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本文從敦煌地區(qū)出土的漢、魏晉時期的不同類型的灰陶灶談起,探討了祭灶習俗的起源、目的,灶王爺在不同時期的稱謂以及祭灶民俗反映出的古人實用性功利民俗心理。
[關(guān)鍵詞]敦煌地區(qū);灰陶灶;祭灶民俗
[中圖分類號]K875.2[文獻標識碼]A[文章編號]1005-3115(2010)08-0030-02
在20世紀80年代的考古發(fā)掘中,敦煌市出土了一些漢代、魏晉時期的整套灰陶廚房用具。在幾套灶具中有三種類形的灰陶灶,令人矚目。形制有半橢圓形灶、雞形灶、圓形土臺灶等。其中漢墓出土的灶,整體呈半橢圓形,無灶門,灶面上有兩個火眼,分別置放釜和勺形釜外,還依次模印有勺子、刀、勾、叉、蒸籠、掃帚等炊具,高25厘米,寬7厘米。西涼墓出土的雞形灶,灶體作覆蹲狀,頂部正中開圓形灶孔,雞首為灶突,兩眼鑿孔為煙道口,雞身為灶膛,灶中央用三個尺寸不等的鵝卵石承起釜,無灶門。整個灶臺造型極為逼真,將雞翹首昂仰的特點形象生動地制作了出來。另一灶整體呈圓形,平沿,長方形灶門開到底,頂部一圓孔,整個器物表面有煙熏痕跡,直徑8.6厘米,通高7.8厘米。出土的三臺灶具均為明器。
灶在新石器時代就已出現(xiàn)。原始的灶是在地上挖坑,直接在土坑內(nèi)或在土坑上懸掛其他器具進行烹飪,這種火坑在新石器時代廣為流行,并發(fā)展為后世的用土或磚壘砌成的不可移動的灶,至今仍在廣大農(nóng)村普遍使用。秦漢以后,絕大多數(shù)灶必須與灶具相結(jié)合才能進行烹飪活動,灶也因此成為烹飪食物的中心。
從敦煌地區(qū)出土的這兩臺專為隨葬使用的模型明器灶來看,在漢、魏晉時期,敦煌祭灶之風已非常盛行。從出土灶的結(jié)構(gòu)看,有單眼、雙眼,具有聚火抽風的作用。
由于灶關(guān)乎人們的日常飲食,故古人對灶非常重視。《說文》云:“灶,炊也?!薄夺屆?8226;釋宮室》說:“灶,造也,創(chuàng)造食物也。”自人類脫離茹毛飲血、發(fā)明火食以后,隨著社會生產(chǎn)的發(fā)展,灶就逐漸與人類生活密切相關(guān),崇拜灶神也就成為諸多拜神活動中的一項重要內(nèi)容。《漢書#8226;五行志》稱:“灶者,生養(yǎng)之本?!卑言羁醋魇侨祟惿娉砷L的根源。灶火能將生冷的食物加熱成熟食,人們對食物經(jīng)過這種加工后便香甜可口的現(xiàn)象做不出科學的解釋,便將這一“豐功偉績”歸結(jié)為神的功勞,灶便成為神的發(fā)明。灶神的原型是火神,但其神格主要由祖神的性質(zhì)決定。古人相信火能與神靈溝通,所以對火加以祭拜?;鹪谌藗兩钪胁豢扇鄙?,因此灶與圣火發(fā)生關(guān)聯(lián),而生火信仰與死者崇拜有密切關(guān)系。換言之,圣火即祖神的象征,而祖神是一家的守護神,灶的消失,也就意味著家的絕嗣。這就是敦煌地區(qū)墓葬出土許多灶的原因所在。可見,崇拜灶神的祭祀活動早就普遍流行。
先秦時期祭灶為周天子“五祀“或”七祀“之一。據(jù)《周禮》、《禮記》記載,五祀是指祭祀戶、灶、中雷、門、行,七祀在此基礎(chǔ)上有所增加。這些均屬小祭?!抖Y記#8226;祭法》云:“王為群姓立七祀,曰司命,曰中雷,曰國門,曰國行,曰泰厲,曰戶、曰灶;王自為立七祀……庶人立一祀,或立戶,或立灶?!笨梢姵芡醮韲遗e行祀灶外,諸侯、貴族乃至庶民也多祭灶。祭灶時要立主神,用豐盛的酒食作為祭品,要陳列鼎俎,設(shè)置邊豆,迎尸等,早期祭灶帶有很明顯的原始崇拜物的痕跡。兩漢時期五祀組合已變成為戶、灶、中雷、門、井。漢天子依然沿襲周制代表國家舉行五祀之禮。
祭灶風俗由來已久,在夏朝灶君就已成為民間尊崇的一位大神?!墩撜Z》中有“與其媚輿奧,字媚與灶”的記載。灶神也稱灶王、灶君、灶王爺、灶公灶母、東廚司命等,是中國古代神話傳說中的司飲食之神。灶君本人,早期有炎帝、祝融之說,后來又衍生出許多說法。晉以后則列為督察人間善惡的司命之神。魏晉時灶神有了姓名,隋杜臺卿《玉燭寶典》引《杜書》稱:“灶神姓蘇,名吉利,婦名搏頰。”唐李賢注引《雜五行書》又稱:“灶神名禪,字子郭,衣黃衣,披發(fā),從灶中出?!痹畛鯙榕瘢蚍Q老婦、美女,說法諸多。大約出于清代的《敬灶全書》則稱“灶君,姓張,名單,字子郭”,當屬男神?,F(xiàn)在民間供奉的東廚司命定福灶君,是一對老夫婦并坐或一男兩女并坐,即灶君和灶君夫人。
祭灶的目的有兩個:一是祈求五谷豐登,二是祈求人丁興旺。為達此目的必須請?zhí)焐癖S?,灶神在其中起媒介作用,即“上天言好事,下界保平安”,這是人們對灶神的祈禱?!妒酚?8226;孝武本紀》記載,西漢武帝由于迷信方術(shù),企望長生成仙之術(shù)。著名方士李少君呈書漢武帝稱:“祀灶則致物,致物而丹沙可化為黃金,黃金成以為飲食器則益壽,益壽而海中蓬萊仙者可見,見之以封禪則不死,黃帝是也?!狈绞恳浴翱芍曼S金”、“益壽”、“成仙”等說辭,煽惑人們?nèi)ゼ涝睿粌H皇帝為這種誘惑所吸引,在民間也廣泛流傳。既然為天界之神,平常在人間,每年臘月回天界,人們就要舉行送灶、迎灶活動。我國把農(nóng)歷臘月二十三或二十四作為送灶或辭灶節(jié),北方多在二十三送灶,南方多在二十四送灶。官民又有一定的區(qū)別,諺語說“官三民四蛋家五”,即官家在二十三送灶,老百姓在二十四送灶,蛋民在二十五送灶。祭灶形式因地區(qū)不同而異。隨著時間的推移,祭灶方式有繁有簡。起初民間流傳有“男子不拜月,女子不祭灶”的諺語。把舊灶王爺取下來,掃去灰塵,準備供品,既要迎灶,還要送灶。流傳在敦煌的祭灶方式及灶神信仰除了在墓葬中有所反映,在敦煌遺書中也有記載,茲以P#8226;2856《發(fā)病中》的“推得病日法”為證:
亥日病者不死。亥者征明,南斗之神,主知生死。頭痛、手足項疼,心腹悶熱,從外得之,崇在北君、司命、社公。許久不賽,作灶非日,灶神不安。
辰日病者,以鬼箭射頭,送太山,宜吞此符吉。戊辰日病至甲寅日差,丈人星,暮解之。庚辰日病者丙寅日差,祟在客死鬼、山神,解之吉。壬辰日病者至戊戌日差,一云戊子日,祟在女子,解之。甲辰日病者,申日差,犯灶君神,水解之。丙辰日病至庚中日差,祟在灶君、主(土)公,丈人。
各地對灶的方位和大小等方面也有不同要求:“灶在勺命上,令人大宜子孫。灶在明堂上,令人出貴門戶內(nèi)。故灶安倉庫,大吉富貴也。灶在金匱上,令人橫得財物?!薄巴谱髟罘?長七尺,闊四尺,高五尺,各不如法,神不居之,致虛耗。”“灶當戶舍,令人失火,兇?!边€有一些沖撞灶君的忌諱:“婦人灶前不哭”、“故灶處安床,令人子孫不利”等。膽敢冒犯灶神或治灶非時者均將死于非命:“亥日死者,妨六畜小口。喪在申,哭星在寅,直苻在卯,尸在巳,福德在丑,客地在亥。死者先犯井灶,屬北海?!薄傲⑿撬勒?,犯井灶而亡,太陰煞之,司命檢算盡,正月上計死?!薄拔残撬勒撸钢卧?、屋而亡,太陰煞之,司命檢算有四月,七月上計而死。”這些記載證明當時敦煌地區(qū)民間信奉灶神之風的盛行程度。
祭灶這一民俗文化中所反映的是古人的實用性功利民俗心理:從信仰的角度看,古代中華民族具有泛神傾向,但在民眾心理結(jié)構(gòu)中又缺少對宗教玄遠與超越的敬仰,對宗教缺少皈依性,我國眾神無不是為了解決現(xiàn)實問題而被創(chuàng)造出來的。中國民眾這種從功利目的出發(fā)而崇拜神的現(xiàn)象,有其深刻的歷史原因。首先,這種現(xiàn)象的出現(xiàn)與中國自給自足的小農(nóng)經(jīng)濟基礎(chǔ)是分不開的。在中國傳統(tǒng)的農(nóng)業(yè)社會中,土地是生活資料的來源,民眾依土地而生存。而圍繞土地生活的民眾在獲得了生活資料的同時,卻也被禁錮在了土地上,他們只能把生活的意義賦予身邊的現(xiàn)實。灶是烹飪食物的地方,灶神是執(zhí)掌灶火、管理飲食的神。所以,人們敬奉灶神,完全是出于趨利避害的目的。灶神之所以能引起全民的崇祀,原因也在于它能滿足民眾狹隘而現(xiàn)實的功利性心理。這就是祭灶為何能在古代流傳許久的原因。
[參考文獻]
[1]余欣.敦煌灶神信仰稽考[J].敦煌學輯刊,2005,(3).
[2]武瑋.漢墓出土金灶寓意探析[J].考古與文物,2008,(5).
[3]何滸.祭灶舊俗漫談[J].文史知識,1985,(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