礎教育課程改革綱要(試行)》指出,大力推動信息技術在教學中的普遍應用,促進信息技術與學科課程的整合,逐步完善教學內(nèi)容的呈現(xiàn)方式、學生的學習方式、教師的教學方式和師生互動方式的變革。但是,經(jīng)過對信息技術教學實踐的親身體驗,觀摩了其他教師的教學之后,筆者認為,現(xiàn)階段的信息技術教學還處在一個初級水平。很多信息技術教師在教學中沒有充分發(fā)揮信息技術教學的優(yōu)勢,而是固守舊的教學模式,沒有創(chuàng)新。那么,在信息技術教學中,該如何發(fā)揮其優(yōu)勢,做到揚長避短呢?筆者結(jié)合工作實踐,談談自己的看法和意見。
傳統(tǒng)教學中,教師語言、課本、板書、模型、掛圖等,都具有一定的局限性,而信息技術教學利用視、聽、說,向?qū)W生提供聲、像、圖、文等綜合信息,刺激多種感官,有利于學生注意力的保持。同時,信息技術教學能克服時間和空間的限制,提高教學效率,有利于實現(xiàn)教學互動。
信息技術教學隱藏的劣勢也是顯而易見的。制作課件對教師而言,工作量是非常大的。教師為了實現(xiàn)信息技術教學,需要花費大量的時間和精力去熟悉計算機操作和制作課件,忽略了對自身專業(yè)知識的補充、對教學方法的研究和對學生情況的掌握,這不免有些得不償失。在使用信息技術教學時,有的教師為了方便,將課件自動播放,不再講解或板書。這樣,教學由原來的主動式教學變成了由電腦控制的被動式教學,變“人灌”為“電灌”,而教師成了放映員,這就違背了教學原則。
那么,我們應該如何運用信息技術教學呢?筆者認為:
一、正視信息技術教學的作用
是否在教學中使用信息技術,完全取決于教學需求。教師應以服務教學為出發(fā)點,以最大限度地發(fā)揮信息技術教學的作用、達到最優(yōu)教學效果為宗旨來選擇使用。計算機只是一種教學媒體,它的角色應是輔助教學,不可喧賓奪主。信息技術作為一種輔助教學手段,不可能取代傳統(tǒng)教學手段的地位和作用。特別是教師針對學生個性所進行細膩的情感交流,是計算機無論如何也模擬不了的。因此,一定要正視信息技術教學的作用,做到正確運用。
二、培養(yǎng)學生良好、正確的信息素養(yǎng)
信息技術課的教學設計、教學活動、課堂教學、課下練習都應以學生為中心。在教學的整個過程中,教師要注重活用信息技術,可以依據(jù)學生的學習任務,提供給學生大量的學習資料和素材。由學生結(jié)合學習任務,查找有用的信息,并對信息進行提煉、分析、加工,提高他們對信息的獲取和辨別能力,養(yǎng)成認識信息、搜集信息、整理信息和加工信息的習慣,形成良好的信息素養(yǎng)。
三、恰當運用信息技術進行教學
對于需要經(jīng)過想象和聯(lián)想才能得出的藝術形象和效果,教師應該給予學生一定的時間,讓他們展開充分的想象與聯(lián)想,再用自己的語言描述出來。如果教師急于運用信息技術教學課件,將圖像和畫面展示給學生,學生被精彩的圖像和畫面吸引,沒有認真地去想象與聯(lián)想,這就容易扼殺學生的創(chuàng)造能力。同時,教師在課件的制作當中,要注重實用性,避免片面追求藝術性和形式主義。太花哨的背景色彩、不合適的背景音樂、頻繁的媒體切換等,都會分散學生的注意力,令人眼花繚亂、目不暇接,教學效果往往適得其反。
四、處理好信息技術教學的主次關系
信息技術不具備對課堂突發(fā)事件的處理及隨機應變的教學能力。在運用信息技術教學時,一定要認識到,教師是課堂教學的支配者,信息技術只是起輔助作用,是用來突破教學難點、提高教學效率的。筆者建議教師在課堂教學時,要傳統(tǒng)教學手段與信息技術教學手段并用,處理好它們的主次關系,使它們相輔相成,達到最優(yōu)教學效果。
五、強化師生心理溝通和信息交流
心理學家認為,課堂教學的過程是教師與學生心理溝通的過程,同時也是信息交流的過程。在利用多媒體進行教學時,由于網(wǎng)絡的交互性,教師和學生同為學習者。教師要成為主動學習的榜樣,消除學生對教師的戒備心理。這樣,學生與學生之間、學生與教師之間可自主交流,進而形成多方位交互式的學習氛圍。在輕松的氛圍中,教師還可以利用多媒體教育網(wǎng)的“電子黑板”“監(jiān)視”“遠程遙控”“雙向?qū)χv”等功能,來檢查學生的學習情況,及時糾正學生的錯誤,從而實現(xiàn)教學信息的交流。
教師在信息技術教學中起著不可忽視的作用。在社會發(fā)展的今天,信息技術應用得熟練與否,已成為衡量教師教學水平高低的重要標志之一。因此,廣大信息技術教師要提高認識,加強計算機培訓,自覺地將信息技術融入教學之中,精心打造精品課件,恰當運用,揚長避短,把傳統(tǒng)教學手段和信息技術教學有機結(jié)合起來,以期達到最佳的課堂教學效果。
(責 編 涵 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