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肖邦的鋼琴練習曲在其鋼琴創(chuàng)作中有非常重要的意義。肖邦之前,鋼琴練習曲基本屬于鋼琴演奏“技術性練習”層面的作品,從肖邦開始,練習曲擺脫了“技術性練習”的地位,藝術性得以升華。肖邦的鋼琴練習曲全面突破以往鋼琴練習曲的桎梏,在內容、思想、審美特色方面都有顯著的獨特性。本文通過對鋼琴練習曲的認識,并結合《冬風》練習曲,對肖邦鋼琴練習曲有一個全面、深入的理解,以揭示其豐富的審美內涵。
[關鍵詞]肖邦;鋼琴練習曲;《冬風》
[中圖分類號]J624.1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5-3115(2010)20-0061-03
肖邦是19世紀杰出的浪漫派鋼琴家、作曲家,被譽為“鋼琴詩人”。他的作品大部分都是鋼琴曲,在這些作品的基礎上,他創(chuàng)立了鋼琴演奏新流派。
肖邦的音樂之所以能獲得廣泛認同,在于內在美和外在美的高度融合。肖邦鋼琴曲的外在表現(xiàn)形式具有高度的獨創(chuàng)性,他在自己能夠涉及的鋼琴體裁上都進行了不同程度的創(chuàng)新,如肖邦創(chuàng)作的夜曲,受到愛爾蘭作曲家菲爾德的影響,他也創(chuàng)作了21首夜曲,但藝術價值均高于菲爾德。而肖邦對鋼琴音樂形式的突破,就集中在鋼琴練習曲上,他創(chuàng)作的鋼琴練習曲在傳統(tǒng)鋼琴練習曲的基礎上進行了大膽地突破,使其有了自己完整的藝術內涵。
表現(xiàn)在藝術的豐富內涵方面,肖邦則在他的作品中飽含著感情,這些感情成為支撐他藝術作品審美內涵的重要部分。
肖邦作品中的內在美主要來自于自己對于祖國的熱愛。肖邦生于波蘭華沙,出生于19世紀上半葉。在近代歐洲的歷史中,波蘭是個歷經苦難的國家,數度被侵略瓜分,但波蘭又是一個有著豐厚藝術底蘊的國家,肖邦的藝術創(chuàng)作與波蘭的社會發(fā)展和歷史文化有著密切的聯(lián)系。19世紀上半葉是歐洲浪漫主義藝術風行時期,這一時期的藝術潮流對肖邦也造成影響,他的鋼琴作品也與法國的浪漫主義有密切關系。
肖邦的音樂作品反映了當時歐洲社會中資產階級民族運動的潮流,在音樂中展現(xiàn)了被壓迫人民憤怒的聲音,充滿了民族特色。優(yōu)秀的藝術家都對民族藝術充分繼承和發(fā)揚,肖邦的音樂既與波蘭人民傳統(tǒng)相連,又吸收了西歐音樂的創(chuàng)作手段,從而將深刻的內容展現(xiàn)在完美的藝術形式中。他的音樂旋律優(yōu)美動人,極富浪漫主義氣息,在鋼琴和聲部分,肖邦新穎、大膽的處理使音樂極富表現(xiàn)力;鋼琴結構簡潔,繼承傳統(tǒng)又突破傳統(tǒng);音樂語言成為他獨特的個性體現(xiàn),是與任何人都不相同的浪漫主義詩意的歌唱。
這其中,浪漫主義藝術特色尤其需要受到關注。在歐洲“浪漫主義時期的音樂在思想上著重自我主觀意識的表現(xiàn)與刻畫,作品著重于個人感情的細致表現(xiàn)、內心情感的自由抒發(fā)與自然景象、生活現(xiàn)象的描繪”。這成為當時藝術家們的一種自覺的藝術表現(xiàn),在浪漫主義音樂中,音樂作品更多表現(xiàn)出人對于不可能實現(xiàn)的未來理想和正在探索中的未來世界的一種憧憬和想象。當時的歐洲社會正處于積極向外發(fā)展的狀態(tài)中,浪漫主義風氣盛行。音樂家喜歡在音樂中對生死、善惡、光明黑暗等矛盾的世界進行充分表現(xiàn),也樂于通過對自然界的描述,表達自己內心的情感。
在這個浪潮中,肖邦是眾多藝術家中的佼佼者,他講求復調音樂之美,是一位復調音樂大師,他重視和聲,重視音樂和聲中的表現(xiàn)力,在肖邦的鋼琴中,大量使用帶有強烈感情色彩的和聲以表達其內心情感。
上述特色,在肖邦鋼琴作品中得到充分體現(xiàn),特別是在他的鋼琴練習曲中有突出表現(xiàn)。
一、肖邦鋼琴練習曲的基本狀況和特色
練習曲一般是指為了練習鋼琴演奏的基本技巧而創(chuàng)作的樂曲。作為一種以訓練某項技術為目的而創(chuàng)作的曲子在鋼琴音樂的任何時期都是不可缺少的一部分。早在巴洛克時期,巴赫就為他的家人練習鍵盤而專門寫了一些針對性很強的曲子,但是巴赫并沒有給他的這些作品命名為練習曲,只是在每個小冊子的開頭寫上作曲的意圖。另外,在巴洛克時期,鍵盤的演奏技巧發(fā)展還不成熟,還相對簡單、容易掌握,所以練習曲在鋼琴音樂文獻中所占比例非常小。
到了古典主義音樂時期,鋼琴演技巧蓬勃發(fā)展,鋼琴演奏中對于手指技巧的要求越來越高。此時,克列門蒂和車爾尼等人的一系列對各項技術都有一定針對性的練習曲就應運而生。這些練習曲包括車爾尼的作品599(初級練習曲)、作品849(流暢練習曲)、作品299(快速練習曲)和作品740(高級技巧練習曲),克列門蒂的《名手之道》等。這些作品針對不同程度的鋼琴學習者,當時鋼琴演奏的所有技巧在這些練習曲中都有所涉及,是鋼琴學習中普遍使用的教材。這些練習曲一直沿用至今,成為所有鋼琴家的必經之路。但是,這些練習曲都只是單純?yōu)榫毩曆葑嗉夹g而作,藝術上的價值并不高,故極少在音樂會上被演奏。很明顯,這個時期練習曲在鋼琴音樂文獻中的地位已經初露端倪,其價值和意義逐漸開始被人們所認識。肖邦作為一位鋼琴大師,對基本技巧的練習有著獨特的認識。他的獨特認識表現(xiàn)在鋼琴練習曲的創(chuàng)作中,于是產生了獨具特色的鋼琴練習曲。到了浪漫主義音樂時期,摒棄傳統(tǒng),革命創(chuàng)新成為一種時尚。受莫切列斯的新練習曲影響,肖邦和李斯特創(chuàng)作了一系列藝術型練習曲集,這些練習曲集訓練性和藝術性于一身,成為練習曲集中的登峰造極之作。
肖邦一聲共創(chuàng)作了27首鋼琴練習曲,他的每一首練習曲既有明確的需要練習的技術難題,又有鮮明的藝術形象。傳統(tǒng)技術性練習曲是為了某個練習項目設計的,本身缺乏藝術內涵,只是技術練習的附庸,肖邦鋼琴練習曲完全突破了長期以來純技術性練習曲的寫法,其本身具有很高的藝術價值,每一首作品都是獨立的小品,各具個性,成為真正的藝術精品,體現(xiàn)了技術與藝術的完美統(tǒng)一。
肖邦練習曲除了具有演奏技巧的練習之外,也是旋律、和聲、節(jié)奏以及情緒表現(xiàn)的練習曲,這也是肖邦練習曲的特性。這些樂曲不只是指法的練習,同時也是優(yōu)秀的音樂藝術作品。對于肖邦練習曲的內容及價值,肖邦的權威研究家尼克斯曾說,不論是從審美的觀點或是技巧的觀點來看,肖邦的練習曲比起任何作曲家的同類作品絕不遜色。
如《圣詠逃亡曲》,要求練習者熟練掌握各種形式的三和弦、七和弦及其變體的琶音式跑動,著重練習速度?!都ち鳌肪毩暻鷦t是訓練快速跑動、持久力的經典之作,鋼琴旋律不斷在左手和右手之間變化跳動,需要練習者清晰的觸鍵技巧才能彈得行云流水、顆粒分明。
《冬風》(又稱《枯木》)練習曲則是肖邦練習曲中最具難度的練習曲,它要求彈奏者左手的和聲必須沉穩(wěn)而不至產生敲擊般的金屬感,而同時右手又要保證穩(wěn)定的節(jié)拍、出色的顆粒性,完成細膩的跑動。
從這些練習曲中,我們能看到肖邦鋼琴藝術中的一些基本特色。
其一,鋼琴曲技術與內容的統(tǒng)一性。
肖邦的鋼琴練習曲有炫耀璀璨的鋼琴技術、華麗的表現(xiàn)技巧,但同時又兼顧鋼琴演奏藝術性,使練習曲也變成真正的藝術品。肖邦的每一首練習曲幾乎都是從頭到尾保持一種確定模式,一般每首只為練習一種技巧,而在這些技巧的表現(xiàn)中,又無時無刻不存在感情的表達。音樂最終是為了表現(xiàn)人的內在感情,這個特點在肖邦鋼琴練習曲中自始至終得以體現(xiàn)。
其二,深刻的思想性。
肖邦是偉大的音樂家,也是偉大的鋼琴家。他每時每刻都把自己的命運和祖國的命運聯(lián)系在一起,不斷嘗試用音樂形式表達自己對祖國的深刻感情以及自己的內在思想。最有代表性的是當肖邦在巴黎聽到華沙起義失敗的消息后,寫下了振奮人心的《C小調革命練習曲》。他訴說的是祖國的苦難,展現(xiàn)了作曲家本人的脈搏和祖國的脈搏一起跳動。在這首練習曲中,肖邦用旋風般的音符下行,暗示一種凝重黑暗的氣氛,用號角般的主題表達內心的痛苦和激憤。音樂中飽含著肖邦激烈的感情,并在練習曲的結尾處表現(xiàn)對未來的希望和對祖國命運的美好祝福,把痛苦用浪漫主義的希望做了升華處理。
其三,鋼琴練習曲在技術上的突破。
“自由速度”是肖邦鋼琴練習曲的顯著特色,這是他匠心獨具的地方。他在練習曲中,要求感情帶動速度加速或減速,使得音符的時值區(qū)別明顯,旋律也更有生命力。這種“自由速度”實際上是要求藝術表現(xiàn)在熟練基本技巧的前提下,能在不同的感情狀態(tài)下對音樂本身進行臨時的即興創(chuàng)作,這使得鋼琴練習曲也具有了非常高的藝術價值。
其四,伴奏聲部的高度重視。
肖邦鋼琴練習曲對伴奏聲部比較重視,通常在音樂中擔當著表現(xiàn)音樂具體形象、烘托音樂表現(xiàn)氣氛的作用。這些練習曲中,經常暗含旋律或短小段落,這些段落不斷與主旋律呼應,使音樂更豐富,表現(xiàn)出樂曲不同的情緒。
肖邦音樂的任何一個主題、一首樂曲,都只有在鋼琴這件樂器里才能充分發(fā)揮出它的生命力。肖邦總是能找到惟一一種適合表現(xiàn)他樂思的音響。他對音區(qū)的選擇和弦音的安排,都體現(xiàn)了他對鋼琴各音區(qū)的色彩和表現(xiàn)手段運用的天才,以及他那對音樂敏銳的洞察力。
二、《冬風》練習曲鑒賞
《冬風》練習曲又叫《枯木》練習曲,是肖邦鋼琴練習曲中技巧性最強、篇幅最長的練習曲之一。它的訓練課題是手指觸鍵的靈敏、快速和準確度,對手指快速跑動中的耐力也是一大考驗。在演奏中右手持續(xù)彈奏快速的高難度音群是這首鋼琴練習曲的重要特色之一。
這首練習曲的曲名有一定的來歷。鋼琴家封·彪羅評價此曲時說:“本曲最特殊的功績是在你能想象的范圍內具有豐富的音,而且不是多種樂器的管弦樂,而是單純完整的鋼琴音樂。肖邦由此建立了鋼琴音樂與管弦音樂的界限,但是這界限被浪漫派的作曲家們,尤其是舒曼所破壞,造成雙方面的損害?!本毩暻锌焖俚囊羧壕拖袷嵌斓目耧L無情地將枯葉卷起,枯葉在空中舞動,空間密集紛亂給人精神上一種急驟的感覺,故把這首練習曲稱為《冬風》或者《枯葉》練習曲。
這首練習曲充分體現(xiàn)了肖邦鋼琴練習曲豐富的內涵和藝術特色。這首練習曲的創(chuàng)作也有著深刻的背景。肖邦成年后長時間客居法國巴黎,但他對祖國波蘭的思念一直沒有停止。波蘭人民在19世紀30年代的兩次起義失敗,沉重地打擊了肖邦的愛國熱誠,情緒中的悲情集中體現(xiàn)在肖邦音樂中,使得悲劇性色彩在肖邦的音樂創(chuàng)作中難以抹去。波蘭起義失敗,肖邦在極度悲憤和抗爭的情緒下,創(chuàng)作了這首練習曲。可以說,這首練習曲是肖邦所有表現(xiàn)悲憤、抗爭情緒的作品中傾注感情最深的一首,表現(xiàn)出了難以描述的震撼力。
《冬風》練習曲以簡短的引子開頭,肖邦在a小調上迫不及待地表現(xiàn)這首樂曲的主要動機,一個帶有進行曲風格的節(jié)奏型,用單音的形式,隨后又用和弦的形式重復一遍。引子只有兩句,力度從p到pp,表現(xiàn)出黎明前的黑暗,爆發(fā)前的平靜感。在第一句之后,樂曲接著用很弱的音量來重復次句,幾乎弱到不能再弱,表示內心的情感從激烈突然降入低谷,而在低谷中積蓄力量。
緊接著樂曲從沉寂中爆發(fā),右手以快速的音群從高音區(qū)開始下行,左則以和弦的形式呈示主題,并手以不斷的發(fā)展最終由a小調轉為E大調,并在E大調主和弦上宣告結束,接下來一句同樣是在a小調上以同樣形式重復主題,不同是在不斷發(fā)展后轉為C大調。
接下來是樂曲的中段,樂曲先是在C小調上重復表現(xiàn)主題,然后轉到C大調,在C大調上左、右手換位,右手演奏和弦,左手演奏快速的下行音群,并接著一連串連續(xù)的變調,采用同一音型在不同音調上互相模仿的手法,使音樂得以不斷向前發(fā)展,最后在雙手同時演奏快速音群并且力度到ff之后,樂曲a小調,進入再現(xiàn)部分。
結尾處是第一段的再現(xiàn),樂曲在a小調中被推向了高潮,并在最后以一個從低音曲到高音區(qū)的a小調音結束,把情緒推到了頂點。在結尾處,肖邦用標有fff力度的雙手和弦再現(xiàn)了引子的動機,使整首樂曲形成了完美的呼應,成為整首曲子的點睛之筆,肖邦的音樂創(chuàng)作在這首樂曲里得到了極致發(fā)揮。
《冬風》練習曲體現(xiàn)出肖邦鋼琴練習曲聲音變化的重要性,從聲音變化到情緒變化,使練習曲脫離簡單的技術性機械、枯燥的訓練,上升到藝術性的層面。通觀肖邦鋼琴練習曲,除了技術針對性之外,還把自己的時代感情、個人感情充分融入其中,是音樂與技術的融合,給人帶來全新的感受和演奏者新的演奏詮釋空間。而《冬風》練習曲也正在整個過程中,表現(xiàn)出一種輝煌、燦爛的感受,表現(xiàn)了冬日狂風呼嘯而來、迅猛而去的感覺。而個別地方卻又好似從遙遠的地方傳來的聲音一般纖弱,對演奏者的力度控制具有相當的考驗。從演奏中,可以看到進入后期音樂創(chuàng)作中肖邦感情中的痛苦、郁悶、孤寂、憤怒以及反抗的情緒,可以領會到波蘭民族不可屈服的意志和信念。
[參考文獻]
[1]周世斌.音樂欣賞[M].重慶:西南師范大學出版社,2001.
[2]童道錦,孫明珠.外國鋼琴作品的分析與演奏[M].人民音樂出版社,2002。
[3]孫夢青.試析肖邦夜曲中的悲劇性[J].沈陽教育學院學報,2009,(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