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做一個優(yōu)秀教師,必須要備教材,即頂“天”,還要備學生,即立“地”。而現(xiàn)實情況是,教不好學生,教師的埋怨就是學生“太笨”,這其實都是教師“自以為是”的結果。
關鍵詞:古德萊德課程五層次;“兒童”學生;改變教師
有一教學案例:一語文教師講《臥薪嘗膽》時,其對教材的分析、教學方法的運用都可稱“優(yōu)”,最后練習,師問:“吳王為什么失敗?”一生回答:“因為夫差不支持他?!睅熴等唬屑毐P問,原來學生竟不知道“此課文中吳王就是夫差也”。
回想我的教學,也時常出現(xiàn)這樣的情況。如在教人教版《政治生活》第三課《政府的職能》時,仔細分析教材,用實例講解政府“保障人民民主和維護國家長治久安的職能、組織社會主義經(jīng)濟建設的職能、組織社會主義文化建設的職能、提供社會公共服務的職能”,可謂準備認真,解剖到位,完畢,有學生問“誰是政府?政府的頭是黨委書記還是人大常委會主任?”真是搞得我哭笑不得。遇到這樣的情形,教師第一反應就是怨他的學生太不認真、水平太低,故實在難教,因而常有“朽木不可雕”感慨。其實這是怨不得學生的。問題出在哪里呢?
美國教育家古德萊德(John codlad)認為,實現(xiàn)課程的層次有五個,一是理想課程,它是指一國根據(jù)其社會特點,明確的教育方針、目標而安排;二是正式課程,它是根據(jù)理想課程的要求編寫的教科書;三是領悟課程,它是指執(zhí)教教師對教科書的再加工,是教師對教科書的領悟過程,是教師的備課過程;四是實行課程,它是指教師向學生傳授知識的“上課”過程;五是經(jīng)驗課程,它是學生在教師的傳授中“得到”的過程。古德萊德認為:如何判斷課上得好壞?如何判斷課程改革成功與否?關鍵是經(jīng)驗課程,即學生得到多少。若把正式課程設為“天”、經(jīng)驗課程設為“地”,要教得輕松、學得輕松、考得優(yōu)秀,就要頂“天”立“地”,即領悟正式課程、了解經(jīng)驗課程。古德萊德認為:差教師是不備天、不備地;一般教師只備天、不備地;只有既備天、又備地的教師才是好教師。
現(xiàn)在來分析文章開頭的兩個案例,課堂效果出了問題,不是學生不認真,而是教師用成人的思維教學,自以為是地認為學生已經(jīng)具備了有關知識。作為教師的我們,頂了“天”,卻沒有立在“地”,備教材,卻沒有備學生,最后終究是古德萊德認為的“一般教師”。本人教的是高中政治,現(xiàn)在想想,經(jīng)常性地自以為是,總認為一些社會常識性的背景,學生怎么可能不了解呢,照著教材講下去,常遭遇自己都不明白的挫敗。仍以講《政治生活》為例,講國家的基本問題,完了,學生不知道“階級”是怎么回事;講過愛國統(tǒng)一戰(zhàn)線后,發(fā)現(xiàn)學生不知道“擁護祖國統(tǒng)一的愛國者”和“擁護社會主義的愛國者”區(qū)別;大談人民代表大會的優(yōu)越性,學生還以為我國的“人大”就是西方的“議會”;細說當前的民族關系是“平等團結互助和諧”的,學生卻不以為然,因為他們沒有歷史上“民族關系中滲透了血腥”感受。如此對學生的錯位理解,怎么可能講好原本就很枯燥的知識呢?怎么立“地”?如何去了解學生?這就要對學生進行分析,華東師大博士生導師胡惠閔教授認為,精神正常的學生有三種:一是“天才”學生,有超常的思維,你教師還沒有講,他就先領悟了;二是“小大人”學生,他們雖非成人,但已有了成人的思維,和已是成人的教師完全能夠相接;三是“兒童”學生,這是正常的學生,他具備的就是他這一年齡的思維。第一種學生其思維能力已經(jīng)超出了教師,對這類學生,教師不嫉妒,不“扼殺”,加以引導就行;第二種類型的學生,基本上能夠接得住教師的思維,教好他們,關鍵在于你對教科書的領悟和探索以及你對學生的奉獻之心;對第三種類型的學生怎么辦呢?在教學過程中,第三種類型學生最容易成為“學習困難的學生”,為什么最正常的學生卻成為“學困生”呢?是學生笨嗎?否也,那是因為成人思維的教師不了解“兒童”思維的結果。而學生的教師都是成人,從而導致了“正常的兒童大部分不正?!?。
如何解決“成人教師”和“兒童學生”這對矛盾呢?希望正常兒童都是天才和小大人,不可能;讓兒童去教育兒童,更不行;怎么辦?就是我們的教師既要具備對成人的教科書等知識理解,更要想方設法走近兒童,愛他們,進入他們的心靈,了解他們,這樣才能把人類文明植入兒童心田。我們要改變學生,必須首先要改變我們自己。
現(xiàn)實中,關于師生關系始終有兩個疑問:一是“教書教書,要備學生干什么”; 二是學生學不好,那是學生笨,要改變的是學生,怎么可能是教師?,F(xiàn)在看來,我們不僅要備學生,還要走近學生,和學生交朋友,了解學生的所思所想,只有這樣,教師才能成為頂“天”立“地”的大英雄。
(揚州市寶應縣范水高級中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