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余秋雨文化散文的獨特語言特色在于大氣磅礴,出入古勁,廣博浩瀚,立意深遠;在于善于在美妙的文字中一步步將讀者帶入文化意識的河流,啟迪哲思,引發(fā)情致。
[關(guān)鍵詞]文化散文;余秋雨;語言特色
余秋雨的文化散文是散文長河中兀然崛起的一座奇峰。他以一個文化史學(xué)者的深沉哲思,以高瞻遠矚的宏觀思路認識世界,執(zhí)著于人文山水的踽踽獨行。余秋雨的散文是“行走文化”,構(gòu)成自己散文的主要內(nèi)容。
一、余秋雨文化散文語言特色的主要表現(xiàn)
(一)氣勢恢宏是余秋雨文化散文的語言運用風(fēng)格
“我以為,中國歷史上最激動人心的工程不是長城,而是都江堰。”(摘引自余秋雨《文化苦旅·都江堰》)古老的長城,是歷史的見證。中華民族所有的屈辱與苦難、成就與輝煌,它都歷歷在目。但華夏大地還有沒有比長城更值得驕傲的工程?余秋雨以學(xué)者機敏的目光肯定了答案的存在,果斷地推出“中國歷史上最激動人心的工程不是長城,而是都江堰”。
文章開篇出人意料而又大氣磅礴,這才有了下文長城與都江堰反復(fù)多角度的對比和都江堰千百年來的壯觀勝景。
“六朝金粉足能使它名垂千古,何況它還有明、清兩代的政治大潮,還有近代和現(xiàn)代的殷殷血火。”(摘引自余秋雨《文化苦旅·五城記·南京》) 南京,作為六朝故都,經(jīng)歷過風(fēng)雨洗禮,飽受過滄??嚯y,創(chuàng)造過燦爛輝煌。余秋雨卻用如椽之筆高度濃縮了南京一千多年的歷史,把它作為第一節(jié),使文章開頭先聲奪人、氣勢恢宏,給讀者強烈的震撼、深刻的思考和無盡的遐想,為后文寫尋找南京的奇崛怪異打下了基礎(chǔ)。
(二)半謔半莊是余秋雨文化散文的語言表現(xiàn)特征
“也怪法老,他們什么話也沒留下,結(jié)果后代的口舌就徹底放松?!?選自《千年一嘆·元氣損耗》)埃及的金字塔世界聞名,埃及人對友人的友善也是有口皆碑。余秋雨在談到埃及人口舌之所以徹底放松的原因時用了亦莊亦諧的口吻進行推測,雖然這種推測并不具有多少真實性,但這樣的諧謔語言令人忍俊不禁,不得不佩服作家的幽默智慧。
再看《白發(fā)蘇州》的結(jié)尾:“于是,蘇州,背負著種種罪名,默默地端坐著,迎來送往,安分度日。卻也不愿重整衣冠,去領(lǐng)受那份王氣。反正已經(jīng)老了,去吃那種追隨之苦作甚?”(選自《文化苦旅》)結(jié)尾的反問句半莊半諧,不僅又一次扣住了題目,使首尾渾然一體,而且細細品味,此句頗有點“王婆賣瓜”的驕傲口吻,暗示了蘇州自有別人八輩子都學(xué)不到、趕不上、享受不了的特色。讀來回腸蕩氣,令人拍案叫絕。
(三)對比生動是余秋雨文化散文的語言運用手法
“只有柏林,隱隱然回蕩著一種讓人不敢過于靠近的奇特氣勢……羅馬也有氣勢,那是一種詩情蒼老的遠年陳示;巴黎也有氣勢,那是一種熱烈高雅的文化聚會;倫敦也有氣勢,那是一種繁忙有序的都市風(fēng)范。柏林與它們?nèi)徊煌?,它并不年老,到十三世紀中葉還只是一個小小的貨商集散地,比羅馬建城晚了足足二千年,比倫敦建城晚了一千多年,比巴黎建城也晚了六百多年,但它卻顯得比誰都老練含蓄,靜靜地讓人捉摸不透……”(選自余秋雨《行者無疆·追詢德國》)
柏林是德國的首都,首先將其進行橫向?qū)Ρ?,比照對象?dāng)然是歐洲的著名城市。跟羅馬比,羅馬自有特色,是“詩情蒼老的遠年陳示”;又跟巴黎比,巴黎也獨具個性,是“熱烈高雅的文化聚會”;再跟倫敦比,倫敦有其自身優(yōu)勢,是“繁忙有序的都市風(fēng)范”。再從建城時間上比,柏林比三座城市要晚至少幾百年,至多二千年,但是它卻“比誰都老練含蓄”。柏林,作為幾座城市中的小弟弟為什么能年輕得如此光彩奪目,如此獨具特色?排比句式的展開,使對比既生動形象又有力度耐咀嚼,其結(jié)果越發(fā)令人驚詫:德國的奇特氣勢到底是何原因呢?這就為下文的展開提供了廣闊的空間和磁性的張力。
二、余秋雨文化散文的語言運用的主要特點
余秋雨文化散文的獨特魅力之處還在于,在語言的運用是很有特色的。余秋雨對語言有天生的超強領(lǐng)悟力和駕馭能力,他的散文追求一種情理合一的雅致語言,語言在抒情中融注著歷史理性,在歷史敘述中也透露著生命哲理。他特別善于把一些抽象的理念用一種比較形象、生動的描述表達出來,給讀者以強烈的感染力。
(一)語言詩化,激情洋溢
散文需要激情就如同詩歌需要激情,余秋雨先生的散文就如同詩人所作的詩歌一樣飽蘸激情。讀他的散文,如在紙上瀏覽萬千春雷,在字間俯瞰萬千游龍。如作者在《莫高窟》中對莫高窟的贊嘆就是使用這樣的詩一般的語言,將詩人的激情寫滿了字里行間。讀到這里,讀者必定會感受到詩畫結(jié)合的神韻全部躍然于紙上。
余秋雨善感而又善惡分明,他詩人的激情由此可見一斑。余秋雨散文的思想感情,不同于一般的說古道今、針砭時事、詠物言志,也不同于山水游記。它是詩人郁積胸懷深邃感情的釋放。這如同詩人站在歷史的斷壁前,看理想如瀑布飛流直下,從天堂跌落人間,細數(shù)它濺起的層層浪花。余秋雨就是帶著這種執(zhí)著的向往,滿懷激情。在文化苦旅的路途上艱難跋涉,苦苦追求充滿詩人激情的學(xué)者心目中的神圣。
(二)詞語色彩絢麗,形象生動鮮明
“水面之下,飄動著叢叢水草,使顏色綠得更濃。竟有三只玄身水鴨,輕浮其上,帶出兩翼長長的波紋。真不知它們?nèi)绾物w越萬里關(guān)山,找到這兒。水邊有樹,不少已虬根曲繞,該有數(shù)百歲高齡。總之,一切清泉靜池所應(yīng)該有的,這兒都有了?!?摘自《沙原隱泉》)這里,清澈的泉水、碧綠的水草、三只玄身水鴨,虬根曲繞的大樹,構(gòu)成了一幅色彩鮮明的山水畫;飄動、輕浮、帶出、波紋等,帶有動感色彩的詞語的運用,又使畫面化靜為動、栩栩如生,呈現(xiàn)給讀者一個令人神往的可人世界。
余秋雨散文的語言是情理合一的典范,在他的詩性敘述中,敘事語法被一種理主宰著,浸滿了一種歷史的思考和感嘆。這種語言不追求那種水一樣的清澈,而追求一種潮樣的憤激和詩意。生命的體驗和感悟在一種哲理的詞語中棲身,渾厚質(zhì)樸。朗朗上口的節(jié)奏,短句、對偶、排比等綜合運用,長短搭配,錯落有致,形成抑揚頓挫的節(jié)奏。“茫茫沙漠,滔滔流水,于世無奇。惟有大漠中如此一灣,風(fēng)沙中如此一靜,荒涼中如此一景,高坡后如此一跌,才深得天地之韻律,造化之機巧,讓人神醉情馳。以此推衍,人生、世界、歷史,莫不如此。給浮囂以寧靜,給躁急以清冽,給高蹈以平實,給粗獷以明麗。惟其這樣,人生才見靈動,世界才顯精致,歷史才有風(fēng)韻。這樣的語句讀起來朗朗上口,鏗鏘有力。
(三)新鮮奇特的語境鏈接
《道士塔》中寫到:“中國是窮。但只要看看這些官僚豪華的生活排場,就知道絕不會窮到籌不出這筆運費。中國官員也不是都沒有學(xué)問,他們也已在窗明幾凈的書房里翻動出土經(jīng)卷,推測著書寫朝代了。但他們沒有那副赤腸,下個決心,把祖國的遺產(chǎn)好好保護一下 他們文雅地摸著胡須,吩咐手下,‘什么時候,叫那個道士再送幾件來!’已得的幾件,包裝一下,算是送給哪位京官的生日禮品。竹一€?( 這里有三個語境,一是說中國窮,但官僚們是籌得起這筆運費的;二是說中國官員不是沒有學(xué)問,但他們沒有決心好好保護祖國遺產(chǎn);三是有人吩咐手下叫那個道士再送幾件來。第一個語境是一般陳述,是泛寫;第二個語境變成具體描寫:“他們也已在窗明幾凈的書房里翻動出土經(jīng)卷”;第三個語境描寫的畫面變得更加清晰,有人在發(fā)話:“什么時候,叫那個道士再送幾件來!”注意這里用的是加引號的話語。這是典型的散文筆法,這種筆法在余秋雨散文中時有可見。將“我”之言行與史奠中的人袖大膽鏈接。
這種語境鏈接手法少見,將背景交代與主體敘寫逆向鏈接。按常規(guī),寫人物也好寫地方也好,總是先交代背景情況,講清是什么人物什么地方,然后再進一步敘寫。余秋雨有時反其道而行之。人物出現(xiàn)了,其實她的知名度很高,作者故意先不點出,不交代其人姓甚名誰,而是創(chuàng)設(shè)一個空靈的語境,在一種布滿神秘色彩的氛圍中讓你慢慢進入,到最后才點破。能夠用自己的筆尖,掀動起讀者內(nèi)心潛藏的某種情愫和感念,在情感上產(chǎn)生共鳴。
余秋雨散文的這些特點構(gòu)成了其獨特的藝術(shù)世界。余秋雨站在世紀之交的文化旅程中,回顧歷史,眺望未來,對傳統(tǒng)文化以深深的思索和反省,來探索中國文化走向和文化行為,為散文,也為文化的發(fā)展做出了重大貢獻。
參考文獻:
[1]林可閑.現(xiàn)代散文鑒賞[M].呼和浩特:內(nèi)蒙文化出版社,2009.
[2]李日新,黃秋菊.淺談余秋雨散文的藝術(shù)特色[J].時代文學(xué),2009(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