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廣播的弱點是沒有直觀的畫面,用聲音制造畫面,會讓廣播節(jié)目綻放新的活力,記者和編輯們可以通過音響的恰當應用、記者語言的生動描述和音樂音效的靈活運用,通過情景再現,為聽眾構筑豐富、立體的現場感和畫面感。
關鍵詞:廣播節(jié)目;畫面;情景再現
中圖分類號:G220 文獻標識碼:A文章編號:1672-8122(2010)11-0062-02
視覺是人類最主要的感觀,而畫面感是人們直觀產生的第一感覺。廣播相對于電視、報刊等其他媒體,沒有畫面是明顯的劣勢。那么,廣播節(jié)目能否產生“視覺畫面”,做到生動形象,富有吸引力和感染力呢?這就需要記者和編輯們運用廣播的表現手法,通過聽覺形象的“展現”,激發(fā)聽眾的想象和聯想,讓聽眾產生“如見其人”、“如臨其境”的“視覺”感受,即在廣播節(jié)目中營造畫面感。
廣播節(jié)目中不同語音、語調,不同角色的音色和音質,都能塑造出不同的畫面感覺,聽眾能由此去想象主持人所描述的是靜物還是動態(tài)。聯想還能在聽眾大腦中描述出各種風格的畫面:通常遙遠的聲音更容易讓人聯想起宇宙和太空;而在娛樂節(jié)目中那些滑稽的、夸張的聲音讓人不自覺地想到卡通漫畫。英國倫敦赫茲電臺總裁Tony Hertz曾這樣說過:“用聲音創(chuàng)造畫面,正是讓廣播廣告煥發(fā)新生的秘笈?!盵1]所以,一個世紀前的那句箴言“用聲音制造畫面”,隨著廣播時代的逝去,并不會變得沒有價值、不再時髦,相反,重視畫面感在廣播中的作用,將會賦予廣播節(jié)目新的生命力。
結合工作實踐,本人從以下幾個方面淺談廣播節(jié)目中如何體現畫面感:
一、現場音響
針對新聞性強的素材而言,突出其現場感,會給聽眾帶來更多感受,留下更深印象。那么如何增強現場報道的現場感呢?就是要讓聽眾用耳朵來“看”現場。
現場報道的音響不會那么“干凈”,但這正是現場報道區(qū)別于錄音報道的一個特點。[2]基于這一特點,我們首先要對報道內容進行現場音響策劃。海峽之聲廣播電臺與四川人民廣播電臺在2008年6月至8月合作開辦了“抗震救災、重建家園”廣播節(jié)目,其中,2008年6月12日本人制作的空降兵某部在結對互助的生產隊馬坪鋪舉行升國旗儀式的報道中,聽眾首先聽到國歌莊嚴響起。緊接著記者口播點明新聞事件的時間、地點、人物、事件。接下來是軍民之間的結對互助儀式的現場音響,這時,通常在錄音報道中很少出現的人物之間斷續(xù)的對話成為渲染氣氛的重要因素。部隊首長問災民:“您多大年紀了?要保重身體?!辈筷牴俦鴨枮膮^(qū)的小朋友:“這個書包喜歡嗎?”“喜歡!我要好好學習、天天向上,長大了也做空降兵!”豐富的人物、多層次的聲音、立體的畫面在聽眾的腦海中呈現出來:地震一個月后,曾降下一半的旗幟又在熟悉的國歌聲中冉冉升起,而官兵們堅定的聲音和孩子們的笑聲,成為災難過后這個村子重建的動力。災民們此時此刻的復雜心情,與其用宣誓式的語言說出來,不如讓聽眾直接走到他們身邊,去聆聽他們樸實的對話,更真實也更動人。
除了新聞人物的聲音可以用來再現情景外,自然界的聲音也可以用來引起人們深遠的聯想。相關例子是本人錄制的在四川地震災區(qū)安縣的初中生們參加中考的報道,部隊官兵幫助這些從各地趕來的學生們搭起了臨時宿舍,報道中包含了援建的情況、師生的感受以及部隊官兵的想法,用這些素材來寫成一則報道,內容已經比較全面了。然而最后使得報道生動活泛起來的是采訪結束時忽然下起的一陣雷雨。風聲響,雨點急,災區(qū)的孩子們歡叫著“下雨了”從遠處跑來。在報道的結尾部分我們聽到的是孩子們活躍的腳步聲、笑聲、雨聲以及由遠及近的雷聲。聽眾在收聽到這些細膩而清晰的音響時,腦海中都會形成這一群經歷了災難、卻樂觀堅強的孩子們的形象,包括他們的聲音、動作等。而這場風雨更深一層的意思是,官兵們的情誼如同這場及時雨,給災區(qū)的小苗兒們帶來了成長和前行的希望。這就是通過現場的音響,用“意會”的方式表達了編輯的意圖。許多話不直接說,而是由聽眾自己去聯想,去體會,往往會產生一些意想不到的效果,是一種“潤物細無聲”的宣傳方式。
二、記者解說
(一)現場連線
2008年8月8日北京奧運會開幕當天,本人與電臺做了直播連線:
記者:主持人好!我現在是在一個特別喜慶的地方,有許多粉色的氣球,還有美麗的鮮花,充滿了甜蜜的氣氛;同時也因為今天是北京奧運會開幕,這里的奧運氛圍也很濃郁,大家都穿著有奧運符號的運動衫。主持人能猜到我是哪里嗎?……是的,我正在北京市東城區(qū)民政局給大家做連線,我所在的等候區(qū)已經有上百對新人在興奮地等待他們人生最幸福的一刻了。在我身邊就有一對帥哥美女,我們來分享一下他們的心情。
記者:你們不但穿得很“奧運”,還在臉頰上畫了五彩的奧運五環(huán)?
新娘:據說這是現在最流行的奧運妝吧,哈哈。新婚、奧運,有點兒雙喜臨門的意思吧,畫這樣奧運新娘妝蠻特別的,希望北京奧運會順順利利,我們開開心心,永遠幸福下去。
這篇連線報道所選擇的新聞現場很有代表性,從一個特別的角度來報道開幕當天的北京城。記者準確地表達環(huán)境的特點,抓住了人物的特征,烘托出了當時的火熱場面。實踐證明,在記者觀察的過程中,從全景式的收錄到細節(jié)的特寫,從現場的氣味到觸碰的感覺,從聽到的議論到主動詢問的內容,都可以是將要呈現的“聲景”素材[3]?,F在我們在許多電視新聞節(jié)目中也能看到,記者連線時也常常介紹他們在現場的感觀感受,像鏡頭難以體現的如嗅覺、觸覺、情緒等一些方面的信息,記者也通過自己的描述來傳達給觀眾,這可以理解為是“電視節(jié)目的廣播化” [4]。
(二)錄音報道
憑借語言表達的畫面感有很多種表現手法。本人在四川地震災區(qū)采訪中發(fā)現某裝甲師的報紙上有一篇講述救災一線四位士官事跡的生動文章,他們各有鮮明的性格,也有典型的臺詞。后期制作的報道以本人和文章作者的問答式對話為內容,文章作者以電影旁白式的語言描述了士官們。其中的一位士官外號叫做“灶上老君”,作者介紹說,他所在的炊事班一天煮了三十七鍋米飯來救濟災民。場面上一邊是霧氣騰騰里,20歲出頭的“灶上老君”大汗淋漓一刻不停地做飯,一邊是死里逃生狼吞虎咽的老少災民(此為渲染)。之所以叫他“灶上老君”,因為他是炊事班長,也因為他平日里不茍言笑,是很嚴肅的一個人,就像神仙不食人間煙火,但是當他看到災民們吃著他做的飯時,卻扭過頭去偷偷抹去了臉上的眼淚(此為對比)。這則報道通過記者與作者的對話,如同放映電影一樣,一個年輕、嚴肅的士兵的形象白描,背著災區(qū)父老鄉(xiāng)親們偷偷抹眼淚的連貫動作,讓人物形象變得具體,性格和情緒也展露無遺,聽眾也在自己大腦中合成了一位年輕士官的形象。營造畫面感,不僅要注重細節(jié)的描繪,還要善于利用能讓聽眾產生畫面的手法:例如渲染和對比。
三、運用音樂和音效引起聽眾畫面感
用音樂和音效來引起聽眾的聯想進而產生畫面感,是基于心理學中關于記憶的兩個概念:加拿大心理學家圖爾文和唐納森把人類的長時記憶又分為兩種:一種是情景記憶,另一種是語義記憶。情景記憶是對個人親身經歷的、發(fā)生在一定時間和地點的事件或情景的記憶[5]。美國新聞學家雷特狄克曾對細節(jié)描寫有這樣的闡述:“在人們心里,蘊藏著各種各樣的記憶,如果你能喚起他們心中的這些形象,你的描述就具有了激動人心的力量?!盵6]北京交通廣播電臺1039交通臺《行走天下》主持人牛力的節(jié)目中,有許多成功運用音樂和音效的例子。2009年1月7日播出的《行走天下》節(jié)目中,牛力采訪了在伊拉克堅守的中國人曲陽。在一串敲擊鍵盤聲后,牛力用他干凈沉穩(wěn)的聲音介紹了地點:伊拉克;人物:曲陽,一位在伊拉克工作的中國母親。鍵盤聲讓已經看過很多電視畫面的聽眾產生了聯想:黑色的屏幕上出現白色的字,而字的內容正是牛力剛才說的那些話。伊拉克戰(zhàn)火紛飛的畫面感繼而就在這黑白色的沉默中形成了。緊接著是一串電話鈴聲,曲陽接起電話,一聲疲倦但并不虛弱的“喂”,直接把遠在中東的曲陽拉到了聽眾的身邊。隨著采訪的進行,鎮(zhèn)定、勇敢還有對孩子的真摯的母愛使曲陽的形象近在眼前并飽滿起來,這也是一次畫面感的成功構筑。
牛力還曾制作了一期以從20世紀60年代到21世紀不同時代的婚車來體現改革開放三十周年成就的節(jié)目。節(jié)目中,60年代,在兒歌“拉大鋸、扯大據,爺爺家,唱大戲”的背景聲中,聽眾依稀可聽見的是系在馬車上的鈴鐺聲和木頭車輪軋過石頭路時的“喀吱喀吱”聲。70年代,樣板戲的慷慨激昂中,自行車脆亮的鈴聲響起了;80年代,鄧麗君柔潤的歌聲飄來,對應的是大卡車發(fā)動機粗獷的轟鳴……這期節(jié)目中,牛立的解說很少,更多的是音樂和音效傳達了編輯意圖,但由這些音樂和音效激活的情景記憶,都讓聽眾產生了色彩鮮明,具有典型時代特征的畫面,這些正是廣播人真正想要傳達給聽眾的核心內容。至于畫面背后還有哪些更有深度的聯想,則是由我們敏銳聰明的聽眾自己來拓展了。
聲音的表現力是廣播節(jié)目的重要內容,也是重要的創(chuàng)意。和用眼睛直接看到的畫面不一樣,用耳朵“看”到的情景更自由,也更模棱兩可,因此,通過聲音的表達營造出一個受眾心中的“視覺窗口”,將會讓廣播節(jié)目更有活力,更具客觀性,更具可聽性。
參考文獻:
[1]宋陽.廣播廣告:用耳朵看到畫面[J].現代廣告,2007(5).
[2]張丹麗.用“畫面”的思維方式做廣播現場報道[J].中國廣播,2003 (5).
[3]趙英敏.廣播記者要有畫面意識[J].商業(yè)文化,2010(1).
[4]楊勝云.對臺宣傳導論[M].中國廣播電視出版社,2009.
[5]王甦、汪安圣.認知心理學[M].北京大學出版社,2004.
[6]許斌.淺談廣播新聞的“聽覺—視覺通感效果[J].新聞界,2004(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