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同的人對于同樣的事物有著不同的解釋。
昭君的悲劇是否應該歸罪于畫師毛延壽?毛延壽果真有膽量顛倒美丑?唐僧取經(jīng)的精神力量來自哪里?是事業(yè)心和責任感,還是革命樂觀主義精神?南轅北轍的北方人為什么明知犯錯卻一意孤行?他難道不知道自己在做什么?
沒錯,美人太多,皇帝只有一個。就算毛延壽罪有應得,如果體制不改變,換了別的畫師,昭君的悲劇一樣還會出現(xiàn)。沒錯,唐僧師徒只是犯了天庭規(guī)矩,以戴罪之身經(jīng)歷肉體和精神的雙重煉獄,以換取上級的寬宥和信賴重新做人。沒錯,這個人本來就想回北方,南轅不過是個美麗的口號罷了,可是卻有許多不明真相的群眾跟上了北轍的破車。
這就是擺在我眼前的這本中央編譯出版社新書《歷史的如此這般》里的觀點。作者王重旭是本溪作協(xié)主席,本溪日報社副總編輯,曾出版《讀書獻疑》、《讀史質(zhì)疑》等多部雜文隨筆集。他以歷史為由頭,自道“把矛頭對準雞零狗碎”,借古人之酒杯,澆今人之塊壘。
本書內(nèi)容分為3輯:歷史囈語、故事玄機、寓言魔方,凡95篇。第一輯截取國史片段,譬如商鞅徙木、譬如林則徐在伊犁,從大處著眼、從細處顛覆;第二輯重新演繹我們耳熟能詳?shù)墓适?,譬如孔融讓梨,譬如田忌賽馬,令人耳目一新;第三輯琵琶反彈,用逆向思維捕捉狐假虎威、亡羊補牢這類傳統(tǒng)寓言的弦外之音。
《歷史如此這般》到底是文人之作,嬉笑怒罵自成一格。倘若強以史學標準對此一判高下,只會降低閱讀的興味。在共同的文化背景里,讀者能夠借故事與作者分享共同的希冀與憂戚、歡笑與淚水,在人生的旅途中彼此安慰,也就足夠了。
鑒于此,讀者大可原諒作者的強解和不客觀,也正因此,筆者特別推薦這本以史名道的《歷史如此這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