亚洲免费av电影一区二区三区,日韩爱爱视频,51精品视频一区二区三区,91视频爱爱,日韩欧美在线播放视频,中文字幕少妇AV,亚洲电影中文字幕,久久久久亚洲av成人网址,久久综合视频网站,国产在线不卡免费播放

        ?

        關于西夏佛與儒的幾個問題

        2010-12-31 00:00:00史金波
        江漢論壇 2010年10期

        編者按:近年來黑水城文獻研究漸成熱潮,尤其是漢文文獻研究大有后來居上之勢,但利用漢文文獻研究西夏歷史仍是薄弱環(huán)節(jié)。我們組織了四篇利用黑水城文獻研究西夏史的論文,其中所用漢文文獻彌足珍貴。通過對文書的解讀,史金波先生著力探討了西夏王朝處理佛、儒及其相互關系的獨到之處,深化了我們對西夏統(tǒng)治者治國理念的理解;孫繼民先生詳細考釋了乾祐十四年安排官文書,十分明顯地推進了西夏制度史的研究;而崔、陳兩文,則分別加深了學界關于西夏文化多元性的認識和兩宋之際宋夏關系中并不廣為人知的某些側(cè)面。概而言之,四篇文稿特色自足,堪稱利用黑水城文獻推進西夏史研究的典范之作。特此刊介,以期引起學人更多的關注。

        西夏王朝在當時中國的版圖中位于宋、遼、金、回鶻、吐蕃各政權之間,由宋朝的肘腋之疾最終釀成心腹大患。西夏以武力為基礎,以經(jīng)濟為后盾,輔以外交手段,有國近兩個世紀,除其注重軍事,發(fā)展經(jīng)濟外,其統(tǒng)治者的治國理念,特別是對儒、佛信仰和其間關系的處理頗值得探討。

        一、關于西夏佛教的地位

        西夏的黨項族與遼、金契丹族、女真族一樣,最初皆以本民族比較原始的方法治理所轄地區(qū),當他們進入中原地區(qū)后,便逐漸接受中原王朝長期以來形成的以儒治國方法。西夏的信仰也為多種、多元,既用儒學,又尊崇佛教,也容納道教,同時也延續(xù)原始宗教。

        當時在幾個王朝中,儒學引領著社會思潮,形成政府的統(tǒng)治思想和民間行事的主流意識,左右著政府,滲透于法律,居社會主導地位。舶來的佛教也已深深植根于中華,成為勢力弘大的宗教。本土形成的道教憑借其深厚的基礎,在與佛教摩擦、吸收過程中擴展著范圍和影響。民間對自然、神祗的信仰以其古樸形態(tài),各領風騷。

        在中國中世紀,唐朝流行的主要宗教是道教和佛教。唐末武宗毀佛,五代周世宗滅佛,使佛教備受打擊,也使儒、佛、道三教之爭趨于緩和。宋朝伊始,給佛教以適當保護,并派僧人遠赴印度求法,還雕刻《開寶藏》大藏經(jīng),使佛教傳播逐漸恢復和發(fā)展。北宋對道教也持崇奉扶植政策?;兆谑谝獾冷浽簝苑馑麨椤敖讨鞯谰实邸保欢让罘鸾毯偷澜毯狭?,改寺院為道觀,但此舉不久即恢復原狀。

        宋朝在其法典《宋刑統(tǒng)》中有維護佛教、道教的規(guī)定,并把道教放在首位:“諸盜毀天尊像、佛像者,徒三年?!雹龠@一條是從《唐律》中抄襲而來。②

        西夏法典《天盛律令》也有類似規(guī)定,但敘述順序有明顯變化,把佛教放在道教前面:“諸人佛像、神帳、道教像、天尊、夫子廟等不準盜損滅毀。若違律時,造意徒六年,從犯徒三年。”③這種微妙變化是統(tǒng)治者的有意調(diào)整,反應出佛教在西夏地位高于道教。

        西夏法典中大大增加了宗教信仰內(nèi)容?!短坡伞泛汀端涡探y(tǒng)》關于宗教的條款很少,屬于保護道教、佛教的只有上述一條。而西夏《天盛律令》在卷3有“盜毀佛神地墓門”,特別是于卷11專辟“為僧道修寺廟門”,含23條,約3000字的篇幅。此外卷1、10、14也還有關于僧道的條款,也反映出佛教、道教在西夏社會受關注程度的提升。

        唐、宋佛教管理機構的級別都不太高。④西夏管理宗教的機構為功德司,功德司的地位很高。《天盛律令》規(guī)定,西夏政府中第一等為上等司,第二等為次等司,包括殿前司、御史、中興府、三司等17司,其中就有管理佛教和道教的三個功德司。⑤

        西夏法典中多是佛、道并提,似乎地位平等,但法典中所錄西夏職官機構中屬于佛教的功德司有兩個:僧人功德司、出家功德司,而道教的功德司僅有一個道士功德司。若再看各功德司職官的配置,便更加明顯。管理佛教的官員為管理道教的官員六倍。⑥可見西夏的佛教勢力遠大于道教,佛教事務遠多于道教。

        綜觀10至13世紀中國境內(nèi)的宗教信仰分布,大體上是東部佛、道并存,佛、道勢力旗鼓相當,西部回鶻、吐蕃、大理以佛教為主,伊斯蘭教漸從回鶻西部進入。中部西夏地區(qū)雖也兼容佛、道,但佛教強勢,道教弱勢,是中國宗教的過渡地帶。

        二、佛教并非西夏國教

        西夏佛教在宗教界的勢力和影響始終處于主流和優(yōu)先地位,但西夏仍然是多種宗教并存。有的專家提出在西夏“藏傳佛教被列為國教”,又說“元昊如此通曉佛學,并把佛學列為國教”。⑦事實并非如此。

        所謂國教應是實行國教制度國家法律確立的唯一宗教,其教義是國家中占統(tǒng)治地位的官方意識形態(tài),宗教經(jīng)典和戒律成為國家法律,并帶有強制性。西夏佛教并不具備國教特征。前述西夏法典中在涉及宗教條款時,多以佛、道并稱,或言僧人、道士,或言寺廟、宮觀,或言佛像、道教像。西夏法典還規(guī)定成為出家僧人要能誦11種佛經(jīng),成為道士要能誦14卷道經(jīng),皆一一開列目錄??梢娢飨脑诜蓪用嫔蠈Ψ鸾毯偷澜桃灰曂?。

        漢文文獻記載,西夏景宗元昊的兒子寧明即為道教徒。他:“喜方術。從道士路修篁?qū)W辟谷,氣忤而死?!雹嘧C明道教在西夏宮廷內(nèi)也有信徒。

        西夏國家占統(tǒng)治地位的官方意識形態(tài)是儒學,而不是佛教義理。西夏法典不僅在具體條款中貫穿著維持封建統(tǒng)治的儒學信條,特別是在卷1開宗明義就列出“十惡”內(nèi)容,把嚴重違反仁、義、忠、孝的行為列為重罪,予以嚴懲。⑨這也是全部法典的綱領,反映出西夏統(tǒng)治者的意志。特別是第一惡罪謀逆,與儒家提倡的忠君對立,對其主犯、從犯皆處以極刑。這樣的法律與儒學相合,與佛教無涉。

        在西夏信仰自由,信仰平等,無強制性,無論勢力、影響大小,佛、道、儒并列,在前述《天盛律令》條款中將夫子廟也與佛、道一并保護。其實,中國自五代以后歷朝對佛教都采取了崇信和保護的政策,但沒有一朝將其列為國教。

        至于藏傳佛教在西夏只是佛教的一個組成部分,西夏的漢傳佛教依然有很大勢力?!短焓⒙闪睢芬?guī)定做出家僧人應會誦11種經(jīng),但又依番、羌和漢人而有所區(qū)分,番即黨項人,羌即吐蕃人。⑩其中既有藏傳佛教特有的佛經(jīng),也有其他佛經(jīng)。

        已經(jīng)發(fā)現(xiàn)的寧夏、甘肅、內(nèi)蒙古等地出土的大量西夏佛經(jīng)中,既有漢傳佛教佛經(jīng),也有藏傳佛教佛經(jīng)。漢傳佛教中的華嚴宗、凈土宗和禪宗的勢力都很大,因此說“藏傳佛教被列為國教”并無根據(jù)。

        三、關于西夏儒學的地位

        西夏和遼、金一樣,都尊崇儒學,禮事孔子,實行科舉。遼、夏、金三朝都接受中原王朝治國的原則和理念,用本民族文字翻譯《貞觀政要》作為治國之綱要。遼朝用契丹文翻譯的《貞觀政要》和金朝用女真文翻譯的《貞觀政要申鑒》{11}都未保存下來。西夏將《貞觀政要》節(jié)譯為西夏文本,名為《德事要文》,現(xiàn)存有刻本。{12}

        西夏所處地域早先為中原王朝領土,原來的地方政府管理制度即以儒學為政治理念,佛教已經(jīng)盛行,于是順理成章地走上以儒治國、以佛治心的道路。西夏貫徹以儒學為主的統(tǒng)治思想和方法比同為少數(shù)民族政權的遼、金更為徹底。

        在中國封建社會,孔子的地位不斷攀升,至唐朝追謚孔子為文宣王,宋、元、明、清諸朝代繼有封謚,最高也只是文宣王。西夏仁宗人慶三年(1046)尊孔子為文宣帝,這是對孔子空前絕后的尊號。證明西夏崇儒之盛,與其他王朝相比,實有過之而無不及。

        中原唐、宋的法典貫穿了儒學治國的精神。西夏和遼、金都借鑒了中原王朝法典。西夏法典比唐、宋法典增添了新內(nèi)容,并做了形式上的革新。{13}而遼、金在法制上保留著較多的本民族前封建社會的遺存。遼朝采取南北兩面官制,{14}在法制上也保留“因俗而治”特點。{15}金朝也實行南北面官制,保留奴隸制,至世宗時才系統(tǒng)吸收儒家思想,實行“仁政”。{16}

        西夏早期曾下過禿發(fā)令,但沒有像遼、金那樣實行明顯的民族歧視政策。西夏《天盛律令》中,也沒有分別對待黨項人和漢人不同的刑罰規(guī)定。只是在番、漢、西番、回鶻等職官共職時,“名事同,位相當者”,當以番人為上。{17}

        西夏之所以接受中原地區(qū)以儒學為代表的文化更多、更深刻,與其所處的地域形勢有關。契丹、女真雖進入中原,但在其所建遼國、金國中,仍保留著其原住地,較多地保留著本民族的民俗。西夏黨項族自原居住地向東北遷徙后,進入中原,斷絕了與原住地族人的聯(lián)系,從生產(chǎn)方式、生活方式到意識形態(tài)直接受中原文化影響,更容易失掉原來的民族風俗,就連其原始宗教也處于衰落的狀態(tài),不似契丹、女真薩滿教那樣盛行。

        西夏前期經(jīng)歷了“蕃禮”與“漢禮”的嚴重斗爭,其實質(zhì)往往反映出接受儒家治國方針的皇族與保守勢力支持的后族之間的政治斗爭。{18}自崇宗時期以后,這種斗爭不見于史籍記載,原因是崇宗已經(jīng)接受漢文化,在施政中確立了儒學的主導地位,“漢禮”已經(jīng)取得了勝利。仁宗朝更加推崇儒學,這引起掌握朝柄、擔任國相的外戚任得敬的不滿,上書建議罷黜儒學。{19}仁宗沒有采納他的意見,反而設立翰林學士院,進一步確立儒學在西夏的主導地位。

        儒學講求修身、齊家、治國,具有世俗性的功能和特點,是應用性很強的理論。自隋唐以后,科舉考試皆以儒學經(jīng)典為標準。即便是以少數(shù)民族為主體的遼、西夏、金朝,在執(zhí)政的過程中,為治國需要,也先后實行科舉考試,也以儒學經(jīng)典為標準。在西夏對儒學可以提出異議,甚至可以引起存廢之爭。而西夏統(tǒng)治階層對于佛教則始終信奉,一直護佑有加。任得敬反對儒學,但卻崇信佛教。{20}西夏王朝具有包容性,崇佛與用儒互補,精神慰藉、心理消解和政治實用、社會管理相結(jié)合。

        10至13世紀中國境內(nèi)的儒術的布局,大體上是以東部宋朝為基礎,西夏和遼、金勢力跟進效法,西部回鶻、吐蕃則影響較小。

        四、西夏佛教之特色

        遼、金、西夏在佛教發(fā)展方面都有重要貢獻,但西夏有不同于遼、金王朝的特點,主要歸結(jié)為四項。

        1. 用西夏文翻譯大藏經(jīng)

        遼、金發(fā)展佛教,皆在北宋首次雕印漢文大藏經(jīng)的基礎和影響下,刻印漢文大藏。遼朝所刻稱《契丹藏》,又稱《遼藏》,刻藏地點在燕京(今北京)。近代已發(fā)現(xiàn)《契丹藏》的零散經(jīng)卷。金國所刻稱《金藏》,又稱《趙城藏》,也以《開寶藏》為底本雕印。1935年于山西趙城縣廣勝寺(臨濟宗寺院)發(fā)現(xiàn)《金藏》近五千卷,入藏國家圖書館。《金藏》是目前唯一一部收集比較全的早期大藏經(jīng)。

        西夏推行佛教一方面注重漢文佛經(jīng),另一方面還用西夏文翻譯大藏經(jīng),在發(fā)展佛教方面開辟了民族化的道路。西夏大力推行佛教,作為主體民族的黨項族要傳習佛經(jīng),就需要用黨項人能聽懂、看懂的西夏文翻譯佛經(jīng)。翻譯佛經(jīng)必須有譯經(jīng)的底本和本民族文字。西夏前期曾先后六次向北宋求取大藏經(jīng),第一次是西夏尚未正式立國的宋天圣八年(1031)十二月,西夏也有了譯經(jīng)底本《開寶藏》。{21}西夏文在西夏正式立國前兩年,即1036年創(chuàng)制完成。有了這兩項條件,在元昊稱帝當年就開始用西夏文翻譯大藏經(jīng)。經(jīng)西夏前四朝,至崇宗天祐民安元年(1090),共用53年時間,譯經(jīng)3579卷,稱作“蕃大藏經(jīng)”。{22}后世稱為西夏文大藏經(jīng)。這是中國第一次用少數(shù)民族文字翻譯的漢文大藏經(jīng)。

        遼、金王朝,雖然也創(chuàng)造了本民族文字,但未用本民族文字翻譯漢文大藏經(jīng)。遼朝的契丹人,金朝的女真人如果不懂得漢語,就無法聽到佛經(jīng)的聲音,當然也看不懂佛經(jīng)。佛教在西夏與遼、金主體民族傳播上有很大不同。

        2. 發(fā)展藏傳佛教

        西夏佛教信仰更具開放性,從中原吸收漢傳佛教,請回鶻高僧譯經(jīng),又接受藏傳佛教。西夏發(fā)展藏傳佛教有兩個最基本的條件:一是藏族地區(qū)不僅是西夏的近鄰,西夏境內(nèi)也居住著大量信奉藏傳佛教的藏族;二是西夏統(tǒng)治者特別是皇帝的提倡,仁宗禮事藏族僧人,封藏族高僧為帝師。

        在西夏藏傳佛教借助上述條件蓬勃發(fā)展,從西夏西部逐漸向東部傳播、蔓延。但由于西夏和宋朝、金朝屬不同的國度,藏傳佛教止于西夏,未能繼續(xù)向東發(fā)展。

        蒙古以其強大的軍事力量先后滅亡了西夏、金朝和南宋。蒙元時期藏傳佛教得到了更大的發(fā)展,進一步向東傳播。藏傳佛教在西夏的傳播有深厚的基礎,積累了在非藏族地區(qū)傳播藏傳佛教的成功經(jīng)驗。元代的大一統(tǒng)格局,打破了原來的國界,使藏傳佛教無阻礙地發(fā)展。元代統(tǒng)治者對藏傳佛教十分尊崇。蒙古統(tǒng)治者占領西夏后,吸收了一部分原西夏的統(tǒng)治階層的人士及其后裔為己所用。蒙元時期蒙古汗窩闊臺之子宗王闊端,受封于西夏故地。元朝在推行藏傳佛教的過程中,繼承并完善了西夏的帝師制度。自元世祖封八思巴為帝師后,元朝皇帝即位之初,例從藏族僧人受戒,并設帝師。帝師例領宣政院事,掌管全國佛教。西夏的后裔在元代佛教發(fā)展中一直起著重要作用,其中不乏參與元代佛教管理的高官顯宦。

        3. 興建北五臺山清涼寺

        山西五臺山是中國佛教的四大名山之一,相傳為文殊菩薩示現(xiàn)之處,是中國北方佛教主要道場。西夏初期即對北宋的五臺山情有獨鐘。德明和元昊兩代都曾遣使到宋朝的五臺山敬佛供僧。{23}

        后來西夏立國,與宋交惡,既不能去五臺山,就在自己的神山賀蘭山中,仿照宋朝山西五臺山寺建起西夏的五臺山寺?!段飨募o事本末》所載《西夏地形圖》中,在賀蘭山內(nèi)記有“五臺山寺”。{24}山西五臺山是一組龐大寺廟群,其中有清涼寺。西夏五臺山寺效法山西五臺山寺,也是一組寺廟群,其中也建有清涼寺。西夏僧人所編《密咒圓因往生集》前的題款記有“北五臺山清涼寺出家提點沙門慧真編集”。{25}北五臺山即是西夏五臺山。在刊印于乾祐十三年(1182)的西夏文類書《圣立義?!分杏小拔迮_凈宮”,{26} “五臺凈宮”應系西夏五臺山寺。證明西夏五臺山寺在此以前早已建成。

        西夏興建北五臺山清涼寺,在西夏另樹佛教圣地,在中國佛教史上獨樹一幟。西夏又在賀蘭山建離宮別院,逶迤壯麗,作為西夏皇室休閑避暑勝景。這座神山成了西夏精神境界高峰的象征。

        4. 大力續(xù)修莫高窟、榆林窟等石窟

        西夏建國前就占領沙州、瓜州,在沙州境內(nèi)的敦煌莫高窟和瓜州境內(nèi)的榆林窟為西夏管轄。兩窟群自唐朝達到藝術高峰后,由于唐末、五代的戰(zhàn)亂而走下坡路。西夏占領這一帶以后,隆盛佛教,修葺洞窟,使兩窟群再次呈現(xiàn)出新的輝煌。據(jù)1964年考察,初步定莫高窟有西夏洞窟80多個。{27}后來敦煌文物研究所整理出版的《敦煌莫高窟內(nèi)容總錄》中記載,莫高窟有82個西夏洞窟。{28}

        莫高窟在西夏占有特殊的地位,在莫高窟西夏題記中有所謂“圣宮”、“朝廷圣宮”,{29}即是對莫高窟的稱譽。{30}修建或重修洞窟需要大量財力、人力,在西夏這樣偏安于西北地區(qū)的王朝,經(jīng)濟力量有限,大型佛事活動應以皇室或地方政府為主??梢酝葡耄笠?guī)模修建敦煌莫高窟洞窟也應是西夏皇室所為。

        西夏洞窟中以龍或鳳為圖案的藻井十分普遍,成為西夏壁畫的一大特點。依據(jù)《敦煌莫高窟內(nèi)容總錄》記載,在莫高窟有關西夏洞窟中,有覆斗形窟頂?shù)亩纯哒级鄶?shù),有69窟,其中以龍、鳳為藻井的最多,共32窟。這類龍鳳藻井不僅數(shù)量多,而且藝術水平很高,把莫高窟的藻井藝術提高到一個新的高度。龍、鳳不僅是吉祥的象征,后來還被賦予了政治的意義。龍往往是皇帝的象征,鳳是后妃的象征。西夏《天盛律令》不準民間以龍、鳳作裝飾的規(guī)定,正是這種中國式傳統(tǒng)認識的法律化。莫高窟西夏洞窟中大量龍、鳳藻井也可以作為這些洞窟為西夏皇室修造的重要參考。

        除敦煌莫高窟外,安西榆林窟、東千佛洞、酒泉文殊山石窟、天梯山石窟、肅北五個廟、永靖炳靈寺、玉門昌馬下窟、武威天梯山石窟、寧夏固原須彌山都有西夏石窟。西夏使石窟藝術再現(xiàn)輝煌,取得遼、金所不及的成就。

        這一時期,遼、金開鑿的石窟不多。宋朝則接續(xù)前代在今重慶大足雕鑿大足石窟,是中國晚期石窟藝術中的優(yōu)秀代表。大足石刻長期被湮沒于荒山之中,鮮為人知。無獨有偶,正是在其家鄉(xiāng)武威發(fā)現(xiàn)著名西夏涼州感通塔碑的張澍,于嘉慶二十三年(1818)任大足縣知縣時,游歷大足石窟,留下詩文,高度評價大足石刻“古今所未有”,并把大足石刻部分內(nèi)容記入嘉慶《大足縣志》。張澍的這一重要發(fā)現(xiàn)與涼州碑的發(fā)現(xiàn)一樣未能很快引起重視,直至一百多年后的1945年由學者楊家駱、馬衡、顧頡剛等組成考察團進行科學考察,才為學界所重。張澍一生鐘情學術,其敏銳的學術眼光和執(zhí)著的追求精神使其得獲他人所未獲,涼州碑和大足石窟都已被列為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注釋:

        ① [宋]竇儀等撰、薛梅卿點校《宋刑統(tǒng)》卷19,法律出版社1999年版,第338頁。

        ② [唐]長孫無忌等撰、劉俊文點?!短坡墒枳h》卷19,法律出版社1999年版,第383頁。

        ③⑤⑥⑨⑩{17} 史金波、聶鴻音、白濱譯注《天盛改舊新定律令》,法律出版社2000年版,第184、362-363、367-368、110-130、404-405、378-379頁。

        ④ 謝重光、白文固:《中國僧官制度史》,青海人民出版社1990年版,第85-121、155-167頁。

        ⑦ 李范文:《藏傳佛教對西夏的影響》,臺灣《歷史博物館館刊》1996年第6卷第3期。

        ⑧ 《續(xù)資治通鑒長編》卷162“仁宗慶歷八年(1048)正月辛未”條。

        {11} 《遼史》卷103《蕭韓家奴傳》;《金史》卷110《趙秉文傳》。

        {12} 史金波、魏同賢、克恰諾夫主編《俄藏黑水城文獻》第11冊,上海古籍出版社1996年版,第133-141頁; [俄]克恰諾夫:《吳兢〈貞觀政要〉西夏譯本殘葉考》,《國家圖書館學刊》2002年增刊(西夏研究專號)。

        {13} 史金波:《西夏〈天盛律令〉略論》,《寧夏社會科學》1993年第1期。

        {14} 《遼史》卷45《百官志一》。

        {15} 《遼史》卷61《刑法志上》。

        {16} 《金史》卷8《世宗紀三》。

        {18} 蔡美彪等:《中國通史》第6冊,人民出版社1979年版,第164-174頁。

        {19} [清]吳廣成:《西夏書事》卷36,甘肅文化出版社1995年版。

        {20} 史金波、魏同賢、克恰諾夫主編《俄藏黑水城文獻》第3冊,上海古籍出版社1996年版,第71頁;史金波:《西夏“秦晉國王”考論》,《寧夏社會科學》1987年第3期。

        {21} 《續(xù)資治通鑒長編》卷190“仁宗天圣八年(1030)十二月丁未”條。

        {22} 史金波:《西夏文〈過去莊嚴劫千佛名經(jīng)〉發(fā)愿文譯證》,《世界宗教研究》1981年第1期。

        {23} 《宋史》卷485《夏國傳上》;《續(xù)資治通鑒長編》卷67“真宗景德四年(1007)十月庚申”條、卷121“仁宗寶元元年(1038)正月癸卯”條。

        {24} [清]張鑒:《西夏紀事本末》,光緒十一年(1885)刻本,卷首地圖。

        {25} 《大正新修大藏經(jīng)》第46卷,臺北新文豐出版有限公司1983年版,第1007頁。

        {26} 史金波、魏同賢、克恰諾夫主編《俄藏黑水城文獻》第10冊,上海古籍出版社1996年版,第249頁;克恰諾夫、李范文、羅矛昆:《圣立義海研究》,寧夏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58-59頁。本文作者對譯文有所修改。

        {27} 白濱、史金波:《莫高窟、榆林窟西夏資料概述》,《蘭州大學學報》1980年第2期;劉玉權:《敦煌莫高窟、安西榆林窟西夏洞窟分期》,《敦煌研究文集》1982年第3期。

        {28} 敦煌文物研究所整理《敦煌莫高窟內(nèi)容總錄》,文物出版社1982年版,第183-184頁。

        {29} “朝廷”二字,在西夏文中原意為“世界”,又可譯為“朝廷”或“京師”,這里可譯為“朝廷”。

        {30} 史金波、白濱:《莫高窟榆林窟西夏文題記研究》,《考古學報》1982年第3期;劉玉權:《敦煌莫高窟、安西榆林窟西夏洞窟分期》,《敦煌研究文集》1982年第3期。

        作者簡介:史金波,男,1940年生,河北高碑店人,中國社會科學院民族學與人類學研究所研究員、博士生導師,北京,100081。

        亚洲欧美国产精品久久久| 中文字幕无线码免费人妻| 少妇无码太爽了不卡视频在线看 | 天堂а在线中文在线新版| 免费无码又爽又刺激网站| 国产精品国产三级国产专区5o| 国产精品一级黄色大片| 久久国内精品自在自线| 丰满少妇a级毛片野外| 中文字幕免费观看视频| 日韩av午夜在线观看| 国产成人午夜精华液| 久久国产乱子伦精品免费强| 日本视频一区二区这里只有精品| 精品国产yw在线观看| 亚洲狠狠婷婷综合久久久久图片| 久久免费大片| 男女啦啦啦视频在线观看| 国产在线播放一区二区不卡| 中文日韩亚洲欧美制服| 久久久99精品成人片中文字幕 | 日韩人妻一区二区中文字幕| 欧美老妇交乱视频在线观看| 国产中老年妇女精品 | 国产精品久久久久久久久电影网| 青草视频在线播放| 人人妻人人爽人人做夜欢视频九色| 精品久久杨幂国产杨幂| 亚洲24小时免费视频| 国产成人av综合色| 亚洲AV永久无码制服河南实里| 一本一道久久a久久精品综合蜜桃 成年女人18毛片毛片免费 | 免费视频一区二区三区美女| 日本熟妇美熟bbw| 亚洲不卡av不卡一区二区| 国产精品一区区三区六区t区| 富婆猛男一区二区三区| 国产亚洲午夜高清国产拍精品 | 久久久久中文字幕精品无码免费| 偷拍美女一区二区三区视频| 国产一区二区精品久久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