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深汽車評論家。原新華社國內部編委、經濟采訪室主任、高級記者。是國內媒體呼吁“轎車進入家庭”第一人
放開汽車合資企業(yè)50%對50%的股比限制,最近引起一輪熱炒。在中國競爭性產業(yè)中,還保留合資企業(yè)股比限制的,僅汽車一家。然而,留不留這條“小尾巴”,在汽車業(yè)卻引發(fā)了軒然大波。官員、國企、“意見領袖”群情激奮,驚呼股比是一道“馬其頓防線”,放開股比底線,中國汽車將危在旦夕。
這種反應一定程度上代表著汽車業(yè)的思維定式。對于在國民經濟占有舉足輕重地位的中國汽車業(yè)來說,保護的大傘曾經高高舉了幾十年。出發(fā)點光明磊落,實行得也十分徹底,由此而生的“習慣性思維”不足為怪。
然而,歷史一次又一次證明,“保護”出“弱質”,競爭出強手,依賴“保護”,中國成不了汽車強國?!肮杀认拗啤边@一制定于1994年的汽車保護措施——沖破了天塌不下來。
目睹中國汽車30年,對“保護”的弊端體會得特別深刻。
從誕生之日起,汽車產業(yè)就被納入國家的一級保護中,進口轎車嚴格審批,并征收最高達220%的進口關稅。直至“而立之年”,中國在世貿談判中還千難萬難地的為汽車產業(yè)掙得一個“幼稚產業(yè)”的地位,從而獲得“緩沖期”的保護。
1984年,鄧小平親自拍板“轎車可以合資”,引進外資和技術,中國轎車業(yè)才得以縮小與國際水平20年的差距;2001年,沖垮保護“三大”國企的“準入”門檻,自主品牌獲得“準生證”,躋身中國汽車業(yè);加入世貿,“與狼共舞”,中國汽車業(yè)非但沒有“全軍覆沒”,反而接連“井噴”成為全球最大汽車產銷國。
這一切揭示了一個樸素的哲理:每一次主動,或者被迫放棄“保護傘”,脫下一層沉重的“防彈衣”,中國汽車業(yè)就迎來一片光明,涌現出一批禁得起摔打的成功企業(yè)。
說到汽車合資50%:50%的股比,最早起源于中外雙方的博弈甚至磨合。有趣的是,80年代,合資企業(yè)前途未卜,摸著石頭過河,都希望對方多擔一份責任和風險,50%對50%,是雙方達成的一種平衡。大眾董事長哈恩曾說過,股比再高,沒有中方的支持,企業(yè)也無法生存。幾個外國人面對幾千中國人,規(guī)避“大象踩了小老鼠”才是當務之急。50%對50%的股比,后來被1994年第一版《中國汽車產業(yè)政策》固化,也作為入世談判中中方堅持的對中國汽車的保護條件。
16年過去了,中國汽車業(yè)和汽車的全球格局都發(fā)生了巨大變化,討論放開股比,允許有中資或外資的獨資企業(yè),有合資企業(yè)中各種股比并存,決非就是破壞底線的大事。
揣測國外汽車在中國建立控股,或者獨資企業(yè)的意愿就是絞殺自主品牌,其實大可不必——一個企業(yè)的投資運營,自有它的邏輯和選擇。上海通用最近的股比調整,恰恰是中方增加了股比,成為控股方。PSA亞洲區(qū)總裁奧利弗對放開股比限制持歡迎態(tài)度,他認為:50%對50%的股比對合資企業(yè)來說,效率是最低的,在戰(zhàn)略制定、決策等方面都要反復討論摩擦,會因此錯失市場良機。
有趣的是,戴爾、西門子、諾基亞、宜家在中國獨資設廠,中國的電腦、電子、手機、家具業(yè)沒有全軍覆沒,競爭力反而蒸蒸日上,為什么汽車業(yè)還非要撐一頂股比保護傘呢?
即使在近年來,一些國企在競爭中表現的體質羸弱,不是國家保護太少,恰恰保護太多。中國作為汽車第一產銷大國,有幾個外商獨資企業(yè)同臺競技,吉利、奇瑞、華晨、長城、比亞迪、榮威、奔騰都絕不會垮臺,只有進一步的開放,中國汽車才能在世界級別的競爭中成為汽車強國。
有人把汽車合資企業(yè)的股比保護稱作“最后的馬其頓防線”。略有歷史常識的人們都知道,被稱作固若金湯的馬其頓防線,在二戰(zhàn)中并沒有能夠給法國抵御德國提供保護,躲在鋼筋水泥的工事里,遠不如主動出擊更有效。直到今天,投資50億法郎,歷時11年建造的馬其頓防線還有一段橫亙在法國東部的蒂永維爾,成為歷史的笑柄。
且不說,在全球化的市場,中國自主品牌吉利百分之百控股地占有了沃爾沃,瑞典人也沒有罵政府賣國。中國入世,面對的不再是“國內聯賽”,而是進軍“世界杯”,國際規(guī)則人人平等。不能只許中國隊進球,不許外國隊射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