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成語是中華文化的瑰寶,是古代文言和文化的“活化石”,是了解和學習古代文言和文化的一把鑰匙。在中學文言文教學過程中,可以借助這把鑰匙更有效地進行教學。
【關鍵詞】成語 文言文教學 文言知識 文化常識 輔助教學
成語是一種相沿習用的固定詞組,一般由四個字組成,是從歷史的長河中發(fā)展而來,它脫胎于古代漢語,運用于當前。許多成語至今依然保留著古漢語的某些語法特點,同時還蘊含很多古代文學文化知識,是我們語言文化中的精華部分,它是我們古人為了精辟、準確地表達意思,而在較長時期內(nèi)逐漸將一個詞組作為固定用法的結果。由于成語的結構形式相對穩(wěn)定,它實際上就成了一種特殊形式的活著的古漢語。因此,成語是我們了解古代漢語的活化石,是我們通往古代文化的橋梁,是我們學習古代文言文的一把鑰匙。
一、借助成語理解、記憶文言詞語
學文言文最大的問題在于文言詞語,文言文中很多實詞,經(jīng)過長時間的演變,大多數(shù)的詞義已發(fā)生了變化——或擴大、或縮小、或轉(zhuǎn)移等等,因此與現(xiàn)代漢語的解釋不同,學生不好理解也不容易記住;而成語中依然保留了這些詞語的古代意義,學生對這些成語也都比較熟悉,容易理解,一看就明白,并且因為成語大多是四字或八字的形式,便于記憶,因此如果能巧妙借助成語,問題就簡單多了。如筆者在教賈誼的《過秦論》時,遇到這樣一個問題:課文第三段“然后踐華為城,因河為池”句中的“池”,學生很不理解,盡管給他們講解了,但課后讓學生解釋、翻譯,有很多學生還是不會,仍然用“池”在現(xiàn)代漢語中常見的意思解釋。文言文中的“池”一般作“護城河”解釋,與今義“池塘”相去較遠,學生不易理解、記牢,因此筆者借助成語“城門失火,殃及池魚”、“金城湯池”來幫助學生理解,問題就可迎刃而解了,學生不僅理解,而且也記住了。又如魏征《諫太宗十思疏》一文第二段中“善始者實繁,克終者蓋寡”一句,很多學生因為句中的“克”字影響自己對整句話的理解,因此,筆者在講解時借助大家熟悉的成語“克勤克儉”來幫助學生理解記憶,成語中的“克”字解釋為“能夠”,因此文中這句話的意思就不難理解了:“開始做得好的確實很多,能夠保持到底的大概很少?!痹谶@之后當學生學到韓愈《祭十二郎文》中“汝之純明而不克蒙其澤乎”這一句中的“克”時就不再陌生了。再如當筆者在教學《詩經(jīng)·氓》時,詩中有這樣一句:“女也不爽,士貳其行?!苯虒W時,學生總是用現(xiàn)代漢語中的意思來理解“爽”字,造成誤解。因此,筆者借助成語“屢試不爽”來幫助學生理解記憶,“屢試不爽”的“爽”是“差錯”的意思,那么“女也不爽,士貳其行”的意思就不難理解了:“女子沒有什么差錯,男子行為卻前后不一致了。”一開始時學生不會這樣自覺地遷移,教師應及時聯(lián)系成語舉例點撥,這樣便于學生積累文言詞匯,久而久之學生也會養(yǎng)成這種知識遷移的習慣了,幫助自己理解和積累文言詞語。
二、借助成語學習、掌握文言語法
文言文的語法是學習文言文的又一難點,古代漢語語法與現(xiàn)代漢語語法有許多不同之處,這些不同之處是學生學習文言的一大障礙。盡管教師講得口干舌燥,學生還是弄不明白什么是詞類活用,什么是賓語前置、狀語后置等文言特殊句式。筆者曾經(jīng)用了幾節(jié)課給學生講詞類活用和文言特殊句式,講完后通過練習檢測,發(fā)現(xiàn)還是有很多學生不會,也不懂。其實,我們可以從成語的語法結構中得到啟發(fā),借助成語幫助學生理解、掌握。例如成語“衣錦還鄉(xiāng)”直譯成現(xiàn)代漢語的意思是“穿著錦衣回家鄉(xiāng)”,其中的名詞“衣”在這里當作動詞“穿”講。從這一成語中,學生能夠很直觀地看出成語中的“衣”不是在現(xiàn)代漢語中常出現(xiàn)的“衣”的用法,而是活用了,從而領悟并掌握“名詞活用為動詞”這一文言語法規(guī)則。又如成語“時不我待”,直譯的意思是“時間不等我”,其中的“我”,在現(xiàn)代漢語中作賓語,而在文言中卻放在謂語“待”前面,這就是文言“賓語前置”的語法現(xiàn)象。還有“惟利是圖”,直譯的意思是“一心只是圖利,別的什么都不顧”,其中“惟……是……”是文言文中賓語前置的一種句式,因此,當學到“嗚呼,吾少孤,及長,不省所怙,惟兄嫂是依”(韓愈《祭十二郎文》)這一文言例句時,就不難理解:“哎,我幼年喪父,等到大了,不知道父親是什么模樣,只好依靠哥嫂撫養(yǎng)?!币簿湍軠蚀_地把握這句中的賓語前置這一文言句式了??梢哉f,通過一個成語,就可以了解文言的一種語法規(guī)律,而文言與現(xiàn)代漢語在語法上的不同,即使細分,充其量不過三四十處。我們可以通過相應的三四十個成語,就能幫助學生掌握文言語法,這是我們語文教師教學中值得思考和嘗試的。
三、借助成語學習、積累文化知識
成語是一種相沿習用、具有書面色彩的固定詞組,它的產(chǎn)生及發(fā)展帶有深深的歷史烙印。有些成語涉及到很多古代文化知識,如果梳理它,準確地把握它,將有助于古代文學作品的閱讀。例如《季氏將伐顓臾》中有這樣一句話:“吾恐季孫之憂,不在顓臾,而在蕭墻之內(nèi)也?!睂W生對于“蕭墻”一詞不是很清楚,因此我們可以借助學生比較熟悉的成語“禍起蕭墻”、“釁起蕭墻”來幫助學生學習、積累。成語中“蕭墻”的解釋是:古代住宅最外面是門(院門),門外或門內(nèi)有屏,叫蕭墻、照墻或照壁。因此這句話的意思就容易理解了:“我擔心季孫氏的憂患,不在顓臾,而在魯國內(nèi)部啊?!睂W生今后遇到“蕭墻”一詞就不再陌生了,從而進一步了解了中國古代建筑方面相關的知識。再如杜牧《阿房宮賦》中的“五步一樓,十步一閣;廊腰縵回,檐牙高啄;各抱地勢,鉤心斗角”,學生在學習的時候,對于樓和閣的概念不是很清楚,因此我們在教學時就可以借助成語“瓊樓玉宇”、“束之高閣”來幫助理解和積累。通過這兩個成語我們可以讓學生記住古代重屋就叫樓,小樓就叫閣。這樣,學生不僅理解了這句話,而且還積累了古代建筑中樓和閣的相關文化知識。
文言文難學、難教,在于它距離我們時代久遠,在于它與現(xiàn)代漢語在語法和表達習慣上的差別,在于它有很多古代文化知識我們并不熟悉,而成語中卻保留了這些古代文言文中文言和文化現(xiàn)象,正好起到銜接古與今的作用,我們借助成語這把鑰匙,能夠更有效地幫助學生打開文言文學習的大門,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作者單位:上海音樂學院附屬安師實驗中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