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荊棘鳥》是一部澳大利亞的家世小說,是以少女梅吉和英俊神父拉爾夫的愛情為主線。愛情,人類生活中最美好的情感之一,但在西方宗教的禁欲主義的壓制下,愛情充滿了悲劇色彩。
[關(guān)鍵詞]愛情;宗教;悲劇之美
有一個傳說,說的是有那么一只鳥兒,它一生只唱一次,那歌聲比世上所有一切生靈的歌聲都更加優(yōu)美動聽。從離開巢窩的那一刻起,它就在尋找著荊棘樹,直到如愿以償,才歇息下來。然后,它把自己的身體扎進最長、最尖的荊棘上,在那荒蠻的枝條之間放開了歌喉。在奄奄一息的時刻,它超脫了自身的痛苦,而那歌聲竟然使云雀和夜鶯都黯然失色。這是一曲無比美好的歌,曲終而命竭。然而,整個世界都在靜靜地諦聽著,上帝也在蒼穹中微笑。因為最美好的東西只能用深痛巨創(chuàng)來換取。這是澳大利亞考琳·麥卡洛所寫的《荊棘鳥》中關(guān)于荊棘鳥的傳說。
《荊棘鳥》中女主人公梅吉,溫良內(nèi)向而又執(zhí)著堅強,為了追求愛情,不計一切代價。男主人公拉爾夫是一名信仰天主教的神職人員,他一生都在與神圣的上帝抗爭,欲愛不能,欲罷也不能。在事業(yè)上,他野心勃勃,向往著至高無上的羅馬教會的權(quán)利,但作為一個世俗的、情感豐富的男人,他既無法擺脫天主教禁欲主義的束縛,也無法擺脫強烈的權(quán)利欲望和愛情需求,因此他的靈魂長期處于“神性”與“人性”的矛盾中,無法自拔。梅吉和神父拉爾夫終其一生,不計代價而追求愛情的凄美的故事感動了無數(shù)讀者。這種愛情一生只有一次,是荊棘鳥將刺插入身體唱出的愛情之歌。
一、愛的玫瑰
在拉爾夫與梅吉的愛情中,梅吉是拉爾夫心中永遠的玫瑰和美好生活的理想。在德羅海達他們初次見面的時候,拉爾夫就喜歡上了梅吉,梅吉清純的外貌、單純的性格對拉爾夫有著無法抗拒的吸引力,以至于使他神馳意蕩,想入非非,盡管那時候她還是一個9歲的小姑娘,而他已經(jīng)28歲了。以后伴隨著他們的頻繁接觸,梅吉長大了,梅吉身上所展現(xiàn)的女性傳統(tǒng)的、優(yōu)良的品質(zhì):堅韌、忍耐、包容、優(yōu)雅深深的吸引了他,確切的說他愛上了梅吉。他喜歡梅吉穿玫瑰灰色的衣服,梅吉送他一朵玫瑰花,他把它珍藏在最珍貴的彌撒書里,離開了梅吉,他一直保存著它。多少年來,他每看到那“棕色的薄如羅紗的玫瑰花時,就想到梅吉,梅吉就是他的玫瑰,是他生活中最美麗的形象和最美好的懷念。”他對梅吉的愛勝過一切,包括他信仰的上帝。他甚至把梅吉比作圣物,他說“梅吉就是一種天福,”“是我的一種神圣的東西,一種不同的圣物?!痹诿芳抢?,他獲得了真實的幸福,也使他意識到了教士的生活是多么的虛假。她填補了他生活的空缺,這是他的上帝所無力做到的。他刻骨銘心的愛著梅吉,但是他無法放棄對權(quán)力的向往和追求,然而無論他身處何方,梅吉和德羅海達永遠是他魂牽夢系的地方。
對于梅吉來說,拉爾夫既是父親、兄長,又是情人。梅吉對拉爾夫滋生出的愛與她的成長背景有很大關(guān)系。小時候,梅吉沒有得到母親的關(guān)愛。母親菲奧娜是一個冷漠而又脆弱的女人,一生未走出早年遭受愛的背叛的陰影。有了梅吉后,她不關(guān)心女兒身體的成長與變化,也不關(guān)心女兒的情感,因此,菲與梅吉缺少母女之間常有的溫存與親近。而父親由于忙于生計,無暇顧及她。沒有父母之愛的梅吉,小時候是非常孤獨的,而且時常被兩個哥哥欺負。拉爾夫到來后,在情感上關(guān)心梅吉,生活中幫助她,甚至當梅吉無知地把少女正常的生理現(xiàn)象當作癌癥的預兆時,拉爾夫也不得不擔負起本應由母親來完成的任務。所以,梅吉很快轉(zhuǎn)向了對拉爾夫的親近和信任。她的一切心事、秘密都向他傾訴;她的一切苦惱、歡樂都有他分享,她迷戀著拉爾夫的一切。
盡管父母告誡她不要做一個教士的美夢,但是梅吉像飛蛾撲火般追求著愛情。盡管嫁給剪羊毛工盧克,但是她明白她對拉爾夫的愛絲毫沒有改變過,他們的愛在麥特勞勞克島達到了高潮,在那里實現(xiàn)了靈與肉的結(jié)合。
二、愛的荊棘
他們得到了愛情,但付出的代價是巨大的。她說:“我們給自己造成了荊棘,而且從來不會計算一下它的代價,我們唯一能夠做的是忍受由此造成的痛苦?!边@時“荊棘鳥”的寓意是雙重的:在人生目標的追求中,它既是艱難與痛苦的象征,又是理想與完善的象征。作為一個高級教士拉爾夫把自己的整個生命和靈魂都奉獻給了上帝,他無法擺脫宗教禁欲主義的束縛??伤吘故且晃环踩?,有著正常人的豐富情感和七情六欲,內(nèi)心深處不時涌動著對愛情渴求的男人。正如黑格爾所言:“情欲是人的自然本性,具有原始本能的特性,情欲是能動的,躁動不安的,本質(zhì)上講是不安于現(xiàn)狀的?!钡拇_如此,拉爾夫無可幸免地愛上了梅吉。
事實證明,宗教對他的影響只是表面的,并未浸透他的心靈深處,一旦遇到外界的刺激和誘惑,他馬上就變得不堪一擊。這從他第一次見到純潔可愛的梅吉時就“想入非非”直到一生都掙扎在上帝與梅吉之間就足以證明?!耙环矫婢o緊地抱住上帝,不斷祈禱、懺悔;另一方面,人性又顯示出不可抵擋的力量啟動著他生命的渴求”。正因為宗教的禁錮與人的本能之間有不可調(diào)和的矛盾,因此他一生都在“人性”和“神性”中掙扎著。在拉爾夫身上,對愛情、金錢、奢侈生活的追求都是自身人性弱點的體現(xiàn),他追求的是生理上的快樂和欲望的滿足。因此,拉爾夫與梅吉在麥特勞克島兩天真實的幸福令他幡然悔悟:“我是一個人,永遠成不了神,生活在人世間去追求神性,這不過是一種幻覺”,其內(nèi)心深處無時不在渴望著甜蜜的愛情和人世的溫暖,只不過憑著對上帝的虔誠和宗教的戒律忍受著這種精神上的無期徒刑罷了。拉爾夫是用宗教的道德來壓抑自我對愛情的追求,并且還用一些實際行動來補償良心上的不安。正是對宗教的立場不夠堅定,對社會的誘惑難以抵擋,外表上他們是“完美的教士”,而在內(nèi)心深處,靈魂卻忍受著痛苦的煎熬。其外在形象越完美,其靈魂深處的痛楚就越深。
三、愛的悲劇
克制淫欲是基督教的基本要求,天主教要求教士必須完全徹底的侍奉上帝,把教士自己得到的一切和教士自己無條件地奉獻給他,獨身奉主是他們的基本律令。因此,獻身于天主教的教士是無法取妻生子的。對拉爾夫來說,宗教既是他的信仰,也是他的職業(yè),是他一生所為之奮斗的目標。為了成為一名完美無暇的教士,他必須拋棄所有的欲望。為此,他毅然放棄對梅吉的愛情。因此當拉爾夫?qū)γ芳勺畛醯膽z愛發(fā)展成為一種男女之愛,他開始變得謹小慎微,因為對梅吉的愛的情感已經(jīng)危及到他的身份、名譽和前程,最終拉爾夫離開了德羅海達。
但是無論身在何處,他抑制不住對梅吉的思念,“很多時候,只有當我跪下來,一連祈禱好幾個小時,才能阻止我離開自己的崗位到她那里去”。因此,在一次次人性和神性的較量中,虛無的神性終于屈從于真實的人性,愛情終于戰(zhàn)勝了上帝。在麥特勞克島,拉爾夫與梅吉步入了伊甸園,他體驗到未曾夢想過的凡人的幸??鞓罚芳矎纳系勰抢锿档搅死瓲柗颉辛怂暮⒆?,戴恩。即使這樣,拉爾夫仍然拒絕梅吉的愛,他說“我不想離開教會,因為我不會按照丈夫的方式來愛你”。
拉爾夫游離在人性和神性之間,無法在愛情與權(quán)力之間做出最終的選擇。尤其成為紅衣大主教后,這種矛盾的心理斗爭使他內(nèi)心的痛苦也達到了高潮。他清楚地知道,愛上梅吉,他已經(jīng)違背了自己的信仰,在上帝面前他是有罪的;同時,在梅吉面前他是有愧的,因為為了登上紅衣主教的寶座,他又出賣了自己的愛情,失掉了親生兒子,親手埋葬了自己的人生幸福。
四、結(jié)論
不可否認,在西方宗教禁欲主義的壓制下,梅吉與拉爾夫?qū)矍榈淖非筮^程是美好的,世間最美好的東西,往往是用深痛巨創(chuàng)來換取。他們愛的執(zhí)著而熱烈,對愛的追求充滿了悲劇色彩。為了追求真愛,他們付出了令人難以想象的代價,表現(xiàn)出了的無所顧忌的勇氣和不屈不撓的精神,這種追求令人贊嘆、同情,也使他們的形象變得高大而美麗。他們追求美好愛情的本性與宗教禁錮人欲的“神性”之間的沖突,賦予了宗教下愛情悲劇之美的內(nèi)涵。愛情的悲劇也是一種美,愛一個人為她痛苦著,折磨著,也幸福著。雖然兩位主人公結(jié)局是悲切的,但生命中能夠擁有真愛是幸福的,是美好的。
參考文獻:
[1]考琳·麥卡洛著.荊棘鳥(1998年7月第一版).曾胡,譯.譯林出版社,2000.2.
[2]陳秀敏.“人性”與“神性”的抗爭——從《巴黎圣母院》、《紅字》、《荊棘鳥》看西方宗教下的愛情悲劇審[J].遼寧教育學院學報,2002,(5).
[3]葉繼宗.靈與肉的搏斗——談《荊棘鳥》中的拉爾夫神父[J].外國文學研究,1993,(2).
作者簡介:宋玲玲(1973—),女,漢族,煙臺職業(yè)學院開放教育學院講師,碩士,研究方向:外國語言學及應用語言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