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當代大學生在一系列社會問題的侵擾下出現(xiàn)各種共性問題,也影響著其健康人格的形成。尤其是作為大學生中的特殊群體——藝術類學生,他們對美的追求比其他專業(yè)更強烈,卻又缺少深度理解,傳統(tǒng)的道德說教很難打動他們。本文認為可以通過美育,把藝術類學生培養(yǎng)成為胸襟開闊、精神和諧、人格健全的人。因此,本文在大量閱讀文獻及長期的藝術類學生工作經驗的基礎上,對于美育在藝術類學生品格形成與發(fā)展中的作用進行了闡釋。
[關鍵詞]美育;藝術;品格
作為大學生中的特殊群體——藝術類學生,在當代大學生群體中有著自身特殊“氣質”。他們思維敏銳活躍,對生活充滿激情,求新求異意識強,崇尚浪漫,崇尚自由,可以說是一個“走在社會最前沿的學生群體”。然而,他們卻也有一些自身的缺陷所在:憑感性認識客觀世界,思考問題不深入,理想信念淡薄,容易導致價值觀、人生觀的偏離;對于一些理論知識的學習往往沒有持久性;對藝術的理解還比較淺薄,甚至狹隘地認為藝術家是一班隨便之人;對學校管理對他們的約束反感甚至逆反;對自己文化素質的要求低,人文修養(yǎng)和藝術修養(yǎng)欠缺,非常容易受社會負面因素的影響。但值的一提的是,藝術類學生對美的追求卻比其他專業(yè)更強烈。所有這些都預示著藝術類學生工作中美育的重要性與特殊性所在。然而,他們雖然對美的追求更強烈,但又缺少深度理解,傳統(tǒng)的道德說教很難打動他們。由此,本文認為可以通過美育,把藝術類學生培養(yǎng)成為胸襟開闊、精神和諧、人格健全的人。因為通過滲透美育對這類專業(yè)的學生無論是在藝術欣賞水平上,還是在深化和提升學生對藝術的理解和體驗上都有重要作用,更為可貴的是,通過審美培育,可以建立藝術類學生與人生世界的聯(lián)系,從而完善學生的人格修養(yǎng),提升學生的人生境界。而只有學生有了健全的人格,學生工作才能夠游刃有余。因此,本文在大量閱讀文獻與長期的藝術類學生工作經驗的基礎上,對于美育在藝術類學生品格形成與發(fā)展中的作用進行了闡釋。
一、美育的道德感化作用
一個完整和諧的人格的形成,只有健全的體魄、聰明的頭腦、豐富健康的情感、頑強的意志是不夠的,還應該具備高尚的道德情操。道德是維護社會正常發(fā)展的潛在秩序,是不可或缺的。而道德的形成不能只靠說教完成,它還必須依靠美育。?美是善,是崇高,是“高尚之嗜好”,美育之最精妙處在于一個“陶”字,即“潛移默化”,它能讓人的心靈在美中被熏陶,被感染,并被促使體悟,進而得到慰藉和凈化,培養(yǎng)起高尚的審美趣味,從而向善向崇高。正如魯迅先生說過美“之目的雖與道德不盡符,然其力是以淵邃人之性惰,崇高人之好尚,亦可輔道德以為治……”。美育可以通過寓教于樂、易于學生所歡迎和接受的教學方式,通過引導學生在審美活動中追求美好事物來熏陶、培養(yǎng)其道德素養(yǎng)。美育在對人心靈的長期陶養(yǎng)感發(fā)中,會使人逐步形成強烈的是非美丑觀念,進而自覺地去惡存善,遠丑近美,最終逐漸“擺脫平庸,放棄私利,超越小我,實現(xiàn)李澤厚所說的‘自由意志’”。而此時,人的道德感便培養(yǎng)起來了。如在美育中,通過對祖國山河自然美作品的欣賞,會激發(fā)學生強烈的愛國主義熱情等等。由此可以說,審美教育是德育的深化,可使人從客觀上感受到自然美、社會美和藝術美,提高內心靈魂美的追求,使人自覺脫離世俗,拋棄低級趣味,追求高尚的精神生活,從而最終達到培養(yǎng)學生高尚道德情操的目的。
二、美育的提升情趣作用
如前所述,藝術類學生對美的追求卻比其他專業(yè)更強烈,但又缺少對美的深度理解,只停留在膚淺的表面。這導致藝術類學生的整體審美情趣有待于進一步提升,而基本途徑就是對學生進行美育。
由郭思樂主編的《21世紀基礎教育研究叢書》中的《審美教育模式論》認為:審美情趣“是審美主體對客體審美特征是否符合自己生理、心理需要而產生的主觀體驗和態(tài)度”。健康的審美情趣要把對美的需要作為內部動機,進而逐漸形成的主觀審美的積極的情感和興趣。審美情趣雖以個人主觀偏愛的形式表現(xiàn),但它絕不是純粹的孤立現(xiàn)象,而是一定時代、民族的審美要求、趨向和理想的反映,具有社會歷史的內容,既表現(xiàn)了個體的差異性、特殊性和多樣性,又表現(xiàn)了社會的共同性、普遍性和一致性,往往是同中有異、異中有同。而當代藝術類學生因其專業(yè)需要,往往以個人為中心,注重表達個人情趣,難以顧及他人甚至環(huán)境,因而很難形成高尚的審美情趣。而美育可以通過創(chuàng)設良好的審美環(huán)境,使學生在健康的審美環(huán)境中,在教師正確引導與啟發(fā)下,逐漸形成高尚、健康的審美情趣。
三、美育的心理調節(jié)作用
當下提倡的素質教育,其實施的關鍵,就是要將道德、知識等教育轉化為人的一種精神素質,使之成為真善美相統(tǒng)一的人格。而藝術類學生由于其獨特的行為方式和思維方式很容易走上極端,不宜于健康人格的形成,很容易產生各種心理問題,因此,根據(jù)美育的心理調節(jié)作用可以不斷提高學生的心理素質,從而形成健康完善的人格。
美育之所以能夠起到心理調節(jié)的作用,是因為它可以通過調節(jié)人的心態(tài)、內心平衡,促進身心健康。比如,學生通過參加審美教育活動,以快樂的情緒化解緊張的情緒,以愉快的心情化解不正常的情緒。將在生活中或者其他教育中所積累的不良情緒或者煩惱,在審美活動中逐漸消除。當學生沉浸在審美活動輕松娛樂的氛圍中時,不僅可以使學生時常緊繃的神經得到緩解,而且美的內蘊如甘甜的雨露滋潤著人的心田,使人的精神得到愉悅,情感得到凈化,心理緊張得到放松,心理負擔得到轉移,從而促進情緒調節(jié)和穩(wěn)定,保持或恢復心理平衡。另外,美育還可以幫助學生培養(yǎng)健康樂觀的情緒,增強其承受挫折的能力、社會交際能力和適應環(huán)境的能力,從而形成健康的心理素質。
四、美育的境界提升作用
境界是心靈的一種存在狀態(tài),人們在心靈上有不同樣式的生存狀態(tài),在社會實踐中生成不同層次的人生境界。而審美境界是人生境界中比較高層次的一種,是一種特殊的、自由的人生境界。人完美的一生就是要向著最高層次的境界不斷前進、不斷提升的過程。而要達到人生的最高境界,審美教育起到了舉足輕重的作用??梢哉f,審美根本上就是一種特殊的人生境界的教育。因為,通過審美、通過美育,可以使主體的精神得到升華的同時也得到重組和塑造,他將以新的姿態(tài)重新返回現(xiàn)實并改造現(xiàn)實。美育在審美愉悅中,也在人們心靈深處不知不覺地進行著內心世界與外部世界的對話,使人們在更高層次、更深意義上進一步理解人、理解美。而當我們用這種高度的目光去重新看待世界和生活是,世界和生活對我們就有了別樣的意義,自然和真理、藝術和科學對我們都有了更加深厚的意義。因此,審美教育使人生境界提升到一種自由的人生境界,而在審美活動中生成的美正是這種自由人生境界的感性顯現(xiàn)。
五、美育對特殊學生群體的作用
如前所述,藝術類學生由于其特殊的專業(yè)要求,特殊的學習方式與教學方式,使其在生活或者學習方面存在著與其他專業(yè)所不同之處。而這些差異很容易使藝術類學生群體產生很多特殊類學生,可以說藝術類學生是特殊學生群體的“高危群體”。而對這些高危群體來說,僅僅靠傳統(tǒng)的教育或培養(yǎng)方式是不夠的,還要注意對他們進行美育,使他們通過美育的感化與潛移默化的情感影響,不斷的增強自己的心理素質及各方面的能力與技能,走出“高危怪圈”。
美育通過陶冶學生的道德情操不斷提升其人生境界,從而使學生通過接受美育不斷調節(jié)心理狀態(tài),以一種健康、積極的心態(tài)面對實際生活,這樣既可以預防問題學生的出現(xiàn)也可以對問題學生起到一定的轉化作用。另外,美育還可以培養(yǎng)人們敏銳的感知力、細致的觀察力、深刻的理解力,尤其是豐富的想象力和科學思維方法,因此美育還具有開發(fā)智力的功能。這樣對于一些成績比較落后的特殊學生來說,提高其智能主要靠智育還是不夠的,還要借助于美育。
綜上所述,作為當代素質教育的重要組成部分,美育應該為我們學生工作者所用,尤其是我們藝術類學生工作者。應充分發(fā)揮美育的特殊的功能,為美育提供更多的實踐機會,從而使之在對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和促使大學生品格養(yǎng)成過程中發(fā)揮更大的作用。
參考文獻:
[1]葉朗.把教育正式列入教育方針是時代的要求.北京教育(高教版),北京教育音像報刊總社,2007(5).
[2]歐陽周,顧建華,宋凡圣.美學新編.杭州:浙江大學出版社,2004年版.
[3]楊貴仁.將美育融入學校教育全過程.中國教育報,2001(11).
[4]宋宏.大學生思想道德的現(xiàn)狀、評價與舉措.教書育人,2006(9).
注:本論文為課題《美學思想在藝術類學生管理中的應用》的階段性成果。
作者簡介:苗春苗(1971—),女,黑龍江省綏化人,紹興職業(yè)技術學院講師,研究方向:思想政治、文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