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不管是過去,現在,還是將來,人們永遠離不開溝通、交流。對話體新聞訪談則是我們溝通交流、探索未知的重要方法,是近年來新興的一種全新的新聞體裁。對話體新聞,它在豐富報紙報道形式的同時,更對記者的素質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本文從記者面對對話體新聞時的心態(tài)、素質,對話體新聞對記者提出的要求等方面,進行了研究。
關鍵詞:新聞訪談;記者角色;訪談心理學;采訪藝術
中圖分類號:G212文獻標識碼:A文章編號:1672-8122(2010)11-0134-02
一、引言
對話式新聞訪談,有感而問,有問而悟。今年以來,中山日報的記者在實踐中越來越多地采用對話式新聞訪談。但我覺得,目前,本報在對話體新聞采寫上更注重的只是一種形式,對話體的內容沒有跟上。為什么呢?我認為,對話體新聞其實是一把雙刃劍,它在豐富報紙報道形式的同時,更對記者的素質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二、對話體新聞對“專家型”記者的呼聲更高
在幾乎所有的與采訪對象的交流模板中,“對話式訪談”是筆者向來最看重的方法之一。筆者一直以來就認為,對話體新聞具有獨特的魅力。因為它不僅可以保證交流的“平視”、“隨意”,直至“充分”,更重要的是,它還為交流者思緒的相互激發(fā)、跳蕩、砥礪、連綴、游離等等提供出最完美、最飽滿的空間。世界著名女記者法拉奇報道各國風云人物,所采用的,主要就是這種文體。上?!段膮R報》曾經在頭版開辟了一個欄目,叫做“對話錄”,就是專門發(fā)表對話新聞。這個欄目的宗旨是:“要讓國內外的一流才俊賢達、有識之士次第亮相,放言縱論,以期活躍思想、拓展視野?!痹搱蟛扇∮浾吆蜋嗤耸繉υ拰嶄浀姆绞?,報道大家關心的話題,把那些才俊賢達的思想觀點引發(fā)出來,給大眾以啟迪。記者是個“萬金油”,什么都懂,又什么都懂得不多,筆者分析,這一現狀是在內容上制約對話體新聞采寫的一大因素。其實,對話體新聞屬于觀點新聞、思辨新聞一類,其特點是:不以報道事實本身為主,不是純粹“以事實說話”,而是以報道思想觀點、認識判斷為主,給人以啟迪。對話體新聞,多數被采訪者為權威人士,記者與對話人直面相對,思想碰撞,迅速將思想認識引向深入,時有火花迸發(fā),有時妙語如珠。這勢必要求記者與對話者的旗鼓相當。所以,對話體新聞是難度較大、對象較特殊、記者充分發(fā)揮主動性和進攻精神的新聞專訪。即記者本身要對話題有充分的了解和準備,努力成為某一方面、某個問題的“半個專家”,有一點對話的資格和底氣,然后,對話才能富有知識內涵,有聲有色,不斷引發(fā)新穎思辨和思想亮點,把問題迅速引向深入、科學和現代意識。
三、對話體新聞要求記者學會平視與傾聽
做好對話體新聞的采寫,的確有一些“真經”。節(jié)目主持人王志曾經“奉獻”他的主持心得,其中核心的核心是“要平視采訪對象”:“平視不應該是記者的眼光,應該是觀眾的眼光。當你面對強者的時候,你要給他壓下去;當你面對弱者的時候,你要給他扶一下。”同樣是央視金牌主持人的白巖松也曾詳細談到了《東方時空》、《焦點訪談》開播以來如何建立“平視”理念的情況。他說:“電視這些年的第一點,就是開始建立了一種平視的理念。過去記者似乎是一個墻頭草,順風倒,見到大人物就仰視,見到百姓就俯視。那么從‘東方時空’開始,大家慢慢學會了平視。”
同樣,正是因為有了這樣目光和態(tài)度,記者在對話中呈現出善于傾聽的姿態(tài)。在一期名叫《事故的背后》的節(jié)目中,央視新聞調查欄目記者柴靜和她的同事經過先期調查已經證明了一家藥廠的污染問題,但負責人仍堅持“絕對沒有”。幾番較量后,柴靜突然問了一句:“那我們聞到的氣味是什么?”對方回答:“沒有啊,我的鼻子沒有你那么靈敏?!碧崞疬@段當時讓自己很滿意的提問,柴靜卻陷入了反思。她認為她的問題出在當時的姿態(tài)上。背向后仰,靠在椅背上,雙手疊放在腿上,然后用的是質疑的口吻,“難道你聞不到嗎?”居高臨下,那不是探尋真相真正的疑問。所以現在采訪,她總是習慣性地身體前傾,這是一種傾聽姿態(tài)。傾聽,讓她可以更貼近被訪者的內心,新聞的背后就是心靈。
四、對話體新聞要求記者有較高的提問藝術
對于記者來說,提不出問題是個問題,提不好問題也是個問題。記者能否將新聞事實挖深挖透,能否得到感人的新聞故事,能否打開談話對象的心扉,能否贏得廣大讀者的青睞,很大程度上要靠提問的藝術。成功的記者往往善于把自己的個性、氣質體現到、融入到訪談中,展示獨特的訪談風格,創(chuàng)造自己的訪談品牌。細細分析一下,他們大都特別善于通過一些方法來把握設計問題的關鍵點,使對話訪談成為聊天的藝術。筆者認為,對話提問可從以下幾點著手:
一是,尋找新奇點,展現新意。每個采訪對象都有自己的特異之處,善于發(fā)現它,就能以問題引出新奇點。
二是,尋找動情點,以情感人。人非草木,孰能無情。親情、友情、愛情等是打動讀者的永恒話題。
三是,尋找制高點,提升品格。采訪對象往往是某個領域的成功人士,在生命的某一維度上,往往有一個他傾心構筑的“高地”。這個“高地”,常人往往仰視才見,因此也生出敬慕之意。向讀者展示采訪對象的這塊“高地”,是記者的重要職責。要善于圍繞采訪對象構筑的“高地”進行提問,并敏于挖掘構筑“高地”所體現的獨特精神力量和意志品質,增長人的學識,凈化人的心靈,提升人的品格。
四是,尋找平凡點,消除距離。再偉大的人,也有他的平凡之處,記者要善于把圣人從天上拉下來,讓他食人間煙火。在媒體對名人的偉大之處報道后,讀者往往很想了解他們作為普通人的一面:他們有什么樣的興趣愛好?他們平時是怎么生活的?他們有什么業(yè)余消遣?
五、做好對話體新聞要學會積累
著名媒體人楊瀾曾有一個形象的比喻:主持人靠“燉”不靠“炒”。展開來說,就是有一些新聞,就是像燉一鍋湯一樣是慢慢燉,不是炒肝尖、爆肚頭那么爆炒出來的。比如新聞訪談類的節(jié)目,記者90%的時間是在做調查工作。這件事情來龍去脈是怎么樣,各個方面的人是怎么說的......更多的是一種調查,是一種透過現象看到本質的能力,而這些能力,是需要時間和閱歷學習來慢慢沉淀的。筆者認為,在投入到對話體采訪之前,記者的準備一般包含兩方面的內容:一是平時的知識積累。這是一個長期的學習積累所成,記者努力成為一個“雜家”,對經濟、政治、文化等各方面的知識都應有所了解。而目前記者的工作都有所分工,政治、經濟、科技、軍事、文化、體育等領域都有“把口”記者,這些記者就應該成為自己“把口”領域的行家。除非有新聞性,更多時候,我們將我們的積累作為一種儲存,它將隨時變成“新聞”,而不是必須、馬上變成新聞。當我們需要這些資料的時候,我們可以從容地查閱、提煉出我們的觀點來,然后有針對性地進行采訪。另一種準備,則是臨時突擊性的“進補”,記者不可能什么事都懂,新聞事件也往往具有不可預測性,因此許多時候記者在獲知某一采訪任務時,對被采訪對象缺乏應有的把握,就要想方設法搜集有關資料對被采訪對象有基本的把握,然后帶著受眾關心的問題投入采訪,往往能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據了解,在美國一篇無截稿時間限制的新聞作品,通常要花4周以上的時間進行采訪,有的要花費半年甚至一年的時間,反復地進行回訪。對于我們,這當然是一種時間上的奢望,但它至少給我們提供了一種概念——花費一些時間、通過各種渠道去了解你的采訪對象,將會提升稿件的質量。這對于記者自身的成長,其裨益遠遠超過多寫幾篇稿子。
參考文獻:
[1]艾豐.新聞采訪方法論[M].人民日報出版社,1996.
[2]丁柏銓.中國當代理論新聞學[M].復旦大學出版社,2003.
[3]胡志平.新聞寫作創(chuàng)新智慧[M],新華出版社,2003.
[4]徐培汀等.新聞心理學訪談[M].新華出版社,1988.
[5]申凡.采訪心理學[M].人民日報出版社,1988.
[6]王雄.采訪藝術論[M].中國工人出版社,1999.
[7]郭慶光.傳播學教程[M].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2002.
[8](英)薩利等.新聞采訪:第一線采訪手邊書[M].上海三聯書店,20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