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隨著《民辦教育促進法》的貫徹落實,近幾年高校擴招,大學生生源質量下降,學習困難群體逐漸增多。本文分析了大學學困生生出現(xiàn)學習困難的成因,并提出了相應的教育策略。
[關鍵詞]學困生;原因;教育策略
近幾年,隨著《民辦高等學校辦學管理若干規(guī)定》、《民辦教育促進法》等民辦教育法令頒布實施,民辦高等教育呈現(xiàn)蓬勃發(fā)展的勢頭,進入大學的“門檻”也逐年降低,這給更多的人提供了接受高等教育的機會。民辦高職院校學生數(shù)量上的擴張導致了生源質量下降,學習困難大學生群體逐漸擴大,有的甚至無法完成學業(yè),造成高校管理資源的極度浪費。找出大學生學習困難的原因,制定出相應的教育策略勢在必行。
一、大學生學習困難的原因
(一)生源參差不齊,大部分基礎較差
民辦高校設置的層次較多,有國家統(tǒng)招本科、??啤⒊扇私逃?、自學助考等,生源廣泛,良莠不齊。在招生政策上,對本省有降分優(yōu)先錄取、繳費優(yōu)先錄取等優(yōu)惠政策,更加導致基礎差的學生占主體,嚴重影響正常教學,教學效果不佳。
(二)學習習慣不良,方法欠佳
民辦高校學困生普遍具有獨立性強、個性強、自尊心強而又缺乏自我約束能力的特點,他們學習懶惰,缺乏刻苦精神,主動性差。大學生的學習方法與中小學生差別很大。與中學相比,大學學習具有更多的自主性、靈活性和探索性。大學普遍實行以學生為主導的自學模式。大學學困生不知如何自主學習,無論是在課前、聽課中,還是課后練習、復習等學習環(huán)節(jié)上都欠主動性。他們往往惰性大,依賴性強,課前不預習,課后不復習總結;作業(yè)不規(guī)范,不勤做作業(yè),考試甚至抄襲;對學過的知識不重視理解,眼高手低,實踐操作能力不強。
(三)學習動力不足,人生目標模糊
學習困難大學生身上不同程度地存在著學習動力不足的問題。導致其學習動力不足的主要原因有三個方面:
1.缺乏理想教育
缺乏遠大的理想學困生學習動力不足的深層原因。樹立正確的人生觀、確定新的學習目標是大學生入學后最基本的心理定位。上大學后可能會出現(xiàn)思想上“理想間隙期”,致使學習動機較弱。進入大學后,高考的壓力蕩然無存,心理上極度放松,短期內(nèi)難以樹立明確的學習目標。
2.專業(yè)思想淡漠
許多考生對高考志愿的填報很被動,有的考生志愿甚至是由家長代填的,或者所報專業(yè)未被錄取,或不是自己的興趣和專長。進入大學后,未能及時作出調整,致使專業(yè)思想動搖,學習總是處于被動狀態(tài),對所學專業(yè)課提不起興趣。
3.自我控制能力較差
學困生往往自我控制能力較差,不會科學管理課余時間,易受外界影響,自控能力不強。有的迷戀電腦游戲,遲到缺課現(xiàn)象屢見不鮮。此外,高中階段很多學生一門心思考大學,興趣狹窄,沒有特長和愛好。進入大學后,為了彌補中學時代失去的樂趣,他們就迫切地想發(fā)展自己的愛好、特長,把主要精力放在“張揚個性”、“發(fā)展才藝”上,學習和休閑本末顛倒,脫節(jié)于常態(tài)生活。
(四)知識結構建構不合理
大學課程的設置帶有基礎性和專業(yè)性,各年級的課程設置具有一定的科學性。一些學生憑個人的喜好學習,喜歡的學科就學得認真,不喜歡的就不愿學習。對公共課的學習積極性不高,活動課和實訓課不愿動手操作,理論知識得不到及時鞏固。一部分學生對公共課的學習持消極應付的態(tài)度,提不起精神,造成偏科傾向。
(五)其它因素
一些大學生因為自身戀愛受挫嚴重影響了學業(yè),少數(shù)大學生因家庭經(jīng)濟困難、心理上的自卑和抑郁影響了學業(yè),還有一些學生對大學“滿堂灌”的教學方式產(chǎn)生厭學情緒,一些教師忽視同學生之間學問探討和情感交流等。
二、學習困難大學生的教育策略
(一)加強民辦高校大學生理想信念教育
民辦高校大多突出辦學特色,強調專業(yè)技能培養(yǎng),比較重視學生的就業(yè),但在公共政治理論課的教學、馬克思主義理論的灌輸和形勢政策宣傳教育等方面重視不夠。這就使得民辦高校的大學生在一定程度上對馬克思主義理論認識不足。
(二)加強學困生的心理健康教育
大學生正處于青春期的后期與成年初期,是從青少年向成人轉化的重要階段。他們在生理、心理上都處于一個迅速變化與發(fā)展的震蕩期。民辦高校大學生作為大學生中的弱勢群體,心理失衡、心理壓力、心理危機等情況更為普遍。因此要積極開展心理健康教育,把理想信念教育融入到心理健康教育中,把解決學生的理想信念問題與解決學生的心理問題結合起來。為此,學校應全面、準確地掌握大學生的情況,制定相應的教育措施,保證工作的有效性。如為學生建立專門心理健康咨詢檔案,進行專題講座、學術報告、心理沙龍、團體輔導、個別心理咨詢及專項心理素質訓練等方法,有效地幫助學習困難大學生解決深層次的心理問題。
(三)培養(yǎng)學困生的非智力因素,提高其心理素質
非智力因素既是提高教育效率的手段,也是人才培養(yǎng)的目標。教師要重視在教育教學過程中培養(yǎng)學生的自信心、意志力、成功動機等成功心理和自我學習、自我教育的學習內(nèi)部動力機制。
1.加強師生之間的感情交流。教師在教學中要有熱情,用自己的感情誘發(fā)感染學生,引起師生間的共鳴,把學生吸引到課堂上來。
2.培養(yǎng)大學學困生健康人格,加強素質教育,發(fā)展他們的特長。
通過發(fā)展其特長,激發(fā)學習興趣,使他們逐步提高學習成績。為學困生創(chuàng)造成功的機會和條件,誘導他們嘗試成功,找回自信。對有自卑、自我封閉、自暴自棄等心理傾向的學困生進行個別交流,并予以特別關注和幫助。
3﹒培養(yǎng)大學學困生的堅強意志品質。
對學困生進行挫折教育,正確對待失敗,學會自我調適,樹立信心,提高承受挫折和適應環(huán)境的能力,增強心理健康指數(shù)。
(四)加強對大學學困生的學習方法指導,提高學習效率
引導學困生積極觀察、主動思考,掌握適合自己的學習方法,學會自主學習。大學學習專業(yè)性強,學習具有多樣性和選擇性,學生需要有較強的計劃能力、自學能力、自制能力,進行探索性學習。既要學好專業(yè)知識和技能,還要培養(yǎng)多方面的能力。
作者簡介:徐慧茗,江西藍天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