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孟子的德育思想建立在對人性的研究基礎之上。為了有效實施德教,孟子對道德的起源、德育的目標、德育的途徑等問題進行了積極探索,并由此形成了以性善論為核心,把道德修養(yǎng)放在首位,培養(yǎng)崇高人格的德育觀。這些思想對于中華民族的社會、歷史和文化心理的形成和發(fā)展,發(fā)揮了重要的作用。
[關鍵詞]孟子;性善論;德育思想
孟子,名軻,戰(zhàn)國中期儒家的代表人物。西漢司馬遷《史記·孟子荀卿列傳》記載:“孟子,鄒人也。受業(yè)子思之門人?!焙笫酪话惆阉妥铀己戏Q為儒家的思孟學派。孟子注重道德教育,把“得天下英才而教育之”視為“三樂之一”,并由此形成了以性善論為核心,把道德修養(yǎng)放在首位,培養(yǎng)崇高人格的德育觀。這些理論成果,不僅在當時產(chǎn)生過重大影響,即使在當代,仍然熠熠生輝,值得我們研習、汲取。
一、關于道德的起源
人們的道德觀念究竟從何而來? 不同的思想家有不同的回答。孟子旗幟鮮明地提出了人性皆善的理論。孟子認為,人之所以皆善,是因為人皆有“惻隱之心”、“羞惡之心”、“恭敬之心”、和“是非之心”。這便是所謂的“四心”。“四心”又分別與仁、義、禮、智四種道德相應,成為這四種道德的萌芽和開端。這便是所謂的“四端”。 “四端”決不意味著人性和道德的完善,而僅僅是完善人性和道德的開端而已。與此同時,孟子還認為,像人天生就有四肢一樣,人的“四心”和“四端”不是后天的,是生而有之的,孟子的性善說包含著對人的道德起源問題的探討,帶有濃厚的先驗論色彩,強調(diào)了人的任務就在于通過后天的“盡心”、“知性”、“知天”和“養(yǎng)性”,使人的善性最終與天道相合,進入天人合一的境界。
二、關于德育的目標
既然人天生就有“四心”和“四端”,那么世界上何以會有眾多不善的人?這是孟子性善說所面臨的強有力的挑戰(zhàn)。為了使其性善說無懈可擊,孟子強調(diào)了后天的個人道德修養(yǎng)的努力程度和社會環(huán)境狀況對完備人性和道德的重要作用。他在《告子上》中,以牛山的草木作喻:牛山絕非不長樹木的不毛之地,其所以沒有樹木,是由于人為的砍伐破壞。因此,人的天賦的善性也需要后天的培養(yǎng),“茍得其養(yǎng),無物不長;茍失其養(yǎng),無物不消?!彼€明確指出:豐年少年子弟依賴好收成而好吃懶做,災荒年少年子弟巧取豪奪,這并非他們天賦的秉性如此,而是后天環(huán)境使然。基于上述思想,孟子提出了“人皆可以為堯舜”的著名命題。這里,他肯定了人人都有成為堯舜那樣圣人的可能。他說:“舜何人也?予何人也?有為者亦若是。”這個回答即包含有對“四心”、“四端”這一“為堯舜”的前提條件的認可,更包含著對能否“為堯舜”在于自身的努力的強調(diào)。孟子不僅僅提出了德育的目標要成為圣人,還指出了完備人性和道德的具體措施:首先,要“求其放心”,在后天的社會實踐中把喪失的仁愛之心不斷地尋求回來,不讓天賦的“四心”散失;“反求諸己”,使其不斷充實。這實際上是強調(diào)了人的后天的自我道德完善。其次,要高度重視“居移氣,氣養(yǎng)體”這一事實,萬不可忽視后天良好的社會環(huán)境與完備人性和道德兩者之間的矛盾。第三,是“謹庠序之教,申之以孝悌之義”,重視整個社會的道德教化,使人們的天賦善性日臻完美。
三、關于德育的途徑
孟子高揚著性善論的旗幟,他的“人皆可以為堯舜”這一命題把人從傳統(tǒng)的神權思想和血統(tǒng)論的桎梏中解放了出來。在這一前提下,和戰(zhàn)國時期許多思想家一樣,他又把目光投向了人的自身價值的研究。他反復論證了怎樣實現(xiàn)人自身的價值問題,強調(diào)要通過理想人格的砥礪這一途徑來實現(xiàn)人的自身價值。他痛斥那些為求取祿位而不擇手段去迎合君主的游說之士,強調(diào)高官厚祿并不能證明人的自身價值。要實現(xiàn)人的自身價值,必須培養(yǎng)自己的理想人格,完備天賦的善性和道德?!案毁F不能淫,貧賤不能移,威武不能屈”,“吾善養(yǎng)吾浩然之氣”,便是通過砥礪理想人格而達到的最高的道德精神境界。然而,砥礪理想人格的過程不是一帆風順的,是一個充滿艱難曲折的人生旅程。為此,孟子強調(diào)在激烈的矛盾沖突中實現(xiàn)人的自身價值。他為后世留下的“生于憂患,死于安樂”和“無敵國外患者國恒亡”的銘言,不僅僅贊頌了在貧困、憂患中崛起,在重重艱難險阻面前不畏縮,最終實現(xiàn)自身價值的壯麗人生,而且閃耀著樸素辯證法的思想之光。按照一般的思維方式,安樂使人易于生存,憂患易于致人死地,但孟子看到了事務在一定條件下矛盾轉(zhuǎn)化的道理,并以此來論證在充滿激烈矛盾的社會中去實現(xiàn)自身價值。這就使他上述的銘言格外警策動人。當論及在激烈的矛盾沖突中實現(xiàn)自身價值的時候,孟子特別強調(diào)人們在關鍵時刻的自我選擇?!棒~”和“熊掌”不可兼得,“生”與“義”不可兼得,在兩者激烈沖突的關鍵時刻,人們的人生價值取向便徹底地顯示出來,承認一方的價值,便否定了另一方的價值。對此,孟子又提出了“舍生而取義”的神圣命題。舍生而取義成為了儒家人生價值觀中最輝煌的篇章,數(shù)千年來,哺育了一代代的志士仁人,反壓迫,反剝削,反侵略,為民族的解放和振興奮斗不息,直至獻出自己寶貴的生命。
孟子的德育思想哺育了我們?nèi)A夏民族,形成了我們民族崇尚氣節(jié)、堅持真理、堅忍不拔、正氣凜然的共同品格。這無疑是我們民族傳統(tǒng)文化中的瑰寶,使得我們民族能歷盡坎坷延續(xù)數(shù)千年而不衰,迄今仍放射著奪目的光芒。在建立社會主義新秩序的今天,經(jīng)濟的高速發(fā)展呼喚著社會主義精神文明建設的同步前進,當我們面臨許多社會道德方面的問題,面對全社會尤其是青少年的人生價值取向的問題,重溫先哲孟子的這些思想,將給予我們生活以積極的啟示。
作者簡介:任成華(1980—)女,陜西省安康市人,陜西省安康市漢濱區(qū)瀛湖中學語文教師,中教二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