課堂高效性是指在課堂教學過程中,教學任務的完成、教學目標的實現等速度快、質量好。高效應該是課堂教學評價的主要準則,高效應該是課堂教學的永恒追求。那么,什么才是語文課堂教學的高效率呢?假定課堂效益公式是:1×?=效益,那么。這里“1”即教師,并假定為“恒數”,學生即為“?”,學生投入多少狀態(tài)的“?”,即收獲正或負的效益。因此只有讓學生“動”起來,課堂才能活起來,效果才能好起來。
一、 吃透學情,有的放矢
教師確定或與學生共商符合學生需求的教學目標,它既是教學的出發(fā)點,也是教學的歸宿。新課程的教學目標設計主體指向學生,學生是課程主動學習者和構建者,新課程強調學生在學習過程中所獲得的所有體驗,關注學生已有的發(fā)展水平以及將要獲得的發(fā)展。 真正使學生明確“學什么”“做什么”的意義,體現出“學為主體”“一切為了學生的發(fā)展”的理念。著名教育家葉圣陶先生曾經在一次評課活動中意味深長地說過一句話:“重要的是看學生,而不是看教師講課?!闭n堂教學追求的效果應該是學生的學習效果。課堂教學中學生學習效果的評價最終定位于三個學習目標的達成:知識目標——學會了嗎? 能力目標——會學了嗎? 情感目標——學得有情趣嗎?這就要求教師備好課。備課好比和面,關鍵是要和“透”,和面不透,吃面不韌,口感不佳;同樣,備課不精不透,上課效率就不高。在備課前要做的一項準備工作就是吃透學生,了解學生薄弱點,這樣才能提高效率。
二、 尊重主體,有效生成
長期以來,教師一直認為自己是課堂的權威,課堂的主人,其實是本末倒置。 其實教師應該是引導者、組織者、合作者、參與者,不能凌駕于學生之上,在課堂教學中師生是兩個平等的個體。教師應該還課堂的主動權給學生,給學生搭建一個展示自我,張揚個性的舞臺。作為課堂的主人,學生的自主性得到尊重,學習的積極性空前提高。在課堂上學生可以自主探究,合作交流,有什么想法可以大膽地提出,課堂學習的效果顯著提高。特別是小組學習的氛圍濃厚,各種新奇的想法在課堂上都能得到支持。智慧的火花在這里碰撞、生成,課堂的高效得到了很好地展示。魏書生的“六步教學法”就很好地體現了自主學習的高效性:第一步,定向:確定教學內容的重點、難點。第二步,自學。第三步,討論。第四步,答疑。第五步,自測。第六步,自結:每個學生總結自己學習的主要收獲。教師在成績優(yōu)秀、中等、較差的學生中,選擇有代表性的學生,講述自己的學習過程和收獲,使所獲得的知識信息得到及時強化。因此,教師要學會放手,將課堂真正還給學生,讓學生真正成為學習的主人。
三、 授人以“漁”,激活思維
教師天職就是傳授知識。新穎高效的教育方式比傳統教育更能讓孩子們吸納新知識。高效率的方法能使學生們感覺老師簡潔、爽朗,能帶給他們快樂。在課堂上要想辦法留住學生的心,要讓他們熱愛學習的知識,不厭惡、不討厭、不放棄,這就需要一個好的教育方法。提高效率是為了讓學生在最短的時間內,吸收掌握大量從來沒有接觸過的知識,這需要時間,但是一節(jié)課堂的時間是有限的,所以提高效率就成為學生吸收轉化知識為己用的瓶頸。教師高超的教學藝術,能使學生學得扎實而又靈活、輕松而又愉快,蘇霍姆林斯基說:“在每個孩子心中最隱秘的一角,都有一根獨特琴弦,撥動它就會發(fā)出特有的音響。要使孩子的心同我們講的話發(fā)生共鳴,我們自身就需要同孩子的心弦對準音響?!痹谡n堂上我們要注重結合環(huán)境和學生的心理,作出一些適當的調整,不能死搬硬套,別人用的好的方式,也許搬過來時就不適用了,所以我們要自己開發(fā)設計出一套完整有效的適合自己并能夠有效地調動學生的積極性的方法。要想教好學生,就必須在課堂上與學生形成互動。在課堂上,對于簡單些的問題,教師可放手讓學生自己思考,對于有難度的問題,則可以讓學生討論、爭辯。這樣,在自主探究、合作討論的過程中,提高認識,鍛煉思維能力。用最高效、最有價值的教學方法讓學生掌握最大量的知識。讓學生熱愛自己的課堂就是提高效率的一個有效的途徑。 如,我們教《鴻門宴》時,可以用“‘鴻門赦漢’是劉項成敗的關鍵嗎”一個總問題,引導學生大膽進行求異思維,圍繞殺不殺劉邦的問題展開 “沒必要殺——殺了麻煩——還有機會殺——比殺更厲害”等分析,環(huán)環(huán)相扣,旁征博引,最后得出否定答案。這樣的創(chuàng)新思維會給學生留下深刻的印象。
四、 拓展延伸,及時反饋
當前課堂教學中一個通病是講風太盛,滿堂問、滿堂講這樣傾盆大雨式的教學仍不乏其人。課堂上學生缺少訓練,尤其是筆頭練習時間更少。而練習是知識轉化為能力的唯一途徑。不論口語表達,還是規(guī)范答題,不論淺層次的對應訓練,還是高屋建瓴的拓展延伸,都需要假以時間,實際訓練。這樣,既可以讓學生及時鞏固所學知識,也可以引領學生逐步將知識轉化為能力。一堂高效的好課,需要有豐富知識的獲得,更要有真摯的情感與探索體驗,這是任何時候評價一堂課必須守住的底線。檢驗的標準就是學生的接受程度與效果。在課堂上,主要考查學生有無切實掌握這些知識,并將這些新知識納入自己原有的知識體系中并融會貫通,融會貫通是一種能力。同時,還要了解獲得知識的過程,看學生在學習過程中是否積極主動地跟進、共鳴和投入,每一個學生在原有基礎上是否得到了盡可能地進步和發(fā)展。在致力于面向全體學生的同時,是否能使“優(yōu)等生吃得飽”,讓“學困生,吃得了”,真正學有所得,各有發(fā)展。
總之,教學是一門科學,更是一門藝術。課的是否高效,學生是最公正的裁判?;蛟S,高效的課堂是一種教學境界,只有更好,沒有最好;它存在于每個教師的內心,在他們永無止境的學習、借鑒中生成;它寫在每個稚氣未脫的學生的臉上,那是一種難以言喻的興奮與渴望;它也珍藏在每個學生的心底,表現在若干年后的師生邂逅中,他們還能對自己頂禮膜拜的教師深情地叫一聲“老師”!
(南通市通州區(qū)金沙中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