是介入市場就能使日元下跌呢?目前日元兌美元依然處于80:1高位的現實已經給出答案。
日本三井物產戰(zhàn)略研究所會長寺島實郎認為,政府和央行介入市場的效果十分有限,因為日本是單獨介入,如果不與歐美等國家一起介入市場,效果只能“像是向太平洋里滴眼藥水”一樣有限。
此外,日本政府還采取了降低利率等量化寬松政策。寺島實郎對此也不抱積極態(tài)度。他說,即使調低利率,對于十三四年來一直實行低利率、努力拉動內需的日本經濟來說,已經沒有更大努力空間。寺島認為,希望通過政府或者日本央行采取措施而使日元下跌,是不太現實的期待。
或許日本企業(yè)也認識到了這一點,比起等待政府政策,日本企業(yè)已經接受日元走高的事實,開始“自救”。
三菱重工開始要求客戶以日元支付,本田加大了從海外進口汽車零件的數量,豐田從設在美國的工廠向日本“進口”發(fā)動機,索尼已經開始考慮在歐美市場提高部分計算機價格。
日本電產的永守重信社長說,日本電產已經加大了以歐元和人民幣交易的比例。希望通過建立包括日元、美元等主要貨幣的均衡貨幣交易系統,“在2015年實現匯率影響為零的目標”。TDK社長上釜健宏說,TDK正在推進以美元采購、以日元銷售的經營方式,在目前形勢下,“不得不建立能抗住日元兌美元到達75:1水平的體制”。
當然,對于日本企業(yè)來說,日元走高不僅僅是要抵御的風險,他們也和齊藤小姐一樣看到了“海外購物”的好處。截至2010年9月,日本企業(yè)海外并購數量同比創(chuàng)下10年來最多,日本企業(yè)購買海外礦產等重要資源也呈現大幅上升趨勢。在這場“匯率折扣”中,日本企業(yè)可算是買得精明。
人民幣升值也已成為中國企業(yè)要面對的問題,日本一家證券公司的分析師何紅云說,對于中國企業(yè)來說,國內競爭激烈,難以提高銷售價格,而人民幣匯率走高使出口困難加劇,企業(yè)要想占領更多的市場,在生產成本已經越來越平均化的今天,提高核心競爭力,像日本當年一樣走出去,建立一個國際化的產品網絡,是必然之路。
資金富余的大企業(yè),如中國移動和中國石油等,可以利用手頭資金和匯率優(yōu)勢,進行海外投資或者資產收購;另一部分在多年的發(fā)展中積極研究開發(fā),已經在技術水平上處于世界領先地位的企業(yè),如通訊設備制造商華為和中興通訊,以及在技術上與世界先進企業(yè)并肩齊驅的領域,如海洋石油采掘,機床制造等方面的企業(yè),應該積極地走出去,借鑒當年日本企業(yè)的做法,到世界上去奪取市場份額,擴大海外生產比率;而現在還沒有多少優(yōu)勢的企業(yè),則必須利用匯率高漲前的有限時間,盡快提高技術水平,降低生產成本,提高產品附加值及自身競爭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