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鑒于國際政治學科自身特點,其教學過程中應理論聯系實際,采取靈活多樣的教學方法和手段,以提高教師教學水平和學生學習效果,適應并服務于專業(yè)人才培養(yǎng)需要。
關鍵詞:國際政治;教學方法;考核方式;改革與實踐
國際政治學科兼具理論性和實踐性強的特點,同時與現實的聯系十分緊密。從本科教學實踐來看,國際政治課程所涉及的一些概念、原理、理論,對于本科學生而言,一般比較難以理解、掌握和運用,這在一定程度上影響了教學效果和學習效果的體現。究其原因,這可能與國際政治理論本身的高度抽象和教學實踐中比較傳統(tǒng)的教學方式有關。因此,在教學方法上進行改革和實踐,對于國際政治課程的教學而言十分重要。
上海政法學院國際政治教學團隊在專業(yè)課程教學過程當中,堅持理論聯系實際,積極更新教育教學觀念,不斷吸取同行和自身所積累的經驗,在教學方法和手段,包括學生成績考核方式等方面,努力嘗試著進行一些形式開放、靈活的探索和改革,并在實踐當中根據實際情況適時進行調整和完善,以提高教師教學水平和學生學習效果,適應并服務于國際政治專業(yè)人才培養(yǎng)需要。
一、分組準備專題:培養(yǎng)學生自主學習意識和團隊合作精神
大學,既強調學生要有自主學習的意識和能力,又強調要培養(yǎng)以后工作所需要的團隊合作精神。而國際政治學科一些課程的專題式授課過程,恰好在一定程度上為此提供了一種可能。
以“全球事務與全球治理”課程為例,除了前面的緒論導言和后面的歸納總結之外,可以把全球問題按照領域劃分為這樣一些主要的專題:“全球的沖突與戰(zhàn)爭”;“恐怖主義問題”;“環(huán)境問題(包括能源問題)”;“大規(guī)模殺傷性武器擴散問題”;“全球發(fā)展問題”;“跨國犯罪問題”;“傳染病與全球健康問題”;“難民與移民問題”;“新安全觀念的形成”等。根據班級人數和專題情況,將學生分成若干小組,每個小組選取其中一個專題,在教師指導和要求下進行準備。各小組成員在組長組織下獨立開展工作,成員之間既有分工又有協作,包括資料收集、問題討論、專題提綱和演講報告的撰寫、PPT制作等等。最后,各小組按照專題順序將自己準備的情況在課堂上向大家展示匯報。在此過程中鼓勵學生綜合運用PPT、文字板書、圖表、音像、甚至模擬表演等多種手段,以增強形象性、生動性和效果性。
實踐表明,分組準備專題這種形式對于培養(yǎng)學生的自主學習意識和團隊合作精神具有十分積極的意義。當然,在使用分組準備專題這種方法時,教師要對整個進程及其質量進行監(jiān)控,事先對學生進行指導、培訓,提出比較明確的工作計劃、方案、步驟和要求,發(fā)現問題適時調整,及時解決,以不斷改進完善這種教學方法,提高教學質量和教學水平,進而增強學生的學習興趣、效果和能力。
二、案例分析與討論:訓練學生分析問題和解決問題能力
國際政治專業(yè)學生,尤其要求具備對于重大國際問題的觀察能力和分析能力。一般課堂教學所沿用的教師講、學生聽的傳統(tǒng)模式,很可能使國際政治專業(yè)的課程成為空洞的理論,因而影響學生的學習興趣以及分析問題和解決問題能力的培養(yǎng)與提高。而案例教學方法的運用,則可在很大程度上避免這一缺陷的發(fā)生。
比如,在“外交學”課程教學過程當中,我們將國際恐怖主義、能源問題、朝鮮核問題、伊朗核問題、伊拉克戰(zhàn)爭、阿富汗戰(zhàn)爭等這些理論與實際聯系緊密的素材引入到課堂教學當中,開展國際政治典型案例的分析與討論。學生在教師指導下認真閱讀案例材料,利用所學知識對案例進行分析,準備案例分析提綱和發(fā)言材料,在課堂上鼓勵學生大膽發(fā)表自己的見解,通過學生之間以及師生之間的討論與交流,相互啟發(fā),取長補短,既訓練了學生運用所學知識觀察、分析以及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又鍛煉了學生的思辨能力和書面、口頭表達能力。
實踐表明,國際政治典型案例分析與討論這種模式,有助于提高學生的學習興趣和課堂參與程度,能夠充分發(fā)揮學生的積極性、主動性、創(chuàng)造性,在提高學生分析能力、溝通能力、創(chuàng)新能力的同時,培養(yǎng)了他們關注國內外重大事件和熱點問題的良好學習習慣,進而進一步增強了現代大學生的歷史使命感和社會責任感。
三、情景模擬:加強學生的感性認識和理論理解
如前所述,盡管通過國際政治典型案例分析與討論這種方式,可以使學生比較近距離地了解一些重要國際政治事件與問題,但是現實生活中學生畢竟很少能夠親身接觸到國際政治實踐。因此,情景模擬這一方式在國際政治課堂教學中的引入,則可在一定程度上彌補這一缺陷。
例如,在“國際談判”課程的教學過程當中,根據課程內容體系的安排,適當組織一些模擬實訓活動,包括模擬聯合國大會、模擬美國總統(tǒng)選舉辯論、模擬朝鮮核問題六方會談、模擬氣候變化大會等等。學生分組扮演不同國家的代表,針對具體問題閱讀查找相關背景資料,進行比較充分的事前準備,通過提交立場文件、會議演講、會間協商、大會投票等程序,學習綜合運用談判、協調、達成共識、形成決策等技能,最后完成會議決議案,提出解決問題的辦法。實踐表明,情景模擬方法在國際政治教學過程中的應用,一方面加深了學生對于國際政治相關理論知識的消化理解,另一方面又拓寬了學生的視野,起到了使學生在一定程度上進入國際政治現實情景的效果。
在我們的教學實踐當中,情景模擬這種方式一部分可以直接在課堂上進行,一部分可以和學校相關社團,比如模擬聯合國社團的活動結合起來。并且,隨著我們國際政治專業(yè)綜合實訓室的建成,屆時一些涉及談判、辯論、會議等內容的國際政治專業(yè)課程,比如“外交學”、“國際談判”、“議事規(guī)則”、“國際組織”、“國際禮儀”等課程,將有更大可能在比較真實的場景和條件下進行。
四、綜合運用多種考核方式:提高學生的實踐與應用意識
考核是對學生所學知識和能力等各個方面的綜合考核,因此考核所體現的形式相應也是綜合的、多樣的。特別是鑒于國際政治學科兼具理論性與實踐性強的特點,所以在考核當中至少更應該包括知識考核、能力考核、技能考核等方面。
在考核實踐當中,我們嘗試著打破傳統(tǒng)的“一卷式”考核模式,而是把試卷考核和課堂活動表現(分組準備專題、案例分析與討論、情景模擬等工作均進入期末成績考核之中)、課外學術活動、期末學術論文、假期實踐報告等多種形式綜合起來進行。比如,學生參與國際政治專業(yè)舉辦的“天馬系列”的學術沙龍、讀書會等活動都記錄在案,并給予相應的成績,既作為評選各種獎項的一個依據,并且在達到一定次數、學時的情況下,經系部和學校教務部門認可后又可以折算成一定的學分。除類似的參與學術實踐活動考核之外,我們還注重對于學生實際技能的考核。這主要表現為充分利用學校一個月的社會實踐短學期制,安排學生在外事、國際交流、國際研究等部門觀摩見習,了解國際政治相關領域的工作實際,通過自身接觸并在教師指導下提高專業(yè)實踐技能。
而在占主體地位的期末試卷考核當中,除傳統(tǒng)的小論文、閉卷試卷等形式以外,我們也在一些課程上嘗試著適當使用面試即抽取題簽當場回答的方式。題簽上的問題既包括基本理論知識,又涉及實踐應用分析,又穿插著教師根據學生回答情況而可能的進一步的提問。多樣、新穎的考核方式既有助于克服死記硬背和可能抄襲的弊端,又培養(yǎng)和提高了學生在學校學習過程中的實踐和應用意識,并在一定程度上為他們以后走出校門面試求職提供了積累與準備。
上海政法學院國際政治教學團隊在專業(yè)課程教學當中積極進行一些有益的改革與嘗試,我們將不斷吸取同行和自身的經驗,克服不足,結合教學團隊建設、學科建設、專業(yè)建設,繼續(xù)在課程教學,包括教材建設、教學改革等方面進行努力的探索。
參考文獻
[1]姚利民.高校教學方法研究述評[J].大學教育科學,2010,(1).
[2]丁宏偉,張瑩.高校教學改革中案例教學應用的研究[J].中國成人教育,2009,(2).
[3]李延保.大學精神與創(chuàng)新人才培養(yǎng)[J].成才之路,2008,(1).
[4]廖秋林.工商管理課程案例教學改革的思考——以企業(yè)戰(zhàn)略管理案例分析威力[J].寧波工程學院學報,2007,(2).
[5]王偉廉,蔡映輝.關于高等學校教學改革的幾個問題[J].大學教育科學,2005,(6).
[責任編輯:王建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