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記,可能是一個人生命中最個人化的,也是最具溫度的性情表達。對日記的偏愛,是一個人對這個世界的最具私密性的傾吐,也是一群人對這個人最直接最深入的心靈觸摸。有一些人的日記是可以當成口述歷史(心靈史)來讀的。歷史上,有不少人的日記都曾引起后人熱烈的關(guān)注,然而,能有一種日記能持續(xù)200年還可能更久遠地引起人們對它的興趣和關(guān)注的,我想,恐怕只有晚清巨人曾國藩的日記。這是因為,曾國藩的日記正是一部個人的同時也是時代的心靈史。
在我接觸的人中,有人在贊賞曾國藩日記的同時,又流露出一種戲謔或不屑。理由似乎很簡單,曾國藩在開始記日記起,為了防止日記丟失,就有意特地另抄一份,送回他的家鄉(xiāng)收藏。從這里他們“發(fā)現(xiàn)”,曾國藩寫日記的目的就是為了傳之后世,他“預(yù)見”到將來自己會成名會留芳后世,于是在日記里大肆“作秀”,把自己“打扮”成一個圣人。
姑且不必斷定這是誅心之論,但這顯然是一種缺乏事實、違背史實的道德評判。曾國藩在許多人心目中不是圣人或完人嗎?要破除這種道德形象,只須用另一種道德評判來摧毀之。
然而,這種道德評判只不過是一種一己之猜度。透過其手書日記,我們可以看到,曾國藩從來不把自己當成完人或者圣人,這也是他到死都在遺憾的,他在日記里列出自己學問不深,著述太少,書法不精,德行欠修等多種缺失或遺憾。因此,我們看到的是一個時時都在檢點、反省自己道德學問的人。
我們有什么理由懷疑、褻瀆一個用32年時光來解剖自我、審視自我的人書寫日記時的動機呢?倘若真是這樣,我們也應(yīng)該慶幸他為我們樹立了一個榜樣,因為,能用半生精力堅持下來的,本身就是一種信仰。而我們當下缺乏的正是信仰。
手書日記里“塑造”出來的曾國藩恰恰不是一個圣人,而更接近一個普通人,一個成功的、享有事功和道德聲譽的普通人而已。
說到這里,我們不得不反思一下,曾國藩日記到底傳達了什么?
他是要用32年的時光不懈地證明自己是完人圣人嗎?是想在日記中通過自己對時局的思考、對道德的修煉、對生命的省悟、對生死的糾結(jié)疼痛體悟來修飾自己的光榮和偉大嗎?我想,一切都可以由讀過本書的讀者自己作出評判。
從他早年日記中對自己修德敬業(yè)方面的深切反省和對自我失德的唾棄,到中年日記中對事功、時局的了悟分析,再到晚年日記中對自己一生的反思、評判和對家庭、子女的期望告誡,我們分明看到手書日記正是曾國藩自我修煉的重要途徑,也是他自我成長的心靈見證,他把我們平常平庸對待的日記發(fā)揮出了最大的功效。
他是要完成一個莊嚴的儀式,向后代后世交接一個民族不斷追求道德完善、學問精進、家庭和美境界的精神接力棒。這就是曾國藩手書日記所傳達出來的東西。
我無意中還聽到有人向別人推薦,說《曾文正公手書日記》是一部書法精品,這部書只在清宣統(tǒng)元年(1909年)由上海中國圖書公司影印出版過,此后一個世紀里在大陸都未曾與世人謀面,因而值得收藏。我聽了不禁莞爾。如果僅僅把這部手書日記當作書法來欣賞的話,那未免失卻了這部書的真正的意義和價值。
這部《手書日記》誠為罕見的書法精品。然而,書法和日記,都只不過是曾國藩修德敬業(yè)的一種工具,用他自己的話來說,就是“日課”。曾國藩之所以200年來能時時成為閱讀熱點,所賴的不是他的日記或書法,而恰恰是通過這些“日課”修來的德行與精神。能將這書和言(文)有機地融入一個人的生命者,除曾國藩外,恐別無他人?!对恼謺沼洝返某霭妫咽镜膬r值與意義當在這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