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本文討論了英語教學中的情感因素,包括動機、自尊和焦慮,分析了情感障礙對英語教學的負面影響,并提出降低和消除學習者情感障礙的對策。
[關(guān)鍵詞] 情感障礙 動機 自尊 焦慮 對策
在外語教學中,學生是學習的主體。20世紀70年代,不少研究都開始認識到,教學方法和教材是外部因素,外語能否學好,最終還要看內(nèi)部因素是否起了作用,而內(nèi)部因素就是學習者自身所具備的某些特征,諸如年齡、性別、家庭影響、天賦、興趣、性格、學習方法等。其中,情感因素頗受研究者和外語教師的重視。因此,在英語教學中,教師要充分認識到學習者的情感變化,并及時消除學習者的情感障礙,提高學生的學習效率和教師的教學效果。
一、情感障礙
Brown指出,外語學習心理所說的情感是指人類行為的情緒和感受,其發(fā)展變化涉及性格因素以及對人對己的感受。而Dulay指出,情感障礙是指學習者由于某些心理因素所引起的對外語學習的阻力。由此可見,情感障礙是直接影響外語學習效果的第一阻力。Krashen認為,動機(motivation)、自尊(selfesteem)和焦慮(anxiety)是導致外語學習者情感障礙的三大因素。
1.動機(motivation)
學習者的動機就是我們平常所說的“學習的勁頭”,或者愿意做出多大的努力。Gardner認為,學習外語的動機包括四個方面:(1)學習這種語言的目標;(2)學習中做出的努力;(3)實現(xiàn)目標的愿望;(4)對學習的熱愛程度。對動機的研究最主要的兩位學者Cardner和Lambert,他們把學習外語的動機分為兩種:融入型動機(integrative motivation)和工具型動機(instrument motivation)。所謂融入,使學習者對目標語社團有所了解或者有特殊興趣,希望與之交往或靠近,或期望參與或融入該社團的社會生活。所謂工具型,是指學習者的目的在于獲得經(jīng)濟實惠或其他好處。在我國,持有工具型動機而學習外語的人很多。而他們一旦達到目的,往往會停止學習。例如,在中學里,有的學生為了考試取得好成績而學習英語。研究表明,融入型和工具型兩種動機都能使學習者更有效地進行學習活動。中學生在英語學習過程中,如果沒有明確的學習動機,那么當他遇到挫折時就會產(chǎn)生害怕或厭倦情緒而中斷學習。另外,教師在教學實踐中,有時忽視學習者的需要和興趣,一味地遵循課文,也會造成學者學習動機不強烈。
2.焦慮(anxiety)
焦慮是由外在模糊的危險刺激而引起的一種強烈、持久的消極情感,由期待、煩亂、恐懼等感受組成的不愉快的情感體驗。外語課堂學習焦慮有三個方面:(1)交際畏懼(communication apprenhension);(2)考試焦慮(test anxiety);(3)負評價恐懼(fear of negative evaluation)。交際畏懼指的是個人對于他人的真實或預期交際產(chǎn)生的恐懼或焦慮程度。考試焦慮指的是帶著恐懼的心理來看待考察過程中成效不充分的傾向。負評價是指對他人的評價有畏懼感,對負評價產(chǎn)生沮喪心理以及擔心別人會對自己做出負評價的預期心理。例如,在中學英語教學實踐過程中,英語教師不難發(fā)現(xiàn),有些中學生害怕英語考試。英語考試一般沒有指定考試范圍,課堂不組織統(tǒng)一復習,并且還有令多數(shù)同學頭疼的聽力。因此,考試結(jié)束以后,有些學生擔心成績是否理想,有的學生擔心是否能及格,是否要補考或重修。
二、降低和消除學習者情感障礙的對策
1.教師應激發(fā)學生的學習動機
動機是推動學生學習以達到學習目的的內(nèi)在心理傾向。學習動機在學習中發(fā)揮著重大作用,它決定學習方向,學習進程和學習效果。教師應注意培養(yǎng)積極愉快的學習興趣,這樣學習才有效率。培養(yǎng)學生的自尊、消除學生的焦慮動機,要注意將知識性和趣味性相結(jié)合,采用靈活多變的教學方法,激發(fā)學習思維和學習英語的興趣,啟動學生學習的動機。
2.教師要尊重和信任學生
在教學中,教師要小心愛護學生的自尊心,因為人人都有一種形成自我(ego)概念,教師在與學生的交流過程中,不要輕易刺傷學生的自尊心,而是以表揚鼓勵為主,多看學生的長處。例如,如何糾正學生的錯誤,教師要在糾正錯誤時,態(tài)度不要粗魯、不過分,學生就會不擔心“丟面子”,就會感到輕松,易于接受。對于那些性格內(nèi)向,沉默少語的學生來說,教師可以在課后召集個別談心或以書面形式將其先前的錯誤一一指正,較好地保護這些學生的自尊心和自我形象。教師必須采取有效措施,減少語言學習的情感障礙,提高學習效果。讓學生毫無顧忌地說英語,逐漸有“要我說”的被動狀態(tài)達到“我要說”的自覺狀態(tài),使學生具有“開口說話”的強烈愿望和“開口能說”的充分自信。
教師應把學生當作朋友來對待,設(shè)身處地地站在學生的立場去思考問題。設(shè)想學生的處境和心理感受,縮短師生之間的距離感,以減少學生對教師的畏懼感。具體的做法是:(1)記住所教學生的名字;(2)講課時,不要板著面孔,要經(jīng)常面帶微笑,和學生眼神交流;(3)講課時,不要站在講臺前不動,可以在教室里走動,以取得更好的情感交流和師生互動。
三、結(jié)束語
Carl Rogers指出:“學生不是單純的信息處理機。當他們步入課堂時,并沒有把自己的個性特征置于室外。他們是活生生的人,具有全部個人的特性和感覺。如果我們希望他們能得到提高和進步,那么,這一切必須予以重視?!币虼?,在中學英語教學實踐中,教師要調(diào)動學生積極的情感因素,消除學生的情感障礙,創(chuàng)造輕松愉快的教學環(huán)境以取得最佳的教學效果。
參考文獻:
[1]戴曼純.情感主其界定[J].外語教學與研究,2000,(11).
[2]劉潤清.論中學英語教學.外語教學與研究出版社,1999.
[3]王初明.影響外語學習的兩大因素與外語教學[J].外語界,2001,(6).
[4]王銀泉,萬玉書.外語學習焦慮及其對外語學習的影響[J].外語教學與研究,2001,(2).
[5]傳海,張梅娟.情感因素在外語教學中的介入[J].外語界,200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