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針對當下信息共享空間熱,文章基于我國當下的國情,從圖書館信息共享空間(IC)服務模式的產生背景、構成要素、功能及其建設費效比等方面進行了考量,認為不宜普遍推廣信息共享空間服務模式,應謹慎看待大學圖書館信息共享空間熱。
〔關鍵詞〕大學圖書館;信息共享空間;IC
DOI:10.3969/j.issn.1008-0821.2010.09.033
〔中圖分類號〕G251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8-0821(2010)09-0128-03
Cautious Treatment with the Construction Upsurge
of Information Commons of University LibraryCui Hongyan
(Library,Northwest University of Politics and Laws,Xian 710063,China)
〔Abstract〕Due to the construction upsurge of information commons of university library,based on the present situation,this paper analyzed the background,components,functions and the rate of expenditure and effect of information commons of library,put forward that the service mode of IC should not be popularized and should be treated with caution.
〔Keywords〕university library;information commons;IC
信息共享空間(Information Commons)是上世紀90年代在美國興起的一種新的信息服務模式,它通過對圖書館各類空間、資源、服務等資源的整合,以達到為讀者提供無縫的一站式服務的目標。2005年,學者將信息共享空間這一圖書館服務模式引入國內,隨后學界就此展開了熱烈的討論,與此同時,我國臺、港、澳以及東南沿海等經濟發(fā)達地區(qū)也在實踐層面上進行了積極的探索——截至2008年7月,共有19家高?;蚩蒲袡C構圖書館已建立或打算創(chuàng)建信息共享空間,其中大陸10家,香港5家,臺灣4家[1]??梢哉f,我國圖書館界目前已經形成了一股信息共享空間熱,大家都在談論、實踐信息共享空間。筆者認為,目前我們可以談論、研究,但不宜普遍推廣信息共享空間服務模式,應謹慎看待大學圖書館信息共享空間熱。本文擬基于我國當下的國情,從圖書館信息共享空間服務模式的產生背景、構成要素、功能及其建設費效比等方面,對這一問題作拋磚之論,以期對有關圖書館信息共享空間的討論有所益助。
1 圖書館信息共享空間服務模式的產生背景
上世紀八九十年代,美國的計算機信息技術和網絡技術發(fā)展迅猛,信息資源數字化趨勢不斷加強,大學生不需要特地去圖書館,就可以利用計算機網絡隨時隨地、非常方便地獲得學習、研究所需的各種信息資源。如此一來,大學圖書館作為信息儲存?zhèn)鞑ブ行牡牡匚徊粩嗳趸髮W生的到館率不斷下降,圖書館的流通量不斷減少,甚至出現了圖書館消亡的論調。信息共享空間就是美國大學圖書館為扭轉這種不斷邊緣化的不利局面,提高圖書館利用率而提出的一種舉措。
最初,信息共享空間只是一個電腦學習室,僅僅為學生提供寫作或編程的場所。后來,逐漸擴展到包括internet服務、收發(fā)電子郵件和各種軟件包服務,為了吸引更多的用戶,圖書館除了延長開放時間外,還允許讀者自帶咖啡或點心。在信息共享空間里,大學生們不僅可以像過去那樣閱讀、學習和寫作,也可以收發(fā)電子郵件、上網沖浪、玩游戲、聽MP3,還可以與朋友、同學、教授及其他人交流思想和學習心得。因此,學生們很多時候都愿意呆在圖書館里,而不是像過去那樣僅在期終考試期間才光顧圖書館。大學圖書館提供的信息共享空間已成為大學生社會交往和共同學習的中心[2]。
也正是因為信息共享空間日漸成為大學生社會交往和共同學習的中心,這勢必要求大學圖書館不斷擴展信息共享空間的物理空間——提供參考咨詢臺、開放學習室、協作學習室、個人學習室、多媒體工作站、悠閑飲食區(qū)等;不斷改善信息共享空間的硬件設施,配備計算機、打印機、投影儀等信息獲取、交流設備;同時還要不斷改進傳統(tǒng)的服務方式,增加新的服務內容,如信息服務、媒體服務、參考咨詢服務、數據挖掘服務、培養(yǎng)服務等。截至目前,北美各高校圖書館普遍建立了信息共享空間。可以說,在北美高校里,信息共享空間的出現,改變了現代計算機互聯網環(huán)境下圖書館不斷被邊緣化的不利情況,信息共享空間儼然成為圖書館未來的發(fā)展方向。我們必須分析信息共享空間的構成要素及其功能,思考在計算機網絡技術、信息技術不斷發(fā)展的條件下如何建設圖書館等問題的基礎上,才能回答信息共享空間是否代表了圖書館未來的發(fā)展方向,并結合我國目前的國情回答該如何看待大學圖書館信息共享空間熱的問題。
期謹慎看待大學圖書館信息共享空間(IC)建設熱2 信息共享空間的要素、功能分析
信息共享空間是一個經特意設計的學習、交流、創(chuàng)作、研究環(huán)境,是目前國外大學圖書館的信息服務核心[3]。學者們從不同的視角分析考察了信息共享空間的構成要素:Nancy All-mang與Donald Beagle認為,信息共享空間由物理空間和虛擬空間共同構成,物理空間主要指實體的空間場,包括館舍、計算機技術、網絡技術、通訊技術和各類實存設備,虛擬空間指提供共享的信息資源的虛擬場所,主要包括共享的智力信息和開放存取空間[4]。Jim Dunca認為:信息共享空間的構成可用一個三層模型來描述,即物理層、虛擬層和支持層。物理層提供具有可伸縮性的電子教室、促進小組研究的討論室、指導讀者寫作和提高研究技能的咨詢區(qū),以及幫助讀者開發(fā)數字作品的多媒體制作室等;虛擬層提供協作學習社區(qū)、在線通訊工具、網上課程、數據庫、數字圖書館資源等;支持層主要由各類訓練有素的工作人員構成,包括參考咨詢館員、IT專家、多媒體工作者、指導教師和學習助理等[5]。信息共享空間一般具有如下功能:(1)為用戶提供獲取各種形式信息資源的向導和技術支持;(2)為用戶提供合適的硬件和軟件,(3)為用戶提供物理空間和各類專家組成的工作小組,支持其進行學術研究和創(chuàng)作;(4)為提供用戶學術研究、創(chuàng)作的文化環(huán)境和運行機制[4]。
仔細分析信息共享空間的要素和功能,可以發(fā)現:
2.1 信息共享空間并未正面回應信息技術快速發(fā)展給圖書館帶來的挑戰(zhàn)信息的存儲傳播是人類社會發(fā)展進步必不可少的條件之一。在人類社會早期,信息主要依靠人的大腦來記憶和存儲,依靠人們的口耳相傳來傳播;當文字及其載體(主要是紙張),尤其是印刷技術出現后,圖書館通過文獻收集、分類加工整理、流通、借閱等成為信息存儲和傳播的中心。但計算機存儲技術、網絡傳輸技術以及信息資源數字化等信息技術的快速發(fā)展迅速改變了信息的存儲和傳播方式——信息可以分散存儲在不同地域的計算機里而通過網絡方便地傳輸到不同用戶手中,搜索技術可以從海量信息中迅速找到用戶所需信息,這些勢必會對圖書館作為信息存儲和傳播中心的地位形成挑戰(zhàn)。信息共享空間對這些挑戰(zhàn)的回應不像數字圖書館那樣著眼于信息存儲傳播方式的改變,而用將圖書館營造成大學生社會交往和共同學習的中心的方式吸引學生們來圖書館,信息共享空間所提供的“一站式無縫服務”只是一種人文關懷式的社會化服務,并未充分發(fā)揮技術進步帶給人們方便快捷地獲得信息、進行學習研究的好處。
2.2 信息共享空間是一種迎合扭曲的圖書館業(yè)績評價準則的產物迄今為至,信息的存儲、傳播經歷了以人腦為介質、以紙張為介質、和以電磁為介質3種形式。以紙張為介質的信息存儲傳播方式造就了傳統(tǒng)圖書館,圖書館的文獻信息收集、分類加工整理、流通、閱覽、檢索、咨詢等業(yè)務類型和服務方式莫不因信息的存儲傳播以紙張為介質而生。相應地,人們要獲取信息就須向圖書館館員進行咨詢,就必須去圖書館借閱種類紙質文獻;若要評價圖書館的業(yè)績,就要統(tǒng)計人們的到館率、咨詢量,就要統(tǒng)計圖書文獻的借閱率、流通量。
盡管以電磁為介質的信息技術的發(fā)展改變了傳統(tǒng)的以紙張為介質的信息的存儲、傳播方式,但囿于思維慣性的影響,人們評價圖書館業(yè)績的準則并未發(fā)生根本性改變,到館率、咨詢量、流通量、借閱率等依然是評價圖書館業(yè)績的重要指標。為吸引讀者到館、提高到館率、流通量等而忽視信息傳播方式變化帶來的影響,花費巨資建設信息共享空間,在某種程度上可以說是圖書館迎合這些扭曲的評價指標的產物。
2.3 信息共享空間是一種以圖書館為本位的應對措施信息共享空間是一種圖書館為本位的應對措施,是指它一種以圖書館的利益而非以學校的整體利益為為出發(fā)點的應對措施。信息技術的快速發(fā)展給人們日常社會生活帶來的改變是全方位的,而不僅僅局限于文獻信息的存儲和傳播。為迎接信息時代的到來,人們花費巨資到處建設信息傳輸、接收設施,通過計算機、互聯網將整個世界聯為一體。就大學校園而言,幾乎每間教室、每個辦公室、每個學生宿舍都有信息傳輸接口、信息輸出終端,多媒體播放器、打印機、傳真機隨處可見,借助這些設施,大學師生可以隨時隨地、十分方便地搜索、獲取、傳輸信息——這應該是信息時代的生活常態(tài)。在此情勢下,再花費巨資于圖書館建設信息共享空間,固然有一定的好處,但難脫重復建設之嫌,其必要性和意義十分可疑。因此,信息共享空間是一種以圖書館為本位的應對措施。
2.4 信息共享空間在支持大學師生學習、研究、創(chuàng)作上并無明顯的優(yōu)勢如前所述,信息共享空間一般由物理層、虛擬層和支持層構成。除了支持層的各類專家工作小組服務外,構成信息共享空間物理層和虛擬層的學習研究場地、各類信息資源、信息接收傳輸設備等,普通圖書館都能提供——當然,信息共享空間所提供的更好,例如對場所進行了區(qū)分,提供獨立的學習空間及休閑飲食空間等。但我們應該明白,信息共享空間提供的專家工作小組主要由參考咨詢館員、IT專家、多媒體工作者、指導教師和學習助理構成,他們并不具有大學師生進行專業(yè)學習、研究、創(chuàng)作所需的精深的專業(yè)技能和素養(yǎng),對師生們進行學習、研究、創(chuàng)作所能提供的支持僅限于文獻信息信息獲取、傳輸方面和一般通用的學習指導,并且,隨著計算機海量搜索技術的發(fā)展,其所能提供文獻信息參考咨詢的意義也在不斷下降。質言之,在資源投入上,信息共享空間明顯好過一般圖書館,但對師生學習、研究、創(chuàng)作的支持上,信息共享空間并無明顯的優(yōu)勢。
3 謹慎看待大學圖書館信息共享空間熱
我們承認,在支持大學師生進行學習、工作、創(chuàng)作時,信息共享空間的一站式無縫服務模式比圖書館的傳統(tǒng)服務方式做得要好。但我們應該如何看待信息共享空間,是否應該在大學圖書館普遍推廣信息共享空間服務模式,還需考慮我國當下的國情,考慮信息共享空間是否為未來圖書館的發(fā)展方向,考慮信息共享空間的投入產出費效比等問題。
自上世紀末我國進行高等教育改革,高等教育模式由“精英”教育轉型為職業(yè)教育以來,高校的招生規(guī)模不斷擴大,教育經費投入嚴重不足,高校圖書館面臨的主要問題為文獻信息建設不能滿足師生教學科研的需求,館藏文獻的品種、數量不能滿足流通的需要,各個閱覽室里常常是人滿為患、一座難求。當下,我國高校圖書館并不存在北美高校圖書館因計算機技術、網絡技術以及文獻信息數字化等信息技術的發(fā)展而出現的到館率下降、館舍閑置、文獻流通量借鑒率減少等不斷被邊緣化的局面。也就是說,我國高校圖書館目前并不存在建設信息共享空間的迫切現實需求。
更為關鍵的是,如本文前面對信息共享空間的構成要素及其功能的分析所指出:信息共享空間雖然對傳統(tǒng)圖書館的功能和服務方式有所改進,但這種改進只是一種迎合扭曲的圖書館業(yè)績評價準則的產物,是一種以圖書館為本位,應對信息存儲、搜索、傳輸等技術快速發(fā)展所帶來的挑戰(zhàn)的一種權宜之計,并未正面回應這一挑戰(zhàn)??梢哉f,信息共享空間并非圖書館未來的發(fā)展方向。
我們還要看到,建設信息共享空間,提供一站式無縫服務的成本比普通圖書館及其服務方式的成本高昂,但在支持大學師生學習、研究、創(chuàng)作上相較于普通圖書館并無明顯的優(yōu)勢。同時,在圖書館建設信息共享空間,還有可能造成校園里的辦公室、教室、學生宿舍以及其他場所的信息傳輸接收設施的閑置,有重復建設之嫌。質言之,信息共享空間的投入產出費效比不高。
總而言之,我們目前可以談論、研究信息共享空間,但不宜普遍推廣信息共享空間服務模式,應謹慎看待大學圖書館信息共享空間熱。
參考文獻
[1]劉青,劉勤.信息共享空間及其在中國的發(fā)展[J].圖書情報工作,2009,(6):23-27.
[2]鄔寧芬.信息共享空間:大學圖書館的機遇與挑戰(zhàn)[J].圖書館雜志,2005,(11):30-33.
[3]施強.信息共享空間:意蘊、構成與保障[J].大學圖書館學報,2007,(3):53-57.
[4]孫瑾.國內外Information Commons的理論研究綜述[J].圖書館雜志,2006,(10):11-15.
[5]任樹懷,孫桂春.信息共享空間在美國大學圖書館的發(fā)展與啟示[J].大學圖書館學報,2006,(3):24-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