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揚州八怪由來已久,但其中 “八”之含義飽受爭議。本文列舉各家之言,并闡述自己的看法:“八”并不是貶義,在“揚州八怪”這個名詞中飽含了百姓對個性十足的幾位名家的喜愛與贊許。
[關鍵詞]八怪 ;吉祥
揚州八怪是中國清代中期活動于揚州地區(qū)一批風格相近的書畫家總稱,或稱揚州畫派?!皳P州八怪”之說,由來已久,但八個人的名字,其說互有出入。李玉棻《甌缽羅室書畫過目考》中的“八怪”為羅聘、李方膺、李鱓、金農、黃慎、鄭燮、高翔和汪士慎。此外,各書列名”八怪”的,還有高鳳翰、邊壽民、閔貞等,說法很不統(tǒng)一。今人取“八”之數(shù),多從李玉棻說。實際上,當時活躍在揚州畫壇上的重要的畫家并不止八人,約有十五、六人,“八”并非確數(shù)。
最早提出“八怪”這一名稱的,是揚州當?shù)貢嫾壹鎸W者汪硯山 ,崇尚正統(tǒng)的汪硯山在《揚州畫苑錄》中如此評價這派繪畫:“另出偏師,怪以八名,畫非一體。似蘇(秦)張(儀)之捭闔,偭徐(熙)黃(荃)之遺規(guī)。率汰三筆五筆,覆醬嫌粗;胡謅五言七言,打油自喜。非無異趣,適赴歧途。示嶄新于一時,只盛行乎百里?!?/p>
“揚州八怪”在藝術創(chuàng)作方面所表現(xiàn)出來的“怪”,在當時畫壇正統(tǒng)派的眼里,無非是他們背離了傳統(tǒng)觀念所謂的“正宗”、“正派”,不師古人,不遵古法,大有離經叛道之嫌,故稱他們?yōu)椤肮帧?,有的甚至稱他們?yōu)椤翱窆帧薄>科鋵嵸|,他們主張有不受古人“六法三品”的約束,要充分展現(xiàn)自己的個性,在藝術創(chuàng)作實踐中擴展個人的廣闊而自由的天地,這實際是向傳統(tǒng)繪畫藝術的挑戰(zhàn)。實踐證明,“揚州八怪”畫派的藝術主張和藝術實踐,承前啟后,一掃當時畫壇的沉寂,開創(chuàng)了新一代的畫風,確實在多方面超越了前人,在清代畫史上留下了永久閃光的一頁。
但是為何用“八” 來代指全部清代中葉出現(xiàn)的體現(xiàn)揚州地域特點的詩壇畫界的整個文人群體,而不是用“六”或“十五”?對此,各家學者存在多種看法。最早突破“揚州八怪”為八家之說的為陳衡恪《中國繪畫史》(1922年版),他取李玉之說的八人加上閔貞而為九人。潘天壽《中國繪畫史》(1926年版)亦從此說。俞劍華在他的《中國繪畫史》中寫道: “愚以為是諸人者均曾樹幟于維揚之畫壇,當時雖有八怪之名,而其實人數(shù)不止八人,并無固定之人名,后人遂不免稍有出入。今列其同者于前而列其異者于后。以其人均為當時之名家,而其畫亦足以當怪之名而無愧也?!庇崾狭信e鄭昶、秦仲文、陳衡恪著作中所說“八怪之名不甚一律”的狀況,采取了并存說,即“八怪”為金農、羅聘、鄭燮、李鱓、汪士慎、李方膺、高翔、高鳳翰、黃慎、閔貞十家?!稉P州八怪研究資料叢書》依據(jù)并存說的精神,合各家所云“八怪”而成為15人,即以上十家加上邊壽民、華晶、陳撰、李敬、楊法五家。但“揚州八怪”已成了歷史的名詞,久已被大家習稱,故仍采用之。
有人認為“揚州八怪”之“八”字并不是確數(shù)而是約數(shù)。于廣元在其著作《漢語修辭格發(fā)展史》的《釋八》一篇中說到:“古籍中的‘八’及其十、百、千、萬倍數(shù),在許多情況下,它們不是實數(shù)而是虛數(shù),表示為數(shù)之多。”“古人還有一個習慣,常常以‘八’計人,而實際人數(shù)往往不是‘八’人,‘八’也是表虛數(shù)?!薄墩f文·八部》:“八,別也,象分別相背之形?!边@是“八”的本義。高名凱在他的《漢語語法論》中根據(jù)《說文》從“八”部的字,推斷出“八”的本意是“分半”。他認為古代的數(shù)目系統(tǒng)里曾經有過十六進制的系統(tǒng)。我國舊制衡量以斤為單位,一斤即十六兩。而且根據(jù)高名凱的推斷,在十六進制的系統(tǒng)中,一斤“分半”為“八”兩,正好引申為表示十六的半數(shù)之“八”,這是順理成章的,因此,成語亦有“半斤八兩”的說法。 “八”是一個中間數(shù),中間數(shù)往往可以表示虛數(shù)。呂叔湘《語文雜記》“五七”條指出:“從三到七,是比較居中的幾個單位數(shù),所以常常在這里邊連綴兩個數(shù)字來表示一個不太大也不太小的概數(shù),而跨過一數(shù)說‘三五’或‘五七’,正是增加這個數(shù)目的泛概性,是很有用的一種說法?!边@就是說,使用中間數(shù)兩個數(shù)字連綴能表示虛數(shù)。但不僅僅如此,中間數(shù)在單獨使用的時候也能表示虛數(shù)。這樣看來,在十六進制的系統(tǒng)中,正好處于中間位置的“八”完全可以表示虛數(shù)。從十進制的數(shù)目系統(tǒng)看,“八”能作虛數(shù),表示為數(shù)之多,甚是明顯。俗語說:“八九不離十”,“八”同“九”差不多,很接近足數(shù)“十”,可見其多。又如“八方”表多個方向,“八輩子”表許多代,“八成”表可能性之大,“八達”言通途之多,“八面威風”形容威風極盛等,也是因為這個道理。
也有學者認為“揚州八怪”之“八”字不一定是數(shù)詞,王伯敏《中國繪畫史》(1982年版)云:“據(jù)揚州八怪的說法,‘八怪’就是奇奇怪怪,與‘八’的數(shù)家關系不大。所以‘揚州八怪’,八人也好,九人也好,就是十五人也好,反正是這些‘怪’畫家,或稱之為‘揚州畫派’。”李亞如也持了相同的看法,他在《試論‘揚州八怪畫派’的形成》一文中根據(jù)揚州方言中“八”與“怪”皆有貶意,將“八怪”解釋為丑陋之意。如其所說,“揚州八怪”就可以不必限定八人。
其實在揚州方言中,“八”有時不作數(shù)詞用,而是用作形容詞。如形容某人智商低,可以叫做“八折”; 形容時間很晚叫“八更八點”或“八更八卯”;謂人固執(zhí)叫“八”,謂人愚不可及言作“此人有點八”;還有“八世”形容某事難以實現(xiàn),“八輩子”形容永遠、總歸之意,等等。“八”作形容詞可以重疊為“八八”,指“糊涂”之意,例如“八八錢”、“八八貨”、“八八生意八八做”等。而且“八怪”最初在揚州話里并不是指八個人,而是說一個人不遵守佛家“八戒” (佛家八戒:一戒殺生,二戒偷盜,三戒淫邪,四戒妄語,五戒引酒,六戒著香華,七戒坐臥高廣大床,八戒非時食。),便稱這個人為“八怪”,后慢慢演變成一個人的行為舉止不合規(guī)范,便稱這個人或這種行為為“八怪”。
王世華則認為:“八怪”者,“魃怪”也。以“八”代“魃”是寫了一個同音別字;或者說得高雅一點,是寫了一個通假字。《說文解字·九上鬼部》:魃,旱鬼也。從鬼犮聲。《詩·大雅·云漢》中有:旱魃為虐,如惔如焚?!渡胶=洝ご蠡谋苯洝分杏?有人衣青衣名曰黃帝女魃?!镑伞迸c“怪”在意義上有關聯(lián),都有“鬼怪”之意。從語音上看,魃,蒲撥切,并母末韻,而八,博拔切,幫母黠韻,二者古音不同。但“八”與“魃”在現(xiàn)代揚州方言中卻是同音字,所以可以推測“八怪”就是“魃怪”,是一個表聯(lián)合關系的詞語。
以上各位學者大多認為“八”代表的是貶義,而筆者認為在中華民族千百年的民俗信仰中,在我國的傳統(tǒng)文化中,“八”是一個吉祥的數(shù)字,是一個包容宇宙萬物的數(shù)字。最早崇拜“八”的應該是佛教。相傳,佛教圣祖釋迦牟尼苦修多年,餓得骨瘦如柴,曾打算放棄苦行,此時見到一位牧女,送他乳糜,釋迦牟尼食后坐在菩提樹下沉息,于十二月八日“成道”。從此,佛教界就將“八”視為一個神圣數(shù)字。民間的臘祭日也依此逐漸演變?yōu)檗r歷十二月初八(即“臘八節(jié)”)。
我國哲學的源頭《易經》即以 “八”為其基本框架?!兑捉洝分兴f的八卦,是宇宙間的現(xiàn)象,是我們肉眼可以看見的現(xiàn)象,宇宙間共有八個基本的大現(xiàn)象,而宇宙間的萬有、萬事、萬物,皆依這八個現(xiàn)象而變化,這就是八卦法則的起源。易經有言:“陰陽生太極,太極生兩儀,兩儀生四象,四象生八卦”。《現(xiàn)代漢語詞典》(第5版)八卦既象征八種自然物,又象征人倫關系、人體器官、動植物、時令和方位,還象征事物的功能屬性。可以說八卦的象征意義包羅萬象,萬事萬物都被和合在八卦的卦象之中,條理井然,順理成章。八卦陽九爻、陰六爻的變化構成一個圓形的變化圈,給人們一個天地八方統(tǒng)一,四季更遞變化,人倫關系和諧美滿的意象。八卦的變化又具有化生萬物的功能,“萬本于八”即是這種觀念的反映。在民俗信仰中,“八”字也具有豐富的象征含義,影響到世俗生活的每一個方面。這些象征意義對于世俗百姓更多的是含蓄的、潛意識的影響。人們把出生的年、月、日、時的天干地支稱為“八字”,“看八字”是世俗百姓一生中的重要活動。一個人的命運由他出生的“八字”決定,一個家庭內父母、子女的“八字”是否相合決定著一個家庭的興旺與否。合則和,不合則不和是普通老百姓的習慣心理。在世俗生活中,以“八”來稱的物名不勝枚舉,如皇帝的制寶稱為“八寶”,所設的官吏中有“八位”,詔書稱為“八詔”;食品中有八珍、八寶飯、野八珍之稱;地名中稱為“八眼井”、“八蟠嶺”、“八仙橋”的則更多;風景中以“八景”命名的也很多,如瀟湘八景、吳淞八景、西湖八景等等。
在粵語方言中,“八”又與“發(fā)”音近,“八”成為興家發(fā)財?shù)募閿?shù)字。據(jù)說“8”在西方人眼中也是個吉祥數(shù)字。歐洲人對“8”有種流行的解釋:從形狀上看,“8”字是由兩個“O”組成的,它象征著穩(wěn)定、友誼、和諧和完備,而橫寫的“8”字與數(shù)學中表示無窮的符號“∞”相似,因此數(shù)字“8”又暗示著成功、幸福和滿足,兩者意義相加,就是“幸福綿綿,無窮無盡”。由此可見,人們稱產生于康乾盛世的這些名家為“揚州八怪”并無任何貶義,相反,正是這親切的揚州方言貼切的表達了人們對這幾位名家的喜愛與尊敬。
參考文獻:
[1]王世華、黃繼林.揚州方言詞典.江蘇教育出版社.1996
[2]張德鑫.數(shù)里乾坤[M].北京大學出版社.1999
[3]沈錫倫.中國傳統(tǒng)文化和語言[M].上海教育出版社2004
[4]于廣元.釋八.漢語修辭格發(fā)展史 [M].吉林人民出版社 2003
[5]王振世.揚州名勝錄[M].江蘇古籍出版社 2002
[6]王世華.說“魃(八)怪” .揚州大學學報(人文社會科學版) [J].2002,(9)
[7] 黃啟泰.亦南亦北揚州話——揚州方言述略.檔案與建設[J]. 1999,(3)
[8]趙昌智.揚州文化概述.蘇州大學學報[J].2002,(1)
[9]顧人和.揚州的地域文化精神.城鄉(xiāng)建設[J]. 2004,(12)
[10]王偉康.清代鼎盛期揚州經濟文化輝煌的縮影——《揚州畫舫錄》研究書述略.揚州廣播大學學報[J].2003,(1)
[11] 高名凱.漢語語法論[M].科學出版社.1957
[12]李玉棻.甌缽羅室書畫過目考.光緒丁酉年京都興盛齋刻本
[13]李亞如. 試論“揚州八怪畫派”的形成.揚州師范學院學報.社會科學版1983,( 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