傳統(tǒng)語文教學,從很大程度上失去了對人的生命存在及其發(fā)展的整體關懷,從而使學生成為被肢解的人,甚至被窒息的人。應試教育下的學生,幾乎成了解答各種考試題的機器,厭倦了沒有生趣的語文課堂。新形勢下的中學語文教學,要徹底扭轉這種教學局面,必須轉變觀念,樹立大語文觀,注重學生的精神成長,使語文教學充滿人文關懷,培養(yǎng)身心健康、人格健全的合格學生,關注學生的人性與個性。
學生要成為學習的主人,就必須自覺地正視自己的人性,發(fā)現(xiàn)并發(fā)揚自己心靈深處真善美的特質,逐漸成長為在社會化過程中有個性的自我。語文教師的責任是教書育人。要育人,就要研究人性需要。人的需要有多種層次,比如低層次的有衣食住行等生存的需要、安全的需要;高層次的有親情、友情和愛情等情感的需要,有勞動、學習、創(chuàng)造等發(fā)展的需要;最高層次是追求文明、進步,承擔社會責任,實現(xiàn)自我價值的需要。這些正是人性正常的需要,語文教學要從學生的需要出發(fā),特別是對那些高層次的需要,我們應盡力創(chuàng)造條件,使其有滿足的可能,這樣我們的思想道德教育就不再是外在的口號,而成為源自學生內心的需要。學生心中那些真誠、善良、美好、尊重人、關懷人、為別人盡義務、為社會盡義務以致為人類的文明與進步而奮斗的需要強烈起來時,他才會充滿了做人的自豪感和幸福感。
作為語文教師,要著重發(fā)展學生心靈中需要勞動、需要學習、需要創(chuàng)造的那部分人性。對即使看起來這方面需要不強烈的同學,也一定要堅信他的心靈是一個廣闊的世界,堅信這個世界中一定存在著勞動、學習、創(chuàng)造的需要,千方百計走進學生的心靈世界,找尋出這種需要,使其成為學生進步的動力。同時,教師還要帶領學生體驗課文中傳遞出的人性。如《邊城》用淳樸的小城、純凈的山水純潔的人物和素樸的故事為人類的“愛”字作出了恰如其分的詮釋,教師的引導賞析,使學生領略一種“優(yōu)美、健康而又不悖乎人性的人生形式”;《變形記》用荒誕的手法記敘了格里高爾變?yōu)榇蠹紫x的故事,教師通過引導學生探究其變形的根源,使學生了解認識現(xiàn)代西方社會人的異化,人性的異化,人際關系的異化,由此引發(fā)學生對人性的理性思考。
另外要注重發(fā)展學生的個性。生命存在的方式是多種多樣的,豐富多彩的世界培育了人們多種多樣的個性,豐富多彩的世界又需要人們具有多種多樣的個性。課堂教學理念中,每一位學生都應該是自己關注的對象,關注的實質是尊重、關心、牽掛,關注本身就是最好的教育。社會也不需要每個學生都成為文學家、藝術家、詩人,國家需要大部分學生將來成為高素質的各行各業(yè)的普通工作者、勞動者,這樣想來,我們就能尊重學生的個性,發(fā)展他們的特長,就不用逼著所有的學生去按統(tǒng)一的模式進行高難度訓練了,同時又能鼓勵學生從自己的特長出發(fā),通過不同的途徑,掌握盡可能多的知識,提高聽說讀寫能力,不斷增強自身素質。
尊重與發(fā)展學生的人性與個性,會使師生生活在一種相互理解、尊重、關懷、幫助、諒解、信任的和諧氣氛中,從而真正體驗到做人的幸福感與自豪感,減少內耗,明顯地提高工作和學習效率。
(唐山市豐南區(qū)唐坊高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