素有“伊比利亞半島的明珠”之稱的西班牙勝地巴塞羅那作為一個多元化的城市,古老的哥特區(qū)依然保留著原有的風貌。無論是地中海觀光、文化、藝術,或者是作家文體的構建、透過電影的再現(xiàn),它都一直在人們的話題之中。2006年,一部以巴塞羅那為背景的小說《海上大教堂》(La catedral del mar)出版,暢銷風潮席卷了四十多個國家和地區(qū)。
《海上大教堂》是伊德方索·法孔內斯(Ildefonso Falcones)的處女作,出版之前書稿曾遭受7位文學編輯的退稿,中文譯本厚達近500頁。書中講述了一個包含王國與教會、自由與奮斗、愛情與嫉妒、財富與仇恨等諸多暢銷與流行元素的故事。小說詳盡地穿插介紹了這座海上大教堂的興建過程,也就是如今仍優(yōu)雅地矗立在巴塞羅那港灣的海上圣母瑪麗亞大教堂。但是大教堂僅僅是作者在敘述中借用的一條故事發(fā)展的時間線索,小說的真正主角是一名生來就是奴隸的亞諾。從亞諾的父親柏納帶他逃離故鄉(xiāng),來到巴塞羅那,寄予這里的自由氣息為他們父子擺脫命運的禁錮,帶來真正的自由開始,橫跨三代的故事開始登場。然而,亞諾的命運仍然是在階級分明的社會里坎坷求生,他成為參與建造海上大教堂搬運石塊的大力士之一,并且失去母親的他一直把海上大教堂里的圣母當成自己的母親一般述說心事。巧合之下,他建立起自己的生意產業(yè),不僅獲得了財富與名譽,甚至娶了公主成為了一名貴族……農奴之子亞諾無法選擇自己的出身,無法選擇自己的教育,也無法選擇自己的命運,但是他的奮斗與選擇,暗示著“只要活著,一切都有可能”的樂觀——不管結局如何。
整個故事是亞諾為著自己的自由與獨立的奮斗史,也是一段包含羞辱與欺騙的辛酸史,也敘述了14世紀西班牙的重大歷史事件、戰(zhàn)爭和封建社會的不公不義。在對歷史背景的構建上,作者表露了他的極其完美的一面,在情節(jié)之外,他巧妙融入了歷史性與人文性。伊德方索·法孔內斯在后記中這樣寫道,“在寫作這部小說的過程中,我以佩德羅三世的《編年史》為藍本,為了情節(jié)鋪陳之需,做了一些必要的改寫,最后以小說形式展現(xiàn)?!睍胁粌H再現(xiàn)了中世紀的種種風俗,而且重大事件也與真實歷史吻合,難怪一些讀者在讀《海上大教堂》的時候,完全把它當作一本歷史小說來享受。
這一切,或許與作者伊德方索·法孔內斯的身份有一些關系。在《海上大教堂》出版之前,生活在巴塞羅那的伊德方索·法孔內斯是一位知名律師,每周固定飛馬德里,在兩地都有律師事務所。2006年之后,伊德方索·法孔內斯逐漸成為西班牙備受推崇的“國民作家”。在西方,法律、歷史、宗教會有許多密切的聯(lián)系,一名成功的律師、歷史學家或者神父或許有許多相通之處。在《海上大教堂》里面,作者對法庭、歷史等等的寫照如此深刻不得不歸功于他多年的律師生涯。
讓故事去說故事——我愿意用這樣幾個字來“標簽”伊德方索·法孔內斯的創(chuàng)作風格,“我只是寫故事給大家看的人,希望每個人都會看到讓自己感動的篇章……”作者這樣回答《海上大教堂》的譯者范湲先生關于個人寫作風格的提問。對故事的精心構建是這本書最大的取勝之處,也正是其顯著而恢弘的故事性,讓這本作品在完成之時便具備了流行小說與暢銷書的潛質。
盡管沒有驚人的文學技巧,也沒有突出的語言才能,但這絲毫不妨礙《海上大教堂》的名利雙收:2006年西班牙巴斯克文學獎最佳小說、2006年西班牙《閱讀》雜志圖書獎、2007年意大利薄迦丘文學獎最佳外國作家獎及2009年沙特爾—福爾貝主教歷史小說獎……
薩豐說:“我總是把巴塞羅那放在心里,它也追逐著我。即使到了另一個星球上,它也永遠不會消失?!?巴塞羅那之于伊德方索·法孔內斯,其實也可以這樣來形容。還有,他在后記里面的文字,以及他的訪談,處處流露著其對故鄉(xiāng)的致敬之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