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本文論述了歌唱時“情”在藝術表現(xiàn)中的重要性。聲樂演唱作為藝術的一種表現(xiàn)形式,是用“聲”與“情”的結(jié)合來體現(xiàn)藝術審美感情的,且“情”是起重要作用的。通過列舉一些實際的例子并結(jié)合筆者的心得體會,來探索如何在歌唱中實現(xiàn)以情帶聲。
[關鍵詞] 歌唱 聲樂藝術 歌唱者
歌唱作為一門藝術,它必須經(jīng)過一定時間的專門訓練,以形成、發(fā)展一種自覺掌握歌唱規(guī)律的能力。目前,在我們的音樂舞臺上,出現(xiàn)了一批受群眾歡迎的歌唱新人。由于他們演唱的推薦,使一些內(nèi)容健康的歌曲新作得以流行。盡管他們中的一些人,嗓音素質(zhì)并不十分優(yōu)越,歌唱方法也不完全科學,為什么能如此地備受歡迎?筆者認為,主要在與他們以獨具風格的演唱,比較深刻細致地表達了歌曲的感情。
一個歌唱家的成長,一般都要經(jīng)歷三個階段:把歌曲的譜面準確地傳達出來——講求“美聲”——表現(xiàn)歌曲的風格、給人以藝術感染。
我們常常發(fā)現(xiàn),一些經(jīng)過聲樂專業(yè)訓練的演員,較準確地表現(xiàn)曲目譜面要求這一點是做到了,科學發(fā)聲方法也基本掌握了,聲音也比較動聽,但上臺演唱,往往仍不受群眾歡迎,為什么?我認為,主要原因在于他們未能在演唱上通過美好的聲音,把歌曲蘊含的“情”表達出來。人,都是有感情的。如果一首歌曲能打動聽者的心靈,撥動他們的心弦,引起感情的共鳴,那聽者必定認為歌是好歌,這樣演唱者的歌唱就是成功的。如果演員的歌唱與曲目的內(nèi)容、聽眾的感情格格不入,或者給人以隔靴搔癢之感,便一定不會為聽眾所接受和贊賞。人們不喜歡空洞的、干巴巴的曲目和演唱。所以,要使演唱為聽眾接受與歡迎,關鍵在于是否唱出了“情”和表達“情”的深度是否能打動人心。
當然,“情”的表達必須是真情,而不是強做出來的虛情假意,不然,不但不能給人美的感受,而且使人產(chǎn)生厭煩之感。要達到藝術上的成熟,并不是簡單的事情,更不是憑一己的主觀愿望就能隨心做到的,也不是光靠聲樂老師的指導就能夠達到的,而是只有通過歌唱家本人對人民生活的長期深入觀察、體驗、感受,融入自己的藝術創(chuàng)造之中,再通過長期藝術實踐的探索,對所表現(xiàn)方法的反復鉆研,并在唱“情”上狠下功夫,才能逐步達到成熟的境地。
總而言之,“以聲帶情”也好,“以情帶聲”也罷,首先都必須做到真正的“帶”。不能只是“有聲無情”或“有情無聲”,而要“聲情并茂”。只要“帶”得好,格調(diào)正派、健康,能為人民群眾所接受,則不論是什么風格、什么流派,都應當允許存在。
在歌唱藝術領域,“唱聲”與“唱情”的談論,近時頗盛。某些歌唱家的舞臺藝術實踐,也為這種討論提供了活的注釋。有的聲樂評論家,一再引用白居易的“古人唱歌兼唱情,今人唱歌惟唱聲”這句話,來評論歌唱藝術的表演。也有人把“唱聲”強調(diào)為重形式,把“唱情”說成是重內(nèi)容??傊?,從聲樂藝術理論方面講,“唱情”之說,應概括為歌唱家的二度創(chuàng)作。從當前歌唱藝術實踐的傾向,和理論傾向來看,探討歌唱藝術的二度創(chuàng)作、科學地規(guī)范聲與情的關系,顯然是提高和發(fā)展聲樂藝術的重要課題。遺憾的是,聲樂藝術的二度創(chuàng)作,一直被一些歌唱家視為虛無縹緲、可有可無、可深可淺的東西,或被教師視為學生自我完成的科目,或被學生視為聲樂理論研究的課題,因此,它在聲樂教學和歌唱藝術實踐中,甚至在歌劇演員的培訓中,都還沒有被擺上應有的位置。至于“歌歡則聲與樂諧,歌戚則音與泣共”,說明聲與情和諧存在。每一位歌唱家都深切了解,自己的歌唱只有動情才能動聽,而動聽又是為了動情。從歌唱藝術對人的感染作用來講,歌唱首先“入人”才能“化人”。你的歌聲要“入人”,就必須與人“情通”;你的歌聲要“化人”,就必須使人“神往”,也就是“聲入而應,情交而感”。所謂“神往”,應當是歌者與聽眾“情通”之后而達到的另一個更深刻的思想境界,也就是“同聲相應,同氣相求”的深刻感應。這既是歌唱藝術的社會作用的規(guī)律,也是客觀的音樂美的欣賞規(guī)律。從這個意義上講,人們在聲樂藝術中強調(diào)唱情,當然是無可非議的。
對于歌唱藝術來說,還有沒有人認為第一是聲音,第二也是聲音,第三還是聲音呢?在理論上持這種觀念者似乎不多,但是在歌唱實踐中,如是演唱者并不乏人。當然,有些歌者,由于聲音修養(yǎng)的不成熟,或聲音上有負擔,而使自己的歌唱意識不能從聲音觀念中解脫出來,這自當別論。實際上,他們自己已經(jīng)把聲音當作一種形式,因此,他們在舞臺上為聲音而緊張,為高音而顫抖。他們的歌唱意識和思維,是聲音的圓潤、氣息的支持、聲區(qū)的勻調(diào)、共鳴的部位等。從而使他們的表演在人們的聽覺和視覺中有形無神、有聲無情,甚至僵硬、造作,因此他在演唱實踐中還沒有體會到,以聲取勝的歌唱觀念,首先丟失的是藝術真實感,也就是藝術的生命。如果演唱者給聽眾的只是聲音,只是對歌譜的照本宣科,即便他的聲音再美好、技巧再高、把歌譜唱得再準確無誤,而在吸引和影響聽眾的情感上也往往是失敗的。因此,演唱者只有把歌唱觀念從單純的聲音思維中解脫出來,才能把情感投入聲音?!扒橛牛o欲巧?!边@對歌唱藝術來說,是個顛撲不破的真理。
作為歌唱藝術,也和其他藝術規(guī)律一樣,內(nèi)容和形式應該是統(tǒng)一的?!耙郧閹暋笔菫榱诉_到“聲情并茂”這一藝術標準。一方面,我們是為了表現(xiàn)內(nèi)容、表達感情這個唯一的目的而去學習研究技術方法和手段的。另一方面,只有熟練地掌握了技術方法才有可能去表現(xiàn)感情。帶著目的先學技術,到了一定階段就用感情來帶動和促進技術?!耙郧閹暋彪m然是個原則,但不能每時每刻都要求這樣做。因為技術方法和基本功的訓練有其相對的獨立性,屬于純技術范圍,過去那種主張練聲喊嗓也要求帶感情,認為只要有了感情就可以唱高音的觀點與做法是應該記取的教訓。但是,也不應否認演唱者的心理、情緒對歌唱時的直接影響。共鳴的運用服從感情的需要,所以,音色飽滿而有力度,給人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如果演唱者的神經(jīng)過度緊張、心理恐懼,則必然引起發(fā)聲器官僵化,影響正常發(fā)聲。反之,如果神經(jīng)疲勞松懈、提不起勁,發(fā)聲器官必然是軟弱無力,勝任不了歌唱任務。作為一個演唱者首先要有飽滿的熱情,這種熱情產(chǎn)生于對歌詞的深刻理解,演唱者先被歌詞感動,才能去感動觀眾。演唱者必須有一定的文化素養(yǎng)和形象思維能力,要有多方面的知識和較廣的生活面。否則,感情便失去了依據(jù),技術方面再好也成了“無的放矢”?!耙郧閹暋本褪且笱莩咭俺椤倍灰俺暋保褪且笱莩呱羁汤斫飧枨鷥?nèi)容,迅速按轉(zhuǎn)化為自己的感情,就是要求演唱者的技術方法要為藝術內(nèi)容服務,這就是“以情帶聲”的真正涵義。
簡而言之,“以情帶聲”的意思也就是從歌曲角度內(nèi)容出發(fā),經(jīng)過演唱者領會理解后化為感情,再用演唱技術方法將感情表達給觀眾,引起觀眾的感情共鳴,方能起到藝術的教育作用。觀眾在接受教育的同時也得到了藝術上美的享受。希望“以情帶聲”的重要意義能為更多的歌唱者所理解,使歌唱家的心和人民群眾的心更緊密地聯(lián)結(jié)在一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