課堂中一句“人間四月芳菲盡,山寺桃花始盛開”如一石擊浪,全班同學陷入了更加熱烈的討論中?!霸趺纯赡芩脑路挤票M呢,我們新疆四月草才剛發(fā)芽呢!”“我們這邊五月份桃花才有可能開呢”關于八年級上冊《大自然的語言》一課課后題中的這首《大林寺桃花》詩的討論,使我想起了新疆學生對于古詩文中季節(jié)的盲點。
“風住塵香花已盡”這句詩如何理解?有學生回答:風停了,塵土里帶有落花的香氣,百花凋零已盡。回答采用了課下注釋,答案正確。為是同學更好的理解下片“聞說雙溪春尚好”一句,我引申問道:根據(jù)作者的這句描寫,同學們認為這是什么季節(jié)?全班同學幾乎異口同聲的回答:秋天!在我的片刻沉默中,有學生改口說:是春天。大多數(shù)同學仍持反對意見。我追問你是如何得此結論?學生回答果不出所料:由下片詞“聞說雙溪春尚好”所得。而非對詩中所描述的季節(jié)熟悉和認知而得。許多同學各執(zhí)一詞不茍同是“春天”的結論。“落花紛飛凋零”應是秋天的景象在他們心中根深蒂固。春,怎會百花爭艷,那不是夏天才有得真實景象?春,又怎會塵土里帶有落花的香氣,那不是秋天才有的美妙意境?從小生活在新疆,未到過江南的學生無法真切的體會春有春花爛漫之時,夏有夏花怒放之日,秋有秋花飄零之境,冬有青綠不凋之奇的景色,也無法由景這條路走入作者的內(nèi)心。
這樣的盲點在其它古詩文中也有出現(xiàn)。如八年級上冊《三峽》中的描寫:春冬之時,則素湍綠潭,回清倒影,絕山獻多生怪柏,懸泉瀑布,飛漱其間,清榮峻茂,良多趣味。春天暫不說,冬天水清,樹榮,山高,草盛且懸泉瀑布,對許多新疆的學生來說是種想象,是一種理解,抑或是一種死記硬背,而不是如臨其境的真實感受,也不能很快沉浸其中理解作者表達的情感。即使是對于塞北的描寫也存在著需要引導和解釋的部分。如:八年級下冊《白雪歌送武判官歸京》中寫道:北風卷地白草折,胡天八月即飛雪。忽如一夜春風來,千樹萬樹梨花開。對于我們的學生理解“忽如一夜春風來,千樹萬樹梨花開”是沒有問題的,他們能真實的感受風雪交加的環(huán)境,同時能為作者的奇思妙想鼓掌喝彩,只是對于前一句“胡天八月即飛雪”還需要指導解釋,如何八月便飛雪,我們就在這里生活,怎么為未曾見過?
那么,如何幫助學生由季節(jié)景物這條路走進作者的情感和思想,在演練和實戰(zhàn)中取得較好的效果呢?我覺得我們語文教師可以嘗試以下的方法:
一、對于詩詞中的季節(jié)差異,應提供可能的注解。
在學習前用多媒體、音響設備及實物對與季節(jié)有關的季節(jié)進行介紹,它有助于學生從視覺、聽覺乃至觸覺上理解詩句,而不再僅僅是用無形的筆在頭腦畫畫,更不是讓學生憑空想象,抽象背誦。
二、教師可適當?shù)乃鸭c學生們真實體驗相關的季節(jié)描寫或已熟知的詩詞古文季節(jié)描寫,使學生在熟知的季節(jié)景象中審美,在耳熟能詳?shù)脑娫~古文中由季節(jié)景物這條路走進作者的思想和感情。
(一)學生真實體驗的季節(jié)景物:
1、羌笛何須怨楊柳,春風不度玉門關。 (王之渙:《涼州詞》)
2、北風卷地白草折,胡天八月即飛雪。(岑參:(白雪歌送武判官歸京)
3、紛紛暮雪下轅門,風掣紅旗凍不翻。(岑參:(白雪歌送武判官歸京))
4、山回路轉不見君,雪上空留馬行處。(岑參:(白雪歌送武判官歸京))
5、一月雪,二月川,三月河,四月灣,五月溝,六月原,七湖八漠火焰山,九月瓜果比蜜甜,十月金秋看不完,軍墾文化我獨有,民俗風情四季歡。
“一月雪”——新疆冬雪獨具優(yōu)勢。雪場氣候溫和,風速不高,雪質(zhì)好(純天然雪),雪季長,景區(qū)多。
“二月川”——新疆是我國冰川數(shù)量最多、面積最大、冰儲量最豐富的省區(qū),有“冰川王國”之稱。
“三月河”——新疆的河流數(shù)量多,共有河流570多條(不包括山泉、大河支流)。較大的有塔里木河、伊犁河、額爾齊斯河、瑪納斯河、烏倫古河、開都河等20多條。
“四月灣” ——新疆的“戈壁沙灘”名揚天下,“戈壁荒漠有勝景”。以怪異、神秘、壯美而著稱的五彩灣,就是一幅大自然的杰作。
“五月溝”——新疆“三山兩盆”的地理特征,造就了無數(shù)的溝壑山谷,景觀十分奇妙。
“?六月原”——新疆森林、草原景觀是生態(tài)旅游資源中的上品。
“七湖八漠火焰山”——新疆境內(nèi)有大于1平方公里的天然湖泊139個、水域面積約5500平方公里。
——新疆沙漠面積43.04萬平方公里、占中國沙漠面積近60%。
“九月瓜果比蜜甜”——新疆素以“瓜果之鄉(xiāng)”著稱,產(chǎn)地享有盛譽。 “十月金秋看不完”——新疆秋天美景無限。秋天的新疆,色彩斑斕,美艷絕頂。
“民俗風情四季歡”——新疆多民族文化匯聚,民間藝術形式豐富,藝術內(nèi)涵各具特色,富有強烈的生活氣息和藝術魄力。
(二)學生熟知的詩詞:
*詩中春
1.野火燒不盡,春風吹又生。(白居易:《賦得古原草送別》)
2.好雨知時節(jié),當春乃發(fā)生。(杜甫:《春夜喜雨》)
3.紅豆生南國,春來發(fā)幾枝。
愿君多采擷,此物最相思。(王維:《相思》)
4.日出江花紅勝火,春來江水綠如藍。(白居易:《憶江南》)
5.落紅不是無情物,化作春泥更護花。(龔自珍:(己亥雜詩))
6.不知細葉誰裁出,二月春風似剪刀。(賀知章:《詠柳》)
*詩中夏
1.首夏猶清和,芳草亦未歇。(謝靈運:(游赤石進帆?!?
2.仲夏苦夜短,開軒納微涼。(杜甫:《夏夜嘆》)
4.連雨不知春去,一晴方覺夏深。(范成大:《喜晴》)
5.清江一曲抱村流,長夏江村事事幽。(杜甫:《江村》)
6.芳菲歇去何須恨,夏木陽陰正可人。(秦觀:《三月晦日偶題》)
*詩中秋
1.窗含西嶺千秋雪,門泊東吳萬里船。(杜甫:《絕句》)
2.常恐秋節(jié)至,焜黃華葉衰。(《漢樂府·長歌行》)
3.湖光秋月兩相和,潭面無風鏡未磨。(劉禹錫:《望洞庭》)
4.秋風蕭瑟,洪波涌起。(曹操:《觀滄?!?
5.自古逢秋悲寂寥,我言秋日勝春朝。(劉禹錫:《秋詞》)
6.銀燭秋光冷畫屏,輕羅小扇撲流螢。(杜牧:《秋夕》)
*詩中冬
1.柴門聞犬吠,風雪夜歸人。(劉長卿:《逢雪宿芙蓉山主人》)
2.墻角數(shù)枝梅,凌寒獨自開。遙知不雪,為有暗香來。(王安石:《梅花》)
3.窗含西嶺千秋雪,門泊東吳萬里船。(杜甫:《絕句》)
4. 草枯鷹眼急,雪盡馬蹄輕。(王維:《觀獵》)
5. 亂云低薄暮,急雪舞回風。(杜甫《對雪》)
6. 燕山雪花大如席,片片吹落軒轅臺。(李白《北風行》)
三、教師對于詩詞古文中的季節(jié)給予學生更深的引導
詩詞中表示季節(jié)的有動物、植物、天氣、節(jié)日、風俗等。如:春季——草、花盛開、燕北飛、細雨、微風、寒食、清明等。代表詩句有:“天街小雨潤如酥,草色遙看近卻無?!?韓愈《早春呈水部張十八員外》)“沾衣欲濕杏花雨,吹面不寒楊柳風?!?釋志南《絕句》)又如,夏季——荷花、蟬鳴、蛙唱、稻黃、等。代表詩句有:“接天蓮葉無窮碧,映日荷花別樣紅?!?楊萬里《曉出凈慈寺送林子方》)“清風半夜鳴蟬,稻花香里說豐年,聽取蛙聲一片?!鼻锛尽栈?、落葉、中秋節(jié)、重陽節(jié)等。代表詩句有:“采菊東籬下,悠然見南山?!?陶淵明《飲酒》)“遙知兄弟登高處,遍插茱萸少一人?!?唐王維《九月九日憶山東兄弟》冬季——冰、雪花、寒梅、除夕等。代表詩句有:“驛外斷橋邊,寂寞開無主。已是黃昏獨自愁,更著風和雨?!?陸游《卜算子·詠梅》)
這些詩歌要從詩歌的抒情方式、表達的方式、思想情感及社會意義等方面來分析。
抒情方式:①、借景或借物抒情。②寓情于景(或物),情景交融。
表達方式:①襯托。如“稻花香里說豐年,聽取蛙聲一片”,則襯托出詞人怡然歡快的心情。②用典。古詩很講究用典,既可以使詩歌語言精練,又可豐富詩歌內(nèi)容,更增添了詩歌的生動性與含蓄性。③虛實。文藝作品在寫到較復雜的事物時,往往采用虛實結合的手法,可使作品的結構更加緊湊,形象更加鮮明,達到很好的意識效果。
思想情感:杜甫的《春望》“國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感時花濺淚,恨別鳥驚心?!边@里的詩人面對破敗不堪的長安城,心中甚是感慨,即使看到和聽到鮮花鳥鳴也無心欣賞。
這些詩歌不僅僅是在寫季節(jié),他們往往通過季節(jié)來反映自己的感情。
總之,季節(jié)的差異使學生在理解詩句時產(chǎn)生了障礙,應該引起我們的注意,想出更多的方法使學生能真實的感受,合理的想象,并激發(fā)出自主鑒賞的渴望和想要創(chuàng)作的意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