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營造良好氛圍,激發(fā)學生參與學習的主動性;以學生為本,讓課堂真正成為學生自主學習的樂園;多樣化的教學手段,提高學生主動參與的效率。
關鍵詞 主動參與;營造氛圍;動腦動手;鼓勵質疑
新課程倡導和實施學生主動參與、樂于探究、勤于動手的學習方式,使學生真正成為學習的主人。學生只有參與了學習活動,才能主動、愉快地學習新知,他們的自主性、獨立性和創(chuàng)造性才能充分得到發(fā)揮,并且在智力、能力和身心素質上獲得發(fā)展和提高。因此,教師要根據(jù)學生認知規(guī)律和教學要求,創(chuàng)造適宜的學習氛圍,激發(fā)興趣,引導學生通過動腦、動手、質疑、合作,讓他們自主地參與學習獲取知識,解決問題。
一、營造良好氛圍,激發(fā)學生參與學習的主動性
1 建立和諧的師生關系。教師的情感能使學生產生學習的間接興趣。“親其師,信其道?!睂W生往往是喜歡哪位老師,就喜歡這位老師所任的學科,學習就會積極主動。課堂教學中,教者態(tài)度和藹、語言親切、嚴中有愛,像學生的大朋友一樣參與學習,營造出一種平等、尊重、理解、和諧、愉悅的學習氛圍,學生如沐春風,從而達到預期的效果。師生間良好的人際關系,是教學成功的保障。因此,要重視師生和諧關系的建立。
2 巧妙導人,激發(fā)興趣?!芭d趣是最好的老師?!苯處熞Х桨儆嫷刈寣W生對學習材料感興趣。例如,教學“三角形的認識”這一課時通過談話導人:“你們喜歡折紙嗎?今天老師和大家一起玩折紙游戲好不好?”此時此刻,學生興高采烈、躍躍欲試。都主動地參與到課堂活動中來。
二、以學生為本,讓課堂成為學生自主學習的樂園
1 指導動腦,教會學生去思考。在教學過程中,教師應在傳授知識過程中教會學生怎么樣思考,啟發(fā)學生掌握正確的思考方法,才能有效提高學生思維能力。讓學生學會思考要精心設計對學生理解和掌握有關知識起著指導作用的問題,讓學生有章可循。
例如,學習“小數(shù)加減法的簡便計算”時,我向學生提出這樣一個問題:我們已經學過整數(shù)加減法的運算定律,現(xiàn)在也學會了小數(shù)的加減法。那么。原來所學的整數(shù)加減法的運算定律現(xiàn)在是否還適用呢?學生隨即就討論、爭論、驗證,使學生之間、師生之間在知識上相互補充,思維方法上相互啟發(fā),情緒上相互感染,達到教學相長的目的。這樣教學,使學生既掌握了知識,又學會了思考方法,從而達到舉一反三、觸類旁通。
2 指導動手,讓學生通過實踐操作來獲取知識。動手實踐、自主探索、合作交流是學生學習數(shù)學的重要方式。數(shù)學知識具有不同程度的抽象性,而學生的思維以具體形象思維為主。因此,在教學抽象的概念、原理時,教師應提供具體的材料,讓學生通過剪一剪、擺一擺、折一折、量一量等操作活動,進行大量感知,建立表象,以此作為進行抽象數(shù)學知識的支柱。
如在“平行四邊形的性質”教學中,我不是直接把平行四邊形的特征歸納出來,而是讓學生先通過折紙猜想平行四邊形的特征,學生一旦提出猜想,就非常迫切地想知道自己的猜想是否正確,從而激發(fā)了學生自主學習和探究的熱情。然后讓學生開展小組討論,最后把各組的結論匯總到黑板上。在此基礎上,再指導學生修改、選擇、補充,并一一加以驗證,從而輕松得出平行四邊形的性質可見,教師在教學時讓學生通過動手操作,更易于理解和獲取知識。
3 引導質疑,鼓勵學生多問?!皩W始于思,思源于疑?!睘榱耸箤W生真正成為學習活動中問題的發(fā)現(xiàn)者、探究者,在平時的教學過程中就應鼓勵學生大膽質疑。積極提問。在教學過程中,要求學生在預習時將疑點隨時記下,課堂內允許學生隨時打斷老師的話進行質疑,鼓勵學生大膽設想。對待學生的問題,老師始終抱著鼓勵、贊賞的態(tài)度,哪怕問題再幼稚、再荒唐、再離奇、再奇怪,也不能有半點厭煩、埋怨、責怪的意思,形成一種寬松、和諧的質疑環(huán)境。學生不僅要多思。而且要善于問,要敢于和善于提出問題。課堂教學中一定要設計提問的環(huán)境,使學生想問、敢問、善問。如果學生達到了既會發(fā)現(xiàn)問題。又會探究問題的境界,我們教師也就達到了“教是為了不教”的目的,學生的主體性也就得到了體現(xiàn),收到了有效的課堂教學效果。
三、教學手段多樣化,提高學生主動參與的效率
教學手段的多樣化是優(yōu)化教學過程,實現(xiàn)教學目標、有效課堂的主要措施。也是為了充分調動學生多種感官主動參與數(shù)學學習過程,激發(fā)學生學習興趣,變“苦學”為“樂學”的重要手段之一。教學中,要根據(jù)實際情況選擇恰當?shù)慕叹?、學具,選擇適當?shù)慕虒W時機,引導學生在觀察、操作等活動中進行比較、分析、綜合;在感知的基礎上加以抽象、概括,進行簡單的判斷、推理,使他們在這一思維過程中思維能力得到培養(yǎng)。
以“角的認識”為例,除了運用走路、蕩秋千、扇子、三角板、鐘面等實物外。還可用電視機上的室內天線作為教學媒體。把兩根天線桿的一端固定在一點上。恰似角的頂點;讓學生將兩根天線的一端拉長,恰似兩條射線。通過這種教學媒體的演示,學生觀察到兩種變化過程:一種是兩條“射線”逐漸延伸,角的大小不變。結論是:角的大小與邊的長短沒有關系。另一種是一條“邊”旋轉,角的大小變了。結論是:角的大小與兩條邊叉開的程度有關。這種“教具”的活用,在學生頭腦中建立起明確的角的表象,不僅突破了教學難點又貼近他們的生活。讓學生參與教學過程,發(fā)揮學生主體學習的積極性,不是看課堂氣氛是否熱鬧,而是看學生的思維是否真的跟上教學需要,是否積極思考,學生的思維能力能否得到發(fā)展和提高,是否為教學目標的實現(xiàn)起到積極的促進作用。
“教無定法。但貴在得法?!痹诮虒W中,只要以主體教育思想為指導,突出學生主體地位,引導學生自主參與學習活動。主動去嘗試、探索、創(chuàng)造。就能保證課堂教學的有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