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代教育家朱熹說過:讀書無疑者,需教其有疑,有疑者無疑,至此方是長進,在數(shù)學教學中,教師根據(jù)課堂情況、學生的心理狀態(tài)和教學內(nèi)容的不同,適時地提出經(jīng)過精心設計、目的明確的問題,這對啟發(fā)學生的積極思維和學好數(shù)學有很大的作用,怎樣才能充分調(diào)動學生的學習積極性,使學生主動發(fā)展呢?根據(jù)本人在教學中的教學體會,概括為6個字:即“質(zhì)疑、導思、求實”,這里把“質(zhì)疑”放在第一位,是強調(diào)了它的重要,因為它是引導學生發(fā)現(xiàn)智慧的引線;“導思”才是教學的目的,是獲得智慧打開知識大門的鑰匙,認知沖突是人的已有知識和經(jīng)驗與所面臨的情境之間的沖突或差異,這種認知沖突會引起學生的新奇和驚訝,并引起學生的注意和關心。從而調(diào)動學生的學習積極性,利用他們的好奇好勝心理特點,用“設疑”的方法可以“釣”他們的學習“胃口”,使學生在學海中具有“天高任鳥飛”那樣一種良好的“競技狀態(tài)”,使學生在有信心、有毅力、有旺盛的學習熱情和求戰(zhàn)情緒中,斗志昂揚地去闖過學習道路上的一個又一個難關。引導他們走出知識的迷宮,而在課下,他們還會主動去問,去復習,去回味,去找參考書看,去獨立鉆研和思考,“設疑”無疑是一種最好的“釣”法,所謂設疑,就是把課文中的重點和難點用問題的形式提出來,讓學生去思考,教師在編制這些問題時,要多動腦筋,盡量編得生動有趣,吸引學生,使學生一聽到問題,就想一試鋒芒,設疑大致可分為四類。
一、教學要從矛盾開始
即授前設疑,集中注意力,導入新課,教學從矛盾開始就是從問題開始,思維自疑問和驚奇開始,在教學中可設計一名學生不易回答的懸念或者一個有趣的故事,激發(fā)學生強烈的求知欲望,起到啟示誘導的作用,如在教授“等比數(shù)列求和公式”時,有位教師先講了一個數(shù)學小故事:國王與象棋冠軍對弈,并約定:如果冠軍贏了,將按以下方式給予冠軍獎勵:請陛下在棋盤上放麥粒,第一格放一粒,第二格放兩粒,第三格放四粒,第四格放八?!瓦@樣按照后一格比前一格多一倍的規(guī)律放下去,一直到最后一格為止,結果國王輸了,依照約定取麥粒獎賞給冠軍,然而,國王把全國上下的麥子都給了冠軍也不夠,那么,國王為什么把全國上下的麥子都給了冠軍也不夠呢?到底需要多少麥子呢?這時學生出現(xiàn)驚疑,產(chǎn)生一種強烈的探究反響,這就是今天要講的等比數(shù)列的求和方法——倍差法,這樣大家聽起來格外起勁,注意力特別集中。
二、設疑于重點和難點
即課中設疑,引發(fā)思維,培養(yǎng)能力,教材中有些內(nèi)容是枯燥乏味、艱澀難懂的,如數(shù)列的極限概念及無窮等比數(shù)列各項和的概念比較抽象,是難點,如對于0.999999999999…=1這一等式,有些同學學完了數(shù)列的極限這一節(jié)后仍將信將疑,為此,一位教師在教學中插入了一段“分牛的故事”析疑:傳說有一位老人,臨終前留下遺囑,要把19頭牛分給3個兒子,老大分總數(shù)的1/2,老二分總數(shù)的1/4,老三分總數(shù)的1/5不能宰殺,只能整頭分,遺囑必須遵從,老人死后,三兄弟為分牛一事而絞盡腦汁,卻計無所出,鄰村智叟知道了,說:“這好辦!我有一頭牛借給你們,這樣,總共就有20頭牛,老大分1/2可得10頭;老二分1/4可得5頭;老三分1/5可得4頭,你等3人共分去19頭牛,剩下的一頭牛再還我!”人們在欽佩之余總帶有一絲懷疑,老大似乎只該分9.5頭,最后他怎么竟得了10頭呢?學生很感興趣,老師經(jīng)過分析使問題轉化為學生所學的無窮等比數(shù)列各項和公式S=a1/1-q(|q|<1)的應用,寓解疑于趣味之中。
三、設疑于教材易出錯之處
即查缺補漏,鞏固應用,強化訓練,中國有句俗語“金無足赤,人無完人”,作為教師就可以利用學生這一點,針對學生在學習數(shù)學的過程中最常見的錯誤,如不顧條件或研究范圍的變化,丟三落四,或解題后不檢查、不思考,在學生易出錯之處,讓學生去嘗試,讓學生充分“暴露問題”,然后順其錯誤認真剖析,不斷引導,使學生恍然大悟,留下深刻印象,以達到加強、鞏固的目的,如:學生在學完均值定理后,讓學生判斷:若x∈R且x≠0,求函數(shù)y=x+1/x的值域是[2,+∞)由于學生受思維定式的影響,錯解為[2,+∞),而忽略了均值定理應用時“一正、二定、三能等”的條件,即忽略了x<0的情況。
四、設疑于結尾
即課后設疑,溫故知新,鞏固提高,一堂好課也應設“矛盾”而終,使其完而未完,意味無窮,使課堂延續(xù)到課后,在一堂課結束時,根據(jù)知識的系統(tǒng),承上啟下地提出新的問題。這樣一方面可以使新舊知識有機地聯(lián)系起來,同時可以激發(fā)起學生新的求知欲望,為下一節(jié)課的教學作好充分的心理準備,像我國古代江湖上說評書的藝人一樣,每當故事發(fā)展到高潮,事物的矛盾沖突激化到頂點的時候,當聽者急切地盼望故事的結局時,作者便以“欲知后事如何,且聽下回分解”結尾,迫使讀者不得不繼續(xù)聽下去!課堂何嘗不是如此,一堂好課不是講完了就完了,而是詞已盡,意無窮,如在解不等式x2-7x+12/x2-3x+2<0時,一位教師先利用學生已有的知識解決這個問題,即采用解兩個不等式組來解決,接著,又用如下的解法:原不等式可化為(x2-7x+12)·(x2-3x+2)<0,即(x-1)(x-2)(x-3)(x+4)<0,所以原不等式解集為|x|1<x<2或3<x<4|,學生會驚疑,這是怎么解的,解法這么好!這位教師說道:“你想知道解法嗎?我們下節(jié)課再深入具體地探究,”這樣就激起了學生的求知欲望,為下節(jié)課的教學作好了充分的心理準備,當然,教師提出的問題必須轉化為學生自己思維的矛盾,只有把客觀矛盾轉化為學生自身的思維矛盾,才能產(chǎn)生激疑效應。