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興趣是指一個人經(jīng)常趨向于認識、掌握某種事物,力求參與某項活動,并具有積極情緒色彩的心理傾向。興趣是學生求知的主要原動力,凡是學生感興趣的問題和知識,他必然會力求認識它、掌握它。因此,在教學實際中,想要提高教學成績,培養(yǎng)學生學習地理的興趣是一條重要的且行之有效的途徑。
[關鍵詞] 興趣 直觀教學 第二課堂
興趣是指一個人經(jīng)常趨向于認識、掌握某種事物,力求參與某項活動,并具有積極情緒色彩的心理傾向。興趣是學生求知的主要原動力,凡是學生感興趣的問題和知識,他必然會力求認識它、掌握它。因此,在教學實際中,想要提高教學成績,培養(yǎng)學生學習地理的興趣是一條重要的且行之有效的途徑。
中學地理教學大綱明確指出:“中學地理的教學目的,是在小學地理教學的基礎上,使學生獲得比較系統(tǒng)的地理知識和基本技能,并積極發(fā)展學生的思維能力和智力,培養(yǎng)他們學習地理的興趣、愛好和獨立吸取地理新知識的能力。”興趣這一非智力因素,在教學過程中的作用已引起多數(shù)教師的關注,尤其是很多地區(qū)中考不考地理,學生和家長自然也就不重視,甚至忽略到一邊去了。因此關注地理課教學過程中,利用各種教學手段培養(yǎng)學生的興趣尤為重要,正如我們教育工作者所共知的那樣:“興趣才是最好的老師?!?/p>
一、充分利用直觀教學手段
地理研究的對象,其時空界限廣闊而遙遠,內(nèi)容涉及多學科知識,單純依賴學生的視野和見聞是難以掌握的,必須借助地球儀、各種地理教學掛圖和地理景觀圖等直觀教具,或者借助電視錄象、幻燈片等手段,把教學內(nèi)容生動地展現(xiàn)在學生面前,才能引起學生學習興趣。
1.充分利用課本插圖、地圖冊和地理掛圖進行教學。地圖是地理教學中最常用的教具,地圖又是一種特殊的地理教科書,學生可以從地圖上直接獲取許多地理知識,是地理的“第二語言”,中學地理課本中的插圖,地理圖片是課本內(nèi)容的重要組成部分,一幅好的插圖、照片可以充實和簡化課本有關內(nèi)容的文字敘述,能達到以圖釋文、圖文結合目的,教學形象直觀,還有助于學生對地理知識的理解,能擴大學生的地理視野,創(chuàng)設地理情景,激發(fā)學生的求知欲,發(fā)展學生的思維能力和想象能力。
2.認真設計地理略圖,提高地理教學效果。在地理教學中,有針對性地設計地理略圖進行教學,有利于學生掌握地理基礎知識,既能起到抓住特征突出重點,又能培養(yǎng)學生直接學會畫地圖的基本技能。
3.充分利用電化教育手段——投影、幻燈、電影、錄像的直觀優(yōu)勢,增強學生的感知能力,以培養(yǎng)學生的學習興趣。運用自制的投影片作為一種直觀性、實用性、形象性的地理教學軟件,解決了很多傳統(tǒng)教學形式解決不了的問題,并能取得較好的教學效果。
運用投影媒體,可以幫助學生建立地理概念,形成空間概念。學生學習地理概念的過程是由感性認識上升的理性認識的過程,在傳統(tǒng)教法中,解決地理概念很多是靠語言講,即使掛圖、板圖也無法跳出靜的框框。若在教學中把一些難以理解的概念,通過投影化虛為實、化靜為動,使抽象的概念具體化,就可以幫助學生利用直觀的圖象演示,深化地理概念,并形成空間觀念。
二、巧妙插敘,激發(fā)情趣
課文中常有一些比較重要但又抽象的內(nèi)容,教師若適當?shù)囊靡恍┡c教材有緊密關系的、學生愛聽的,且真實的、生動的、形象的、有趣的材料加以印證,一方面可以深化學生所學知識,另一方面也能引起學生學習地理的興趣。
三、易記的歌訣、諺語、順口溜
教學中抓住區(qū)域地理相互聯(lián)系的規(guī)律,編成簡潔明快、瑯瑯上口的歌訣,學生頗感興趣,記憶較快。適當引用民謠、諺語進行教學,通俗易懂,并且加深了對地理知識的理解。
四、形象的描繪,生動的語言
教學中對于內(nèi)容比較抽象,且無掛圖、插圖表示的內(nèi)容,利用生動的語言、傳情的教態(tài)和板圖結合,會引起學生的興趣,達到加深印象,鞏固知識的目的。
生動有趣、富于啟發(fā)、和諧動聽、節(jié)奏明快的語言,可激發(fā)學生學習地理的興趣,活躍課堂氣氛,使學生在輕松、愉快的環(huán)境中掌握地理知識。
1.巧借古詩教學。詩詞歌賦,瑯瑯上口。應用得法,可使學生如臨其境、如聞其聲,能創(chuàng)造出一種詩情畫意的教學環(huán)境。
如講地球的運動時,用“坐地日行八萬里,巡天遙看一千河”;描述黃河奔騰咆哮,滾滾東去的氣勢時,用“君不見黃河之水天上來,奔騰到海不復回”;講解長江時,為描述三峽灘險、流急、景色奇美,可吟誦李白的詩句“朝辭白帝彩云間,千里江陵一日還。兩岸猿聲啼不住,輕舟已過萬重山?!倍潭趟木?,把學生帶入了奇妙的意境,秀麗風光一覽無余;情景交融,詩情畫意油然而生。
2.短小精悍的成語也會使教學過程增輝添彩。如“滄海桑田”描述了地殼的運動;冷鋒過境時,形容天氣用“風雨交加”;講地球運動時用“星移斗轉”,引用這些成語準確、生動、形象,既具有科學性,又客觀地反映了地理現(xiàn)象,寓意深刻、耐人尋味。
3.在教學中適當應用謎語,可啟發(fā)學生思維,拓寬他們的知識面。如“說它多大有多大,日月星球全容納,無人知它始和終,也沒左右和上下”——宇宙;“千顆星,萬顆星,北天星星數(shù)它明,有它給你指方向,夜里航行不用燈”——北極星;“有個老公公,天亮就出工,一朝一日不見它,不是下雨就刮風”——太陽。導入新課時運用一些謎語,活躍了同學們的思維,然后開始講新課,效果不錯。講課中也可以穿插一些地理謎語,活躍課堂氣氛。比如,“船出長江口”——上海;“空中碼頭”——連云港;“用圓規(guī)畫圓”——太原;“大言不慚”——???“銀河渡口”——天津。
五、開展第二課堂活動,激發(fā)學生興趣
第二課堂是第一課堂的延伸和輔助,積極開辟地理課第二課堂的活動,這是目前深入開展教學改革,進行素質(zhì)教育的一項重要內(nèi)容。
1.利用鄉(xiāng)土地理調(diào)查研究,培養(yǎng)學生的學習興趣。通過鄉(xiāng)土地理的調(diào)查,使學生了解自己家鄉(xiāng)的變化和發(fā)展,也助于學生加深對其它地理知識和地理現(xiàn)象的理解與記憶,可使愛國主義教育更加形象、直觀、具體,并結合鄉(xiāng)土地理的一些實例,如河道污染,白色污染,噪聲污染等,對學生進行環(huán)境觀、道德觀的教育,培養(yǎng)學生的環(huán)境和生態(tài)意識。
2.利用地理課外活動小組,激發(fā)學生的學習興趣。地理課外小組通過參觀氣象站,進行天氣預測、物候觀測;到天文館看星空,組織學生觀星空找星座,觀月相;還可以組織地質(zhì)夏令營、制作地理模型、宣傳有關地理的法規(guī)等活動,力求把課本知識寓于各種活動之中,把知識結構轉化為能力結構。這樣,地理課的教學就會變得有聲有色,融知識性和趣味性為一體。從實踐活動中,培養(yǎng)學生學科學用科學的思想品德。
總之,興趣作為一種教學手段,不僅能使學生積極地、能動地、自覺地從事學習,而且能起著開發(fā)學生潛能的作用。正如德國教育家第斯多惠所說:“教學的藝術不在于傳授的本領,而在于激勵、喚醒、鼓勵?!蓖ㄟ^教師激發(fā),引起學生的興趣,讓學生主動的參與整個教學活動的全過程,變被動學習為主動學習,由此形成教與學的良好循環(huán),達到促進學生學習意識的轉化,形成正確的學習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